理论教育 贵阳城市地域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变

贵阳城市地域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变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阳城市拓展地域和改变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在贵阳市政府成立之初就引起了关注,“一时主张拓展市区的意见,甚嚣尘上”。为进一步了解关于贵阳城市地域拓展和城市空间演变的状况,我们再次分析了抗战初期贵州省建设厅所拟的贵阳市道路系统计划。贵阳城市面积的拓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体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且在城市内部布局上也有充分体现。

贵阳城市地域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变

贵阳城市拓展地域和改变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在贵阳市政府成立之初就引起了关注,“一时主张拓展市区的意见,甚嚣尘上”。[25]为统一思想,省政府主席吴鼎昌提出了拓展市区的原则:“循乎自然之演进,以应自然之需要”,拓展市区的条件:“划归市辖之每一地区,亦与其条件大体适合,最要点为人口与财力,一合条件,随时可以划入,方符于自然之演进需要。”[26]根据吴鼎昌提出的原则和条件,抗战时期贵阳城市地域不断地拓展,一是重新勘测贵阳市区范围。1941年7月5日,新成立的贵阳市政府会同贵筑县政府进行实地土地勘测,贵阳市区范围为“东至打渔寨,南至龙家寨,西至马王庙,北至六冲关”,贵阳市区面积进一步拓展。二是进行市地整理。贵阳市界勘定后,根据中央地政法规,参酌各省市地政实施经验,贵阳市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其范围:“宅地约八千市亩,水旱农田园圃连同山林杂地河流道路约共九万六千余市亩,环城公路内,以人口稠密,地价高昂,土地分割细碎,环城公路外,梯田坡土又多丘坎零星,共约十数万丘。”[27]通过土地整理,促进了土地的利用。三是拆除原有城墙,扩建新城。贵阳南边的城垣为旧城亦称老城,官署、银行、邮局、电局以及比较繁荣的地方多集中于此。北边的城垣为新城,地处老城北门外,多为会馆、庙宇。两城面积南北长七八里,东西宽三四里,其中大南门、次南门、北门等比较繁荣。通过系列措施,分期拆除城垣,使贵阳市区面积不断拓展,至1945年抗战结束时,贵阳城市地域面积较战前明显扩大。随着市区面积的不断拓展和城市规划的付诸实施,贵阳城市空间也在不断地进行重新建构。

为进一步了解关于贵阳城市地域拓展和城市空间演变的状况,我们再次分析了抗战初期贵州建设厅所拟的贵阳市道路系统计划。根据该计划及后来不断修改的情况,贵阳城市主要划分为内城和外城两大区域,其中,内城以旧城为中心,就原道路基础上进行改道,外城为旧城的延伸,主要位于旧城的北部区域,并向周边延伸。根据相关设计,由南明河以东至老东门止,规划为工业区。由老东门起,延长至新东门,经红边门,北绕六广门,西迄大西门,定位为住宅区,其中,由城北红边路之西,北城河之东,沿环城路旁,约占地四百(原文模糊)方丈计划开辟为平民住宅区,预定全区住两百户,每户约占两方丈,每内分两间,先筹主半数后,其余陆续兴建之所需要经费由省禁烟行政经费结存项下拨付。[28]由大南门外浮玉桥对岸的张华制革厂之南起,沿南明河东岸河套而南,约占地二百九十六市亩,计划定位南明区住宅区,预定共编宅地一百八十号,分为甲乙两种,面积以平方市丈计,别为大中小三种等,大者约一百方,中者约八十方,小者约六十方,住宅区土地征收之经费,由放领地价和公共建筑费之收入项下抵补。[29]城西的讲武堂、省立高级中学及省立师范学校所占之区域定位文化区,并由次南门外蝉宫桥起,经省立师范和大夏大学接城西环城公路开筑文化区公路,名为文化路。城南的观风台,城东的东山和仙人洞,城北的黔灵山,城西南的观音洞等处均开辟为风景区,并修筑公路以便市民游玩。城南的图云关外地方,确定为贵阳市第一公墓区,城北的六冲关(鹿冲关)附件地方,确定为贵阳市第二公墓区。

