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岚清提出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差额的方向截然相反,都显示本国遭受与对方的货物贸易逆差。如何认识中美贸易的差额状况及其成因,是中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时任经贸部部长李岚清指示要深入开展此课题研究,把差额状况和成因讲清楚。
1991年11月20日,经贸部综合计划司发通知给贸大五系统计教研室:
“遵照李岚清部长指示,由综合计划司负责牵头研究进出口统计的产销国和贸易国原则问题,请你单位于11月28日上午8点30分派出统计专家或负责关贸总协定工作的同志到经贸部新楼617房间参加会议。”
参加会议的还有国际司、美大司、西欧司、条法司、贸研所。因为通知内容要求派“统计专家或负责关贸总协定工作的同志”,部里分别致函贸大五系统计教研室和三系,要求我校派出这两方面的专家。三系派出的教师是张汉林,他在国际贸易教研室研究关贸总协定问题。
会上,综合计划司统计处处长朱洪杰传达了部领导对这个问题的指示精神,希望大家来研究。与会者各自简单地介绍了本单位或本人掌握的情况,没有深入讨论,更没有制定行动规划。
贾怀勤在简单介绍相关情况后说国内各界对此问题的回答可以归纳为两点:(1)国别统计不同;(2)香港转口。但是这些认识停留在感性上,缺乏理性论证。贾怀勤认为对此要开展专题研究,通过论证回答:(1)国别统计原则的经济含义和它对贸易统计国际可比性的影响。(2)香港转口如何影响中美贸易统计差额,程度如何?
数日后,贾怀勤得到综合计划司通知,经部领导批准,派考察组赴香港考察转口贸易,由韩淑君司长带队,组员来自综合计划司、国际司、美大司、贸研所、经贸大学和海关总署统计司。贾怀勤作为贸大的专家参加考察团。
在香港,考察团重点与香港统计处接触,听取他们对出入境货物的统计制度和操作流程,还到内地与香港的陆路口岸和香港对远洋贸易的口岸进行实地考察,带回来许多有用的资料。
2.交出一组研究报告,建议获采纳
考察组责成贾怀勤起草研究报告。贾怀勤围绕上列两个问题,分别写了两份报告。报告交给朱洪杰处长。此后司里如何修改,上报后部领导有何指示,没有对贾怀勤提起。
贾怀勤执笔的报告中有若干条建议,举其中两条:其一,以海关统计为国际比较数据,同时海关要加强发往香港的转口货物的终达国监督,根据各种信息尽可能全面涵盖内地经香港输美贸易;其二,在上一条做好后,尽快与美国开展双边货物贸易数据比对,以缓解美国指责。
从后来其他来源得到的消息可以推断,报告的建议得到肯定并得以实施,这也间接表明报告整体上的正确性。一个变化是国家决定从1993年起以海关统计为官方贸易统计数据,海关统计的国别原则是出口按终达国统计,进口按原产国统计(决定进出口业务统计数据只在内部使用,而且它放弃了实行多年的贸易国原则,改用起抵国原则);海关对内地输港货物加强目的地调查和管理,凡能够知道货物最后转口到第三经济体的,都以第三经济体为终达国,而非香港。对此海关总署统计司统计处的李延专门写文章作出解释,发表在1993年5月13日的《国际商报》上。李文称:“目前各地海关已加强对我经香港转口货物实际消费国别(地区)的审核和统计,预计双边贸易统计数字的差异今年将有所改变。”事实是,1993年中国对美贸易的差额由负转正,主要不是中国对美出口的大幅增加或自美进口大幅减少,而是海关“加强了审核”。另一个事件是,中国与美国启动了双边贸易数据比对。
贾怀勤对两份报告进行加工,形成两篇论文:《原产地规则与外贸统计可比性》和《原产地统计标准是中美贸易统计数字差异的根本原因——中美经香港转口贸易实证分析》,分别发表在《国际贸易问题》1992年第11期和1993年第1期。
3.李岚清的批示
两年后,贾怀勤得知李岚清对通过计划司提交的那份研究报告作出了具体的批示。外经贸部计划财务司整理了一份《最近李副总理有关外贸统计的指示》,里面收录了李岚清从1992年11月到1993年10月的8次批示。计财司把这个材料发给有关单位,其中就有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1994年11月,在国家统计局工作的翟志宏把材料的复印件寄给了贾怀勤。这两次批示写道:
1992年11月19日,李岚清在关崇炘所写关于如何解决经贸部和海关统计问题的报告上批示:“最近经贸大学一位同志写的文章请你们看一下……”(www.daowen.com)
1992年11月20日,李岚清在贾怀勤所写《香港转口与中美贸易统计数字差异》上批示:“计划司:这份报告我看了,有许多意见很好。我同意(1)同美国等国成立统计协调机制(他们不会积极,但促他们同意);(2)同香港进一步谈;(3)对起抵国原则做深入研究,以便将来有朝一日向联合国和关贸提出。”
图5-1 李岚清的批示件
贾怀勤从这件事领会到国家机关与高校的区别,机关强调的是组织关系,个人在其中的作用不能突出;高校和研究单位看重个人的作用和研究成果。这个问题到了20 多年后才统一起来,凡是智库报给国家机关的报告,领导有什么批示,要尽快让报告撰写人得知,领导批示计入科研成果评分。
此外,贾怀勤的论文也受到美国有关方面的重视。1993年6月25日,美中贸易委员会咨询部马丁博士(D.Martin)致函美国国务院国际贸易管理司China Desk的负责人陈乃仁(音)博士:“我似乎记得您在近一段时间致力于解决美中贸易间的差异。现寄去中国经贸大学贾怀勤博士发表于1993年1月30日《国际贸易问题》上的一篇文章,此文研究如何计算美中贸易顺差/逆差问题,……我希望这会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图5-2 马丁致陈乃仁信
4.润色吴仪文章英文稿
1996年,针对美国方面热炒对华贸易逆差,中国方面决定,在中美主流报纸上同时发表外经贸部部长吴仪署名文章《客观地评价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中英文稿。部里有关单位为吴部长代拟了中文稿和英文稿(1996年3月25日)。他们发来英译本请贾怀勤为之润色。贾怀勤认真逐字逐句地对照研读中英文稿。除了一些纯修辞的修改意见外,贾怀勤还提出了若干实质性修改意见,因为原译文按字面理解没错,但不符合贸易统计术语和习惯用语。例如:
“商品构成”,原稿译为“product mix”,改用“commodity structure”。
“贸易逆差”,原稿译为“adverse balance”,改用“negative balance”。
“经由香港外发内地的加工贸易”,原稿译为“processing trade entrusted by Hong Kong to the Mainland”,改用“processing trade dispatched by Hong Kong to the Mainland”。
“贸易平衡总的情况”,原稿译为“the genaral balance”,改用“total balance”,因为在国际贸易统计中“general”一词用于指“总贸易记录制”的“总”,对应词是“专门贸易记录制”(special system)。译成“the genaral balance”,有误认为“按总贸易记录制的平衡”的可能。
图5-3 贾怀勤对吴仪文章英译稿的修改(片断)
后来部里有关单位来函致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