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文革”以前开设的专业可以划分为外语类和财经类。1973年复校后只开设了外语类。1978年始恢复财经类专业教学。为了满足新时期对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财经类专业必须在大力巩固发展对外贸易学科的同时,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扩展,因此需要培养青年师资,尤其是新学科的师资。恰在此时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教育。1978年我校除招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研究生外,在“国际贸易”专业下招收了国际商法、管理等新方向研究生,1979年又进一步在“国际贸易”专业下招收了统计与数量方法、市场营销等新方向研究生。其中统计与数量分析方向招生强调文理渗透,专业课考试单独命题。该研究方向指导教师由资深教授李志伟先生[6]担任。除各研究方向都必修“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外,李志伟先生还给统计与数量方法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讲授“西方统计学”,直接使用美国研究生原版教材——汉伯格的《统计决策分析》。[7]我校此举开了国内高校使用原版统计学教材的先河。即使是大力倡导引进西方统计学方法的戴世光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也只是使用梅森的《统计学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的内部汉译本。统计方向研究生的招收和原版教材的使用,是我校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鲜明信号。
1982年我校建立国际经济管理系,校内各单位的统计学教师经过整合,组成统计学教研室,划归管理系旗下。[8]当年9月,统计学教研室首次推出新型课程“应用统计”,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根据各种历史资料推断,在国内高校中我校率先开设“应用统计”,取代原有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
我校各学科教师都能站在对外开放前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学科思想,改造原有学科。统计学教师主流对当时统计学界的学术发展方向十分敏感,认定要跳出统计学教学多年来的老框框,另辟新路。具体做法就是大胆参照西方大学商学院的统计学教程,突出以随机抽样为主的数据搜集方法和以概率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推断为主的数据分析方法,同时保留和发展“统计学原理”中合理的内容。为了区别于侧重讲授概率和统计推断数学机理的“数理统计”,为新设课程定名为“应用统计”。1981年由李志伟先生挂帅,吸收志同道合的施家珍先生、吴家楹先生参加,组成了新教材编写组。三位老先生,集中参考了当时能够搞到手的多部美、英、日等国高校统计学教材,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经贸管理实践问题,开始了编写工作。1982年“应用统计”首次开课时,只能提供分章印出的讲义。到1984年,正式出版了名为《统计分析概论》的教材。贾怀勤为教材配编的《统计分析概论习题手册》同时出版。(www.daowen.com)
《统计分析概论》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写道:“党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统计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前各财经大专院校正在为加强统计专业教学而增设或改进统计学课程。广大统计人员和财贸职工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统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本书就是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而编写的,内容着重介绍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应用范围很广泛,但本书主要针对财经、商业、外贸专业的读者而选用题材和事例。”[9]这段文字阐明了以下几点:(1)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和指导思想;(2)教材所具有的应用统计学的性质及其与数理统计的关系;(3)教材的非统计专业属性。头两点在本文较前段落已有阐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点。因为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材编写,都有一个针对性问题。很长时间内,可以说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统计学专家和教师都是围绕统计专业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对非统计专业则很少关注。[10]而我校则从一开始就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定位于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20年来不懈努力。
“应用统计”的开设和配套教材的出版,得到国内财经院校同行的关注和欢迎,促进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一些财经院校中作为本科专业基础课的统计课程由“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转向“应用统计”,有的甚至直接采用了李志伟的这部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