贵阳城市面积的拓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体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且在城市内部布局上也有充分体现。贵阳内城的地域布局,可用经线和纬线进行概括叙述,经线是以中央的干线最重要,此线北端从六广门外洗爵塘的环城公路为起点,南端至箭道街的环城公路为止,相当于将环城公路椭圆形的内城对剖开,此线定为一等线,宽四丈四尺。在市道竣工地段,各商店房屋则须一律改建西式骑楼路。与中央经线平行的有第二第三第四的经线三条,第二和第三经线定在中央干线的右侧靠东的一面,第四经线定在左侧靠西的一面,各线的北端各接环城公路,南端总集于大南门口,为二等线,路面宽三丈六尺。至于城内纬线,也是分为四条,第一和第三两条因有同等重要性均定为一等路,第二和第四两条则定为二等路,路面的宽度一如经线之规定。各纬线之两端都是和城外的环城公路衔接,至其所经的地点规定:第一纬线,由威清门外环城公路起,经威西路,出新东门,再接环城公路;第二纬线,以原界于新老城之间的旧城基辟筹;第三纬线,由大西门直达老东门;第四纬线,在老城之间次南门起,西至与环城路相接。至于外城的空间布局和路线,最基础的干线,就是将全城围绕一周的环城马路,其余就有至附廓住宅区、商业区、风景区等的马路,比方由次南门外南明河的石方起,至大南门太平路止定为商业区,其外以西来的向南直走的环城公路为市道之枢,内则以沿城垣东流的南明河为内范之界,并依新都市的市路计划,特设等和一等市道各一,二等纵线三,三等横线五。[30]经线和纬线道路的纵横交错,使城市空间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注释】

[1]关于贵阳城市早期现代化的整体性研究,主要成果有徐扬的《论辛亥革命后的贵阳城市近代化》(《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张玉龙的《抗日战争与贵阳城市近代化》(《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吴光俊和欧阳恩良的《抗战时期的贵阳城市近代化》(《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4期)等。

[2]关于贵阳市政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吴光俊的《抗战时期的贵阳市政建设》(《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黄沛骊的《1941—1945年贵阳城市管理体制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等,内容涉及抗战时期的贵阳市政建设、城市管理体制等。

[3][英]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著:《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页。

[4]金经元:《霍华德的理论及其贡献》,载《国外城市规划》1990年第1期,第40页。

[5]王克章:《从战时三年建设计划说到贵阳市政建设》,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3期,第5页。

[6]刘可宗:《论市区规划与自然发展》,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3期,第1页。

[7]钟耀天:《贵阳市政建设之途径》,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1页。

[8]钟耀天:《贵阳市政建设之途径》,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2页。

[9]钟耀天:《贵阳市政建设之途径》,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3页。

[10]钟耀天:《贵阳市政建设之途径》,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4页。

[11]窦觉篬:《建设新贵阳市刍议》,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6期,第3页。

[12]贵阳市政府:《贵阳市政府组织规则》,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创刊号,第24页。

[13]何辑五:《贵阳市政府成立纪事》,载《贵阳市政》1942年第2卷第10、11期合刊,第1页。

[14]何辑五:《出席全省“县政会议”报告词》,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4期,第16页。(www.daowen.com)

[15]何辑五:《贵阳市政府成立纪事》,载《贵阳市政》1942年第2卷第10、11期合刊,第1页。

[16]贵阳市政编辑部:《本刊定价》,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2期。

[17]贵阳市政府:《贵阳市政府出版〈贵阳市政〉办法》,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6期,第18页。

[18]贵阳市政编辑部:《本刊的宗旨》,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2期。

[19]贵阳市政编辑部:《贵阳市政府〈贵阳市政〉投稿规程》,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2期。

[20]余华沐:《新贵阳》,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2期,第10页。

[21]程式:《新都市与新市政》,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5页。

[22]程式:《新都市与新市政》,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6页。

[23]郑一平:《有关贵阳市政规划的几个问题》,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8页。

[24]郑一平:《有关贵阳市政规划的几个问题》,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8页。

[25]郑一平:《有关贵阳市政规划的几个问题》,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9页。

[26]吴鼎昌:《勖市政工作》,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创刊号。

[27]张维光:《贵阳市地整理问题》,载《贵阳市政》1941年第1卷第7期,第12页。

[28]周如瑾:《贵州省土地整理之计划及其办理经过》,载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第33卷,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印行,1977年影印本,第16489页。

[29]周如瑾:《贵州省土地整理之计划及其办理经过》,载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第33卷,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印行,1977年影印本,第16490页。

[30]周如瑾:《贵州省土地整理之计划及其办理经过》,载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第33卷,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印行,1977年影印本,第164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