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给大学新生的108个忠告:让不再是纯粹的攀比

给大学新生的108个忠告:让不再是纯粹的攀比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大学新生来说,则意味着他们要寻求与“大学生”身份紧密联系的、具有象征性标记的事物,并逐渐学会正确而一致地使用。从群体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不少大学生无意识中过度关注“装备”的象征意义,而且把电脑、手机等看成是本群体的重要标记。可以说,“装备”在发挥其积极功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满足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需要等各种成长性需要。

给大学新生的108个忠告:让不再是纯粹的攀比

走过高考,青涩的中学生们一下子跃居为骄人的大学生。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进入大学的他们经历着“身份”的转变与认同。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意味着他会以自己对属于某个群体的知觉和认识为基础,观察这个群体中其他人的做法,学会正确而一致地使用群体的标记。

对大学新生来说,则意味着他们要寻求与“大学生”身份紧密联系的、具有象征性标记的事物,并逐渐学会正确而一致地使用。显然,大学生所用的各种装备是最显性,也是最容易发现的一种标记,它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学生”这个身份,还具有功能意义——为学习提供帮助,促进大学生心智的成长。

刚进大一,环境相对自主,大一新生对于各种装备的渴望,应当不亚于对新知识的渴望。当问到为什么渴望时,他们大多会回答:“因为我需要”。然后会有诸多理由被列举出来,以解释这个需要。

可是,你真的需要那部手机、那台笔记本、那个登山包吗?

案例:有了笔记本才不会被孤立

尽管丽丽一再跟自己强调:“我并不需要一台电脑”,可当爸爸爽快地答应说给她买,并决定买一台笔记本时,她的心里确实像开了花一样,暗暗欢喜。

她们寝室四个人,只有她是“无本一族”;全班30名同学,也只有她和另外一名男生没有电脑;从年级的大概率来看,他们也是可怜的“少数民族”。她说:“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一台电脑,没有电脑我快被独立出来了。”

同在一个寝室,她有事需要用电脑时,会偶尔借用室友的,传文件或者查信息。慢慢地,她们开始不耐烦,总会找各种理由让她跟别人借。“她们三个人热烈地讨论最新的杀毒软件,亲密地用蓝牙传照片、歌曲,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半年前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情况并不是这样。那时,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有电脑,她们寝室四个同学,经常在下课后或者周末,相约到学校机房上网、查资料、写作业、和朋友聊天。

半学期过后,随着三台崭新的笔记本入住寝室,寝室四人再也没有一起出去玩过了。

丽丽收到父亲寄来的笔记本后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非要一台个人电脑不可。看看身边室友们,她们几乎都把电脑当作影碟机,看看最新的韩剧,听听周杰伦的最新专辑,就算上网看新闻,关注的也无非是某明星生子、某巨星陨落。

“可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不喜欢看韩剧,更不喜欢听歌,娱乐明星数不出来几个。”就这样,丽丽的电脑被她锁在了新买的保险柜里,一天也懒得拿出来一回。偶尔发个邮件,她还是会跟室友借用一下,“似乎她们现在不怎么反感我这么做了”,丽丽很疑惑,难道仅仅因为她的柜子里,也有一个笔记本吗?

有了笔记本,丽丽不再被孤立,有空她也会拿出电脑钻研一番。不久,她主动请缨,当上了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她策划了一个到西部山区支教的活动,写策划案,和对方联系,都需要网络,“有自己的电脑显然更方便”。

笔记本的使用率明显增加,后来,她干脆直接把笔记本从保险柜里取出,放在了桌上,“省得麻烦”。

有人问她:“你是因为需要才购置电脑呢,还是为了电脑而寻找需要?”她说:“反正电脑现在对我来说很有用,我也不去管当初的目的了。”

琳琳比丽丽大三届。相比丽丽收到爸爸送的笔记本,当年大一的琳琳,却在为她的第一部手机而努力奋斗。

和丽丽情况类似,她所在的寝室,10个人中9个都有了手机,寝室电话从此成了她的专线。电话一响,一定是找她的。

在她加入了学校的新闻采访社团后,“业务量”增多,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室友的抱怨也从开始的小声议论发展成直白的抗议,“琳琳,你也配个手机吧……”终于在一次半夜来电后,室友忍不住说,“你不觉得因为你,整个寝室的人都不想回来了吗?”

一番道歉后,她决定一定要想方设法买部手机,哪怕是最差的。可她知道,贫穷的家里是不可能在学费和生活费之余,再给她买这些“没必要”的东西的。(www.daowen.com)

她曾经委婉地跟长她三岁的姐姐说起过,没想到姐姐立马听出她的“弦外之音”,“琳琳,姐姐是在大四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为了让用人单位找到我,才不得不配手机的,你小小年纪,有必要吗?”

一面她已经被寝室同学推上了对立面,一面是无能为力的家里,她只能靠自己了。恰好,院里刚承接了一项勤工助学活动,需要3名女生,连续工作4个周末,每个周末发放现金100元。通过争取,她成了这幸运的1/3。她用劳动所得的400元,买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机,一用就是四年。在往后的三年里,她用自己的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所得,又添置了一辆自行车,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

买自行车,是因为可以帮助她节省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方便往返于学校和打工地点;配笔记本,则是因为大三时学校改革,学生可以在院内自由选择专业,她为了新选的广告学专业,配置了一台笔记本。

琳琳说,贫困的孩子也许都有过被“需要”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可当“需要”还只是梦想的时候,要认真地看清,这个“需要”,是不是真的那么必要。只有分辨清楚了“需要”与“必要”,努力奋斗才更有意义。

从群体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不少大学生无意识中过度关注“装备”的象征意义,而且把电脑、手机等看成是本群体的重要标记。因此,在对群体成员的认同上,不拥有电脑的同学和买不起手机的同学,就成了“无本一族”或“少数民族”。

一部分这样的同学就会被大学生中的一些小群体排斥、边缘化,所以听到一些新生喊出“没有电脑我快被孤立出来”的心声也是必然的。

从人类心理需要的角度来看,这种呐喊也是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成长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可以说,“装备”在发挥其积极功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满足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需要等各种成长性需要。

总而言之,大学新生要正确理解“装备”的意义,适度满足各种成长性需要,学会恰当配备、使用装备,将具有象征意义的装备变成实现大学生身份内涵的一种有效的功能载体。更重要的是,透过装备的选择与使用,应彰显出大学生身份的内涵——多元与成熟的思想、丰富与稳定的情感、积极与全面的行为、健全与高尚品格的和谐统一。

编者提示:

1.要量力而行。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根据家庭和个人的财力并结合个人实际的需求量力而行,不要因为不切实际、吸引眼球的装备造成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将“好事变成坏事”;二是要考量并培养个人能力(包括潜能),可以将配备装备的过程变为懂得装备的过程,变为发现能力、培养能力的过程。

2.要适度装备。这里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适度关注装备的象征意义和功能意义,不能顾此失彼;二是要将装备的两种意义恰当结合,选择在功能上充分实现和体现大学生身份内涵的装备。

3.两点想法汇成一句话:只买“适合的”(适合个人身份、需要、财力和发展),不买“最贵的”。

下面将购买一些电子产品的利弊列于表3-3,可供参考。

表3-3 电子产品利弊一览表

978-7-111-29865-6-Chapter03-5.jpg

(续)

978-7-111-29865-6-Chapter03-6.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