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贸大统计学的前后三十年发展

贸大统计学的前后三十年发展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统计”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应用统计”课程开设和教材出版,并不意味着这门课程创设的完全成功。所幸的是师资队伍主流坚持以应用统计学为导向的改革。由于年事已高,“应用统计”的两位创设者——李志伟先生和施家珍先生先后离开了教学岗位。在这些年里,我们还开设了与“应用统计”有关的统计课程和相关课程,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和专著,对影响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一些重大课题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智力支持。

贸大统计学的前后三十年发展

“应用统计”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应用统计”课程开设和教材出版,并不意味着这门课程创设的完全成功。我们不是简单地推出一门课,而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提供的理论、方法对于后续的专业课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认识到在经济分析和工商管理实践中用得上,而且需要用。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着重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建设一支足以担当教学改革重任的师资队伍。20世纪80年代我校统计学师资队伍在学科发展取向上并不完全一致。所幸的是师资队伍主流坚持以应用统计学为导向的改革。李志伟先生作为学科带头人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影响力在学科建设上走在最前面,而施家珍先生作为教研室负责人在教学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继1982年贾怀勤作为第一届统计方向的研究生留校任教后,学校又及时从有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中挑选优秀学生连读研究生,从中又培养出几名统计学教师,同时吸收外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到统计学教研室工作,初步形成了梯队。对于仍然坚持“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的老教师,则为他们划定授课对象范围,使他们得以继续开课。中青年教师派往国外大学进修,进一步拓宽了与国外高校和机构的学术交流。当年统计学教研室内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活动频繁开展。通过研讨、辩论、个别切磋等形式的学术活动,使中青年教师不仅在学术思想上,而且在授课方法和艺术上有了可贵的收获。正是在这样一个集体里形成的学术思想较为超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支撑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校统计学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其次,修订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保障新型课程教学的规范性。应该说82教学大纲还是一部不甚规范的文件,执行起来对本课程的创设者来说不成什么问题,但是对缺少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则不容易把握。为此,教研室又不失时机地组织修订教学大纲,经完善的教学大纲于1987年开始执行,起到了指导本课程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的作用。1989年《统计分析概论》修订版问世,这一版除对前一版的个别地方进行订正、调整外,补写了“多元回归”一章,使之更趋完善。

第三,较早地将统计软件应用于教学。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大学商学院的统计教学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软件,除教师对软件用法进行展示外,学生可以到大型机的终端上机演练大型软件,如SPSS和SAS等。至于小型软件,学生可以到微机房去演练。我校较早地接触国外的统计软件,但由于当时不具备硬件条件,只能把经微机处理的案例分析打印输出展示给学生,最多也就是让少数学生围着微机看软件应用。尽管如此,这毕竟是比原来只使用笔算讲解由少量数据构成的简单例题进步多了。统计软件进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巩固了“应用统计”的学科地位。当时我们引进过好几套小型软件,后来倾向于使用Macrosta。该软件虽然处理数据的规模小,但涵括大纲规定讲授的各种数据整理、分析方法。到1989年,用Macrosta 的逐步回归程序计算的案例还写入了《统计分析概论》修订版。

除了以上教学改革措施之外,我们还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批改作业和考试等环节狠下工夫。课上讲授强调突出重点、难点,为此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强调引导学生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下工夫,不要围着公式推导、定理证明打转转。因为“应用统计”教学内容较“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课大为增多,课上信息流量大,来不及消化,所以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当时中青年教师肯在这方面花时间和精力,受到学生欢迎,收到良好效果。试卷精心设计,命题勤于思索,考试严格纪律,阅卷一丝不苟。A、B卷随机选用,同一科目流水作业,既把住了考试质量,又锻炼了中青年教师。每一轮过后,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利提高。间或有教学方法研究的文章发表。

以上表明,我们创立了“应用统计”这个“服务产品”,又带着很强的品牌意识来打造这一品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创新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由于年事已高,“应用统计”的两位创设者——李志伟先生和施家珍先生先后离开了教学岗位。但是“应用统计”课程的动态建设没有停止。1993年我校开设以Minitab软件为支撑,以大量数据型案例为投入的“统计学实验课”,这在高校中应该是较早的。为该课配写的《经贸统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一书,于1997年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4年,在肯定我校“十余年来,本着以国际企业需求为导向、中西融通、文理渗透的方针,经老中青三代统计学教师不断探索,已建立起具有经贸特色的统计学教学体系”的成果基础上,为了满足“经贸工作者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复杂环境中运用统计信息对经营管理进行分析”[11]的需求,出版了新一部教科书《应用统计》。该书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修订再版。多媒体手段武装统计教学。结合数据型案例的分析普遍使用了SPSS或EXCEL软件。在这些年里,我们还开设了与“应用统计”有关的统计课程和相关课程,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和专著,对影响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一些重大课题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智力支持。

进入21世纪,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国内外统计学的研究和教学发展迅速,兄弟院校在将统计学运用于金融分析、市场调查等领域方面已取得了许多好经验,值得我校认真地学习。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教学创新精神,在既有业绩基础上有所前进。惟有如此,才不负学术前辈的培养,不负广大师生的期待。

【注释】

[1]此文发表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杨灿.二十年来《统计研究》有关几个问题的讨论.统计研究,2000(2).(www.daowen.com)

[3]张伦俊.近二十年来,中国统计学争鸣的观察和思考.统计研究,1997(5).

[4]顾俊顺.我国统计学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统计研究,2001(4).

[5]张南.20世纪统计学的回顾和展望.统计研究,2000(9).

[6]李志伟教授,早年留学美国,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51年回国工作。

[7]我校当时的教材是英文版,M.Hamburg,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DECISION MAKING,4thEdition.十余年后,中国统计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这部书的第5版《决策统计分析》。

[8]当时管理系整合了校内相关单位的师资,设立了企业管理会计学、统计学、营销学国际经济、数学6个教研室,和计算机应用教学组。这一教学组织—学科架构奠定了此后学系的发展基础。1986年国际经济管理系更名为国际企业管理系,撤国际经济教研室,新设财务管理教研室。1987年计算机应用教学组另组建信息管理系。1994年管理系改称工商学院,下设管理学系、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系、营销学系、统计学与数量分析学系。

[9]李志伟,吴家楹,施家珍.统计分析概论.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4.

[10]袁卫.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前瞻.统计研究,2001(1).

[11]贾怀勤.应用统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