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横溪镇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划分

横溪镇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划分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7年,县内乡镇划为56个,横溪乡称丰乐乡。1950年5月成立横溪镇,新建梅岭乡,8月丰南乡分建大番乡、道成乡。1956年6月大岙乡和道成乡合并,建立金峨乡,保留横溪镇,均属横溪区。同年7月,横溪公社改镇。1968年1月至2月,金峨、梅岭和横溪公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增挂横溪镇革委会牌子,1980年8月横溪建立镇政府。2002年4月撤销岙县建制,建立鄞州区,横溪镇隶属鄞州区。据资料记载,横溪的“一、六市”十分规范。

横溪镇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划分

横溪镇是鄞州区东南的一个重镇,三面环山,一面敞向鄞南平原,北距宁波20公里,东邻塘溪镇,西距奉化市区23公里,东临著名风景旅游区东钱湖,为三地交通联络的中枢。全镇下辖周夹、栋斜、横溪、金溪、上任、大岙、金峨、梅岭、吴徐、金山、梅溪、梅福、梅山、杨山、道成岙15个行政村,横溪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2.82万人,外来人口1.64万人。镇域面积87.53平方公里。镇内景色优美,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为鄞州区山林特产重要产区之一,也是鄞州区东南最大的山货集散地,镇政府驻横溪。

横溪镇历史悠久,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宋时已成相当规模的集镇,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因有溪横亘镇上,故得其名。

横溪在东周时属鄞地,公元前222年秦置鄞、鄮、句章三县,横溪属于鄞县。隋时三县合并,统称句章。从秦时起到隋文帝时期,鄞县设治在横溪毗邻的奉化白杜鄞城山,前后共800多年,其时横溪一直是作为城郊而存在。有系统行政区记录始自宋朝。宋元时,横溪为丰乐乡所辖。明清时宁波统一设乡,农村乡政府驻地称里,乡里下设都,横溪属丰乐乡石柱里25都。宣统三年(1911)城乡自治,鄞县划为1区18乡,横溪划入丰和乡。

金峨山风景区

民国时期,县内行政区划发生巨大变更,1930年,时分小乡制,全县在乡村共设5个区,并以序号为区号,区直接管辖村里,村里可以是“联合村”。那时横溪镇仍分两个部分,金峨的上任地、蟠松联合村、大岙联合村、道陈村,梅岭的梅山联合村现在的(邬姚、上山坑、清塘、夏凉)横溪的横溪联合村、花石里、镇安联合村(现在的孔家潭、河头)均划归鄞县第三区,而梅岭的金芝联合村(现在的金山、芝山)、梅隐联合村(现在的吴徐、俞山等村)则划归鄞县第四区。1947年,县内乡镇划为56个,横溪乡称丰乐乡。1949年5月丰乐乡改属姜山区,丰南乡改属韩水区。1950年5月成立横溪镇,新建梅岭乡,8月丰南乡分建大番乡、道成乡。1956年6月大岙乡和道成乡合并,建立金峨乡,保留横溪镇,均属横溪区。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横溪区改建红旗人民公社,横溪镇,金峨、梅岭两乡分为横溪、金峨、梅岭、梅山大队。1959年1月鄞县建制撤销,并入宁波市,红旗公社改名横溪公社,所属大队改为管理区,鄞县所属公社归入宁波市。同年7月,横溪公社改镇。

位于横溪镇的酒埕岩风景区

1961年6月,体制调整,撤销大公社建区,改为小公社制,建立梅岭公社、金峨公社和横溪公社,9月复区,皆属横溪区。1962年3月恢复鄞县建制,以上公社均属鄞县横溪区。1968年1月至2月,金峨、梅岭和横溪公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增挂横溪镇革委会牌子,1980年8月横溪建立镇政府。1983年政社分设,6月横溪镇、金峨乡和梅岭乡先后建立镇乡人民政府。1992年5月,撤销横溪区,扩大横溪镇,梅岭乡、金峨乡同横溪镇合并,成立新的横溪镇。2002年4月撤销岙县建制,建立鄞州区,横溪镇隶属鄞州区。

横溪历史悠久,确凿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距今至少3000年以上,据先后考古发掘的横溪钱岙遗址、西岙遗址和丁湾遗址分析,早在商周时期,横溪镇一带就有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此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和制陶烧罐技术。如果从钱岙(原钱岙村)的船月脚山山脚下,所发现的带桅杆的大型古船残骸推断,横溪的文明史则距今约5000年。

钱岙遗址位于距镇2公里处的钱岙村旁,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于1976年开掘横溪水库导流河时发现。遗址的范围东至导流河红光闸大樟树下,西达导流河友谊闸毛竹山边,全长约800米,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出土文物46件,从暴露的文化层断面分析,上层为东周时代,出土器物有木结构层架残存和桦卯构件,陶器以夹砂红陶、泥质灰陶为主,原始瓷也占相当比例。中层为青铜时代,出土器物有陶器、原始瓷、石器等。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泥质黑陶和印纹陶,以鼎足器为多,瓮、罐类残片留有席纹、方格纹和兽面纹等。下层为商代中晚期,出土的有灰砂红陶、泥质黑陶等,以饮器、盛器为最多,石器有刀、镰、锄、铲、矛、锛、谖等。钱岙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奴隶社会生产生活情况和鄞县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古墓群之多是横溪文物史迹的一大特色,在横溪村