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桥镇地处宁波市鄞西南,东邻石碶街道,南与奉化市交界,西接鄞江镇,北连古林镇,明州大道横贯东西,甬金高速、34省道纵经南北。全镇区域面积31平方公里,下辖洞桥、沙港、程家立、李家、孙王、上凌、鱼山头、三村、宜裴、树桥、惠江、百梁桥、前王、潘家奇、罗家漕、王家桥、张家垫、石臼庙、上水碶、李家奇20个行政村,洞桥1个居委会,现有常住人口2.2万人,外来人口1万余人。镇政府驻王家桥村,距宁波市区18公里。
洞桥之名由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光溪洞桥而得名,洞桥宋属句章乡,明属句章乡夕阳里,清属章远乡,1946年9月,为章远乡,隶属鄞西区;1949年5月改隶古林区。1950年5月重划区乡,原章远乡分成百梁、马湖、仲夏三乡,隶属鄞江区。1954年2月,从百梁、马湖两乡中划出部分村建立宁锋乡,隶鄞江区。1956年6月,撤区并乡,百梁乡、马湖乡并入宁锋乡,仲夏乡并入建丰乡,均建立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建立鄞钢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原宁锋乡分为火箭、红色、红旗三个大队,撤销建丰乡,其中一部分建立东风大队,均隶属鄞钢公社。1983年6月,政社分设,洞桥、宁锋两公社分别改建为乡人民政府。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鄞江区,洞桥乡与宁锋乡合并,新建洞桥乡。1998年8月改为镇,2002年4月,撤销鄞县建制,建立鄞州区,洞桥镇隶属鄞州区。2004年4月,由原来的27个行政村调整为20个。
惠明桥
百梁桥
洞桥是一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城镇,上庄山古墓群遗址的发掘,表明6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洞桥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还是南宋文学家楼钥、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的故里。境内有建于唐朝的惠明桥和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的百梁桥,这两座桥被评为“宁波市十佳古桥”。
惠明桥位于洞桥镇洞桥村西首,东西向横跨在南塘河北岸与仲夏港支流的汇合处。该桥始建于唐,宋治平年间(1064—1067)倾圮,明正统五年(1440)重建,清同治七年(1868)再修,系石结构双孔石拱桥。全长26米,宽3.7米,桥面两侧各设栏板14块及望柱16根。两头桥堍置抱鼓石4只。东堍有踏跺10级,西堍8级。南侧正中栏板上端横额书“惠明桥”正楷大字,边款竖刻“同治戊辰至秋里人重建”等小字。桥洞两孔之间镌有伸出的龙首。桥西堍花园巷东侧外墙上有直立石碑4块,其中一块为明正统五年碑,碑额为“重建惠明桥记”。
惠明桥,作为古鄮县治通向明州府水陆通道第一桥,至今还留有两个原通航官船的圆形桥孔,直径宽达8.3米。该桥做工精细,造型风雅古朴,系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且保存完好的古桥梁,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百梁桥位于洞桥镇惠江村,南北横跨鄞江中游,为昔年重要的“鄞奉通途”,是浙东地区跨度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廊桥之一。百梁桥为廊屋式石墩木梁桥,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长近80米,宽7米,高达10米的6墩7孔木梁桥,由于其中6个桥洞中每洞铺架直径50厘米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洞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称“百梁桥”。桥面用厚栗木板铺成,桥上建瓦顶廊屋27间,廊屋之顶用132根廊柱承托,左右两厢数十条长凳可供行人歇息,桥廊中间是行人和人力车的通道,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
百梁廊桥由于廓屋保护了木梁,巨大的石砌桥墩两头制成了尖头船形,因而有效地抵御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袭击。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百梁廊桥被金兵所毁;一年后,按原样重建。后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1364)和明代成化八年(1472)进行了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20世纪80年代,这座浙东最大的廊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梁桥建筑宏伟、气势如虹,与甬城著名七塔寺相映生辉,曾有“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的佳对。百梁桥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地方特色,是研究本地梁桥建筑、乡土风情的实物例证,也是寻访古迹,观赏、旅游的好去处。(www.daowen.com)
