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制的创建是城市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举措。在20世纪20、30年代,市政改革的呼声在全国各地迅速高涨,创建市制、成立城市政府成为市政改革的首要目标。贵阳市制的创建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民国初年,在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相继实行市制的情况下,贵阳也开始了设市的艰难诉求。1921年春,根据贵州省议会决议,设立自治筹办处,筹办全省地方自治,其程序为先办贵阳市自治,以作为全省之模范,然后渐渐推广到各县,以至于乡镇,普及全省。1923年,贵州省政府改组,自治筹办处因之取消,特设市政公所,其职责“与筹办处原拟之计划,大不相同,而贵阳之设市,不能不谓胚胎于此”。[11]至1926年,周西成主政贵州省府时,将市政公所改为路政局,从事公路建筑,“方在襁褓中之贵阳市,乃从此根本夭折”。1930年8月,贵阳的士绅们再次积极奔走,呼吁贵阳设市,但因种种原因,贵阳改行市制的诉求落空。1936年,贵阳再次提出了实行市制的诉求,然因条件不备特别是财力不足而予搁浅。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贵州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不仅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还被国民政府纳入了“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的国防中心区体系,以及“中央模范省”建设的国防计划,这使贵阳城市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本身也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速了贵阳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转型步伐。随着贵阳城市战略地位的极大提升、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教育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贵阳市制的创建再次提上了日程。吴鼎昌主政贵州以后,根据省会城市贵阳的发展变化情况,加紧了贵阳设市的系列申报准备,经过多方努力,贵阳设市的诉求最终获得了国民政府行政院的批准。1941年7月1日,贵阳市政府正式成立,任命贵州省政府委员何辑五兼任贵阳市首任市长。
贵阳市制的创建,极大地推进了贵阳市政的早期现代化进程。根据《贵阳市政府组织规则》规定,贵阳市政府在政权组织上实行市长独任制,设市长1人,对内管理市政,指挥监督所属机构及职员,对外代表城市政府,发布市令。贵阳市政府作为城市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参事、秘书室、警察局、工务局、卫生局、第一科、第二科、第三科、第四科、第五科、第六科、征收处、协济处、水道工程处、会计室、合作室、游民习艺所、妇女习艺所、土地测量队、土地登记处、市立民教馆等部门。各局、科、室职掌也有明确的规定,例如,警察局掌警政;工务局掌贵阳市政工程建设;卫生局掌医疗卫生、环境卫生;第一科掌民政自治及农工商业之管理指导;第二科掌财政;第三科掌教育;第四科掌地政;第五科掌役政。[12]此外,贵阳市政府还设立市政会议和贵阳市设计委员会。市政会议通过行政合议制度,商讨市政重大决策。市设计委员会“聘请士绅及专家组织”,“借收集思广益之效”。[13]鉴于贵阳设市前税收混乱及战时驻境、过境等非地方机构增多的情况,“按照事实需要,又呈准核定增设征收处及协济处”。[14]1942年7月,增设了第六科,将原第一科负责的社会管理职能移交该科专管,故也称其为社会科。1942年9月,根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组织法成立统计室,依据统计法令办理各种统计。(www.daowen.com)
在参事、秘书室、警察局、工务局、卫生局、第一科、第二科、第三科、第四科、第五科、第六科、征收处、协济处、水道工程处、会计室等部门之下还设有许多股室,例如,在参事之下设有统计室,在警察、工务、卫生三局之下设课,并于秘书室内设有视察、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第四股、第五股、第六股等,在第一科内设合作室,第三科内设督学,第四科内设技士,同时并设估计专员1人,办理全市土地估价事宜。经过多次机构变动,贵阳市政府建构了市政府—局、科、室—课、股的三级市政分层管理体制,各层职掌有明确分工,“举凡保甲、财政、教育、土地、兵役、治安、建设、卫生、社会、水利、救济、合作、精政诸要端,靡不循名敷实,各有专司,同时导章成立”。[15]由此可见,在贵阳市政府成立后,贵阳市政体制日益走向组织化、法制化、专业化道路,所有这些,正是贵阳城市迈向早期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