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源
氧化还原作用是海洋自然电位产生的主要机制之一。在海底存在氧化还原梯度差的情况下,硫化物矿体穿过氧化还原界面,由于硫化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成为电子运移的通道,电子由下向上运移,在矿体上表面积累负电荷,深部积累正电荷,并形成长期稳定的电流,在海底硫化物上方产生负的电位异常,因此通过在海底观测电位异常可用于圈定多金属硫化物的分布。在硫化物矿上可观测到数百毫伏的负电位异常,梯度达每米数毫伏级,如图5.38所示。
图5.38 自然电位异常原理图
氧化还原性质的差异是自然电位产生的条件。在陆地环境中,穿过矿体的地下水位作为了还原氧化的边界。在海洋环境中,矿体周围的流体循环具有有氧海水的引入,这加剧了海底下方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除上述氧化还原机制外,SP还有其他三种产生机制:
(1)不同流体浓度界面处出现扩散电势。
(2)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由于孔隙压力梯度而产生电动势。
(3)温度变化的区域可以产生热电势。
2)观测系统
海底SP测量可作为单一调查设备独立测量,或者加挂在其他海底调查设备(如摄像拖体)上进行协同测量。海底SP测量装置通常包含电场传感器、拖曳导线和采集舱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电场传感器通常采用Ag/AgCl电极;拖曳导线实现电极至采集舱之间的信号连接;采集舱用于放大、记录、存储和传输电位信号。其常见的加挂方式有三种(图5.39):一是悬挂在光缆或同轴缆上进行垂直观测,记录自然电场的垂直分量;二是加挂在拖体后方进行水平观测,测量自然电场的水平分量,通过调节电极距的长短来改变不同的观测方式,在水平拖曳时,为保证传感器的水平,需要合理配置浮力,并在尾部加挂阻尼伞;三是借助AUV搭载观测装置进行小范围灵活自主详查。船载测量时,调查船以1~2节的速度拖曳测量仪在海底上方20~50 m高度匀速前行,记录近海底SP。AUV近海底测量时,可同时测量正交的三分量自然电位,相比船载深拖能更接近异常体,观测精度更高,更适用于小范围异常体的详查。
图5.39 海底自然电位观测装置示意图(www.daowen.com)
拖体及AUV通常还搭载磁力仪、高度计、深度计、USBL定位信标、CTD等辅助设备。高度计及深度计实时监测拖体离地高度;USBL定位信标实时记录拖体水下位置,为后期资料处理提供空间坐标;CTD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电导率等;磁力仪用于观测矿体的磁异常信息,通常搭载Overhauser磁力仪或光泵磁力仪。AUV搭载更具有灵活性,可根据目标体自定义勘测路线,实现小范围精细调查。
3)噪声分析
SP观测过程中有三种噪声源:①来自外部磁场变化的感应电场;②来自洋流、潮汐、波浪等的运动海水感应电场;③观测系统自噪声(主要为电极自身极差的漂移)。
在中纬度地区的SP测量中,据海底MT测量发现,来自海洋外部的大地电磁平面波磁场源的感应电场,如在大型磁暴期间,典型的电场幅度小于20μV/m,在其他时间通常小于2μV/m。研究认为通过固定在原参考站(海底和陆地)的磁力计和大地电磁仪器记录随时间变化的电离层场源,可用于SP观测数据中剔除外源场。
在频率小于3×10-4 Hz(周期大于1 h水流)的情况下,水流会产生显著的电场。洛伦兹项Eh=V×Bz,定义Eh为水平电场大小,其中V是流速的水平分量,Bz是地磁场的垂直分量。因此在50 000 n T垂直场中速度为0.5 m/s水流将产生25μV/m的水平电场,这是电流与拖曳牵引方向正交情况下的最大电场。
电极自身极差漂移也是SP观测的误差项之一。如第4章所述,每个电极都具有相对于海水的相对参考电位,其由于海水中的杂质和电极的老化而随时间逐渐变化,该变化属于观测数据的误差项,实际海上作业应该挑选一致性好的电极对。但是电极极差漂移本身变化较慢,一般在数小时到数天之后会产生相对的漂移。因为这个漂移是相对单调和平滑的,可以通过减去低阶多项式拟合的趋势来消除漂移的误差。
4)资料处理
通常直接观测电场的变化就能识别SP异常,因此在观测装置姿态稳定的情况下直接观测电场分量(Ex、Ey、Ez)的变化;如果在测量过程中观测装置不稳定,发生水平旋转,通常计算总的水平电场强度,即在进行海底矿产勘查时,也常将实测的水平电位梯度沿测线方向进行积分,换算成等效电位:
用等效电位解释自然电位的源更加直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