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放初期的洪涝灾害频发,导沂整沭工程奏效,根治宿迁水患

解放初期的洪涝灾害频发,导沂整沭工程奏效,根治宿迁水患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初期,处于沂河、沭河下游的宿迁地区,旱涝灾害频发。导沂整沭工程打响了宿迁治水的第一仗,基本根治了宿迁的洪涝灾害,使宿迁地区从此不再蒙受水患之苦▲1949年11月19日,导沂整沭司令部发布命令,就开工前准备及技术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949年11月25日,宿迁县导沂第一期第一段工程开工。1957年特大洪水,给宿迁造成巨大损失。宿迁县委向省水利厅提出建设骆马湖常年水库的报告。

解放初期的洪涝灾害频发,导沂整沭工程奏效,根治宿迁水患

导沂整沭工程。解放初期,处于沂河、沭河下游的宿迁地区,旱涝灾害频发。为改变这种状况,1949年下半年,宿迁地区开始实施导沂整沭工程,主要是开挖新沂河,将沂河洪水直接泄入黄海,把南北六塘河等几条干河腾出来,让给内部排水。同时,确定骆马湖、黄墩湖作为临时蓄洪水库,在骆马湖连接新沂河的口门切开嶂山冈岭。导沂整沭工程打响了宿迁治水的第一仗,基本根治了宿迁的洪涝灾害,使宿迁地区从此不再蒙受水患之苦

▲1949年11月19日,导沂整沭司令部发布命令,就开工前准备及技术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1949年11月25日,宿迁县导沂第一期第一段工程开工。宿迁县导沂整沭总队由县委书记秦奇钧任总队长兼政委。图为秦奇钧(图中左二)1950年调离宿迁时的留影

▲1949年11月26日,导沂整沭司令部发布关于安方交方包方及排水工作的命令

▲宿迁工段西起前沭河,东至官田河,全长27878米。全县共安排31793名民工,完成土方250万立方米,图为民工在挖土

▲新沂河工地施工场景

▲皂河大队李在仁小组抢挖河底

▲1949年,骆马湖防洪大堤工程开工,为使骆马湖、黄墩湖成为临时滞洪水库,对运河北堤加高培厚,堤长15418米。该工程由宿迁、新安、睢宁、邳睢等四县负责施工,1950年5月25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09.64万立方米,湖中约5000户居民迁居附近高地。图为修筑骆马湖防洪大堤情景

▲ 骆马湖水库施工场景

▲在导沂过程中,24187名民工、31名脱离生产干部、281名不脱离生产干部积劳成疾,均占总人数的80%左右。涌现出英雄模范1698人,发展党员1878人、团员589人

▲1950年3月13日,导沂政治部召开表彰大会。董大车(董继德)被评为特等模范,同时获华东特等模范民工奖章,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图为导沂整沭特等模范董大车推车情景

▲特等功臣董大车在铲坡

▲被评为模范班组的顺河大队信富中队劳动情景

▲1951年3月,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到宿迁皂河坝视察。图为傅作义为导沂整沭的题字(www.daowen.com)

▲1950年3月14日,宿迁县第一期第二阶段导沂工程开工,参与民工30364名,共挖土方181.21万立方米。工程包括嶂山切岭初步工程、骆马湖水库和小潮湖河坝等水利工程。图为骆马湖水库施工情景

▲1951年4月的骆马湖工地

▲掀起水利建设高潮。1950年冬至1951年春,全县又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出动民工3.5万多人,对运西的沙河、民便河等主要河道全面进行疏浚、整修,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共完成土方470万立方米,长期以来河道淤塞、互不畅通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图为1950年8月重修竣工的宿迁县运河大桥

▲1950年6月,宿迁临沟口筑坝全体人员合影

▲1951年3月,运河大堤修复工程和骆马湖小河工程同时开工,参加民工31600人。图为运河堤工程的取土方塘

▲社队自办的灌溉、排涝、交通综合利用的蒲河渡槽

▲五一庆功颁奖。1952年5月1日,宿迁总队召开五一劳动节表彰大会

▲大控制工程。1957年特大洪水,给宿迁造成巨大损失。宿迁县委向省水利厅提出建设骆马湖常年水库的报告。根据省委要求,省水利厅深刻总结这场洪水的教训,经研究认为,导沂整沭工程标准太低,骆马湖只是单纯地作为拦洪水库,临时性地发挥拦洪作用已经远远不够。洪水过后,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确定的“必须结合除涝治碱、改旱作物为水稻”,把淮北建成新粮仓的战略决策规划把骆马湖建成常年拦洪调蓄水库,建设宿迁大控制工程(包括宿迁节制闸、宿迁船闸、中运河六塘河拦河坝、嶂山闸等)。图为宿迁大控制嶂山闸控制枢纽工程位置图

▲1958年7月16日,苏北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宿迁枢纽工程宿迁船闸全部竣工。宿迁节制闸、宿迁船闸、六塘河节制闸的建成,为宿迁旱改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塘河节制闸

▲宿迁船闸

▲兴建嶂山闸。1959年10月19日,骆马湖水库控制枢纽泄洪工程——嶂山节制闸开工兴建,1961年4月竣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