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宿豫百年印记:1949-1996建设篇》

《宿豫百年印记:1949-1996建设篇》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改变极端贫困的面貌,矢志不渝,艰辛探索。1949年至1950年的“导沂”工程,宿迁县先后出动民工2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1957年至1958年的“宿迁大控制”工程,建成了骆马湖常年水库,进一步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宿迁改变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奠定了基础。

《宿豫百年印记:1949-1996建设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改变极端贫困的面貌,矢志不渝,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伊始,宿迁就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治水斗争。1949年至1950年的“导沂”工程,宿迁县先后出动民工2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新沂河的开通和骆马湖临时水库的兴建,让数百年来洪水频发、田庐漂没的悲惨情景一去不返。1957年至1958年的“宿迁大控制”工程,建成了骆马湖常年水库,进一步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宿迁改变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设高产稳产的农业,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30年间,持续进行以“河网化”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几代宿迁人年复一年地治水改土,推进“旱改水”,建设“水稻县”。仅县级以上的工程土方达到5亿多立方米(县级以下的田间配套工程土方更多)。水稻生产从无到有,历经波折,到20世纪70年代扩大到80多万亩(5.33万多公顷),占农田总面积的70%以上。粮食总产从五六十年代正常年份的10万多吨,增长到30多万吨;尤其是1970年至1973年,以水稻为主的粮食总产“四年四大步”,年均递增4.5万吨。1974年遭遇沂沭泗流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由于多年建设的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用,大灾之年仍获得大丰收。在1975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宿迁作为“发展速度第一”的“大寨县”介绍了经验,“淮北江南”誉满全国。(www.daowen.com)

在这30年里,宿迁的工业从无到有,在曲折中逐步发展。尤其是主要服务于农业的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等产业初具规模,食品、纺织等产业也陆续兴办。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2000多万元,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2亿多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宿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在全面实行并不断完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粮食生产迅猛增长的同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农副工综合发展之路。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的“耿车模式”,成为20世纪80年代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样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