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域内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以郭玉珍为首的县委一班人提出“学理论抓路线,团结战斗争贡献,粮食总产上九亿,多种经营大发展,反骄破满找差距,加速建设大寨县”的口号,集全县之力兴修农田水利,先后建成皂河、船行两大灌区,农业生产取得丰产丰收。到1974年底,全县粮食总产达33.67万吨,成为全国学大寨的先进典型。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北京召开,宿迁县成为全国受表彰的26个先进典型之一,宿迁县县委书记郭玉珍第一个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淮北江南的赞誉传遍全国。图为郭玉珍在水利工地上劳动的情景
▲1964年,县委带领人民响应毛主席号召,开展农业学大寨。大兴纲要大队率先发扬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成为全县第一个超纲要的大队。为了推动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1969年3月在纲要大队召开了“农业学大寨”三级干部誓师大会,提出两年打基础,开启淮北大寨县建设。图为纲要大队1970年获得淮阴专区表彰的奖状
▲1970年9月,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向全国各县提出一个尖锐问题:昔阳能建成大寨式县,你们三年行不行?县委联系纲要大队的实际变化,坚定学大寨改面貌的决心。随后,县委召开有4700余人的四级干部会议,动员全县人民为建设大寨式的县、社、队而奋斗。会后,域内开展了灌溉、排涝、改土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图为县委领导在讨论大寨县建设工作
▲县委领导成员与民工在水利工地上
▲针对全县有1万公顷洼地、常年受涝的情况,县委组织力量,向湖荡洼地要良田,干部社员齐上阵,采取围圩筑堤,修闸建涵,修建电排站等措施,基本上把闲置的湖荡洼地建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
▲改造后的湖荡洼地上小麦长势喜人
▲由于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县不断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发生了重要改变,处处都建方格大条田,形成沟渠河道林网全覆盖,到处田如棋盘,郁郁葱葱,一座座以砂礓代替砖石建成的小型桥涵,如精美的艺术品
▲秧田管理情景
▲20世纪70年代田间沟、渠、路、林配套
▲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园田化
▲进入20世纪70年代,宿迁农业生产上坚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水稻面积逐年扩大,粮食丰收,到197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5万吨
▲1972年底,县委召开会议,要求各行各业、各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围绕县委提出的“群策群力学大寨,快马加鞭赶昔阳,决心‘七三’超六亿,力争‘四五’过长江,苦战三年改面貌,实现人人千斤粮”的口号。图为曹集公社举行“学大寨、赶昔阳”群众大会
▲为解决宿迁县外购燃料不能满足需求问题,1970年在铜山县大黄庄公社胡庄大队、前王大队建设两座煤矿。图为1976年11月在铜山县青山泉公社建的屯头煤矿,所产煤炭全部归宿迁自用(www.daowen.com)
▲大兴公社纲要大队支部书记彭传友常年和社员一起劳动,生活艰苦朴素,社员称他是“铁书记”。图为彭传友(左二)和队干部一起写“不吃请、不受礼”大字报
▲罗圩公社供销社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图为罗圩公社供销社与生产队一起签订产销合同
▲陆集公社新农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卓勤珍组织社员搞好集体副业。图中站立着的为卓勤珍
▲1974年8月11日—13日,域内陡降暴雨440毫米,上游洪峰直泄骆马湖,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65米。省防汛指挥部决定宿迁黄墩湖分洪,以减轻骆马湖压力。县委组织30万抗洪大军抢险加固骆马湖大堤,郭玉珍和县委一班人决定暂不分洪,再坚持一下。在他的坚持下,创了奇迹,保住了大堤。大灾之年仍然一派丰收景象,变成名副其实的“淮北江南”。图为抗洪大军抛石护堤的场景
▲井头公社的社员,在洪水暴涨时,发扬“龙江风格”,主动淹掉本队的庄稼和自己的房屋。图为参加抗洪的社员们
▲粮食丰收
▲1974年社员交公粮的场面
▲围绕农业办工业。1971年建成“两炉四机”、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化肥厂
▲1973年1月12—25日,县委在宿城召开为期14天的县委全委扩大会议,会议总结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经验教训。图为获得先进单位合影
▲1977年5月6日,京杭运河宿迁大桥正式建成通车
▲1978年1月5日,宿迁县参加第一届拉各斯国际贸易博览会。图为来自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客人观看宿迁县农业发展的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