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田园风光逐渐地被现代的高楼大厦取代;城市多元风貌正逐渐地消亡,城市的魅力也随着老建筑的不断拆毁而变得千篇一律。
从相关报道里可以知道,新加坡正在发生很多的变化,也在城市建设和设施设计上传达更开放的信息。多元经济带动新加坡经济迈向新的起点,其中单就旅游业就交出骄人的成绩单。这其中的秘密,不仅仅在于拥有两间全球最新落成的最现代化的赌场——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综合娱乐城,新加坡圣淘沙云顶综合度假设施带来的旅游者,更重要的是归于新加坡政府的前瞻性的文物遗产保护政策,使新加坡保有历史和现代。新加坡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建筑和街景形成的城市风貌充满魅力。新加坡独立后,为了保留和综合开发利用这些传统建筑,政府主导建立奖励机制,政府资助,民间参与利益共享的政策,将这种多元文化形成的城市景象保留下来。让我们一起追溯新加坡在多年前的阵痛和反思,因为发展经济而牺牲城市的面貌,原始绿意浓浓,多元风格的建筑也要让出土地改建成高楼大厦。新加坡原有的城市植物在减少,多元建筑在减少,城市吸引力下降。20世纪80年代初,到新加坡的游客急剧下降,给政府敲响了警钟,随之而来政府委任了一个咨询委员会(Tourism Task Force in1984)来研究问题所在及对策。造成这个局面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过快地向国际大都市迈进,新加坡失去了那些代表着其特色和具有古老意义的建筑群,毁掉了它独具东方魅力的面纱,随之消失的还有传统的宗教节庆活动以及那些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街边市井生活。
图2-9 新加坡旧城保护条例规定临街的前半部分仍旧保留原有风貌
图2-10 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后半部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建筑空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一改“先拆迁再新建”的方针,转变为区域保护纳入都市规划的总体蓝图中,1986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保护区域总蓝图》,其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就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定义、划分及保护举措进行了规定而成为其后各项具体工作实施的总纲领性文件。
1987年,新加坡成立了国家的保护区主管机构——新加坡都市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简称URA,新加坡政府的运作机关由新闻、通讯及艺术部(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Arts)下属的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Boards)与国家发展局下属的URA协调管理。它们成功地主导了几个重点保护区的保护项目,显示了政府的决心以及在技术层面、财力、物力的配合上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导入了民间参与此类保护项目与奖励机制,使得民间资源得以充分调动与发挥优势。新加坡的旧城保护分为四个级别,不同的级别会有明确的要求。就第一级别的要求而言,归入此类的建筑是最重要的,不可以有任何的改动。以牛车水(China Town)为例,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所有的房屋不可以有任何的改动,保留华人初到新加坡时的生活风貌及建筑特点。第一级别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保留了这些历史的烙印,让新加坡以更丰富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第二级别的保护原则是政府允许部分保留原建筑,建筑的临街部分不可以改变,建筑的其余各部可以建成新建筑,这样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空间功能和视觉体验。
新加坡有很多著名娱乐场所都是在旧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的,如著名的克拉码头(Clarke Quay),就是在大量的仓库和旧式居民屋的基础上加以改建,形成独特的娱乐区。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把着眼点放在近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二战后的建筑物上。这些二战前的建筑在历史上、社会上和文化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新加坡政府果断决策,建立相关政府机构,广征民意,制定法律,切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成就了新加坡今天的多元城市风貌,既保存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名胜古迹、亭台楼阁、佛堂寺庙、货船码头,又使人们在重建保护中获得新的空间体验。
(www.daowen.com)
图2-11 在商业中心和住宅旁保留原貌的印度庙
图2-12 被现代建筑环抱的保留旧建筑风情的新加坡河
图2-13 被赋予新的商业含义的赞美广场
图2-14 赞美教堂中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图2-15 教堂建筑被赋予新的商业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