洞桥镇历史名人众多,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全祖望就是洞桥镇人。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乾隆元年(1736)举荐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土。次年即返故里,后未出仕,专事著作。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全祖望秉笔直书、文采斐然,他以卓越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人生虽仕途坎坷,但人品却冰清玉洁,以耿直清正的品格和汪洋恣肆的才情,构成了德才皆备的人格,成为浙东人民敬仰的先贤。
位于洞桥镇的全祖望故居
洞桥镇的另一历史名人是南宋杰出的诗人楼钥。楼钥,字大防,隆兴元年(1163)进士,为考官胡铨所知赏,称赞他为“翰林才”。初任教官,后调为温州教授,光宗时提升为起居部郎兼中书舍人。楼钥敢于直谏,无所避忌。光宗说:“楼舍人必定要谏铮,朕亦惮怕。”在朝因与大臣韩侂胄政见不同,辞去官职。韩侂胄被诛后,楼钥又被起用为翰林学士,升为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进用为参知政政事,后又授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死谥宣献。
楼钥长期供职于内廷,擅长内外制及书奏启礼之类应用文字。他博通经史,讲求实学,在训诂小学诸方面能纵贯古今,论述大多可信。其题跋文字尤以原原本本、证据分明而为后世所重。所撰《北行日录》为其早年作品,按日记叙使金时行程见闻,反映了中原残破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的诗中也有这种感情的流露,如“中原陆沉久,任责岂无人”、“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其写景咏怀之多佳作,古体诗雄奇壮美,如《大龙湫》、《连云亭望海中诸山》等,而近体诗则工于声偶,往往流丽,如“行尽杉松三十里,看来楼阁几由旬”、“一百五日麦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句,皆为后人赞赏。但饯送酬答,与人唱和而风格平庸的作品,为数也不少。
上庄山遗址是洞桥镇域内的一个历史遗址。上庄山地处镇西南约2公里处,紧邻甬金高速公路。经考古发掘,共发现了自东汉、三国、西晋至宋、元、明时期约1500年间的土坑砖结构古墓葬20座,并带有甬道和中间有砖砌隔断的墓室,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其中4座是三国、西晋时期的纪年墓。出土文物包括:壶、甑、水盂、耳环、碗等近乎完整的多件早期青瓷器及桐镜、斗、铜钱、耳环等小件青铜器和玛瑙、玻璃坠饰。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相当于6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陶片和厚达3米左右的史前文化层,确切表明,上庄山及其周围地区至少在6000年前就已开始有人类活动,这对于研究宁波一带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百梁桥公园是洞桥镇百姓的一休闲好去处。位于洞桥镇宣裴村,公园占地面积1OOO余平方米,背靠翠竹山坡,东眺千亩雷竹园。公园突出历史文化主题,园内鸟鸣清脆,树密花艳,池水荡漾,颇具典雅之风,分设古墓区、文物陈列馆等景点。
位于依山傍水、景色怡人的洞桥镇宣裴村的雷竹观光园是鄞州区农业百家园工程之一。园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境内青山峻秀、秀竹滴翠、苍松挺拔、古寺悠悠。高山顶上,八宝山水库水波涟漪、风光旖旎;山坡溪旁,千亩雷竹形成一片竹的海洋,让人赏心悦目;竹种园内,近30种风格迥异的竹品种,为教育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嵌入在森林中的玉佛等古洞渊源悠长,乃清心修身的好去处;离园2000米,有自宋以来悠悠千年的百梁廊桥;园区近旁,更有渊源六千载的上庄山文物和汉晋古墓。集山水之灵秀,汇竹海之神韵,融教育科技、娱乐休闲于一体。
近年来,洞桥镇的综合实力发展较快,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纺织、汽配、机械、电子为四大支柱产业,整体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07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9.4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4亿元。品牌特色农业一枝独秀,西瓜、雷笋、葡萄等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中,“八戒”西瓜以其优良品质,先后荣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省十大优质西瓜品牌”和“浙江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产品不仅享誉甬城,而且远销上海、杭州等周边大中城市。
(陶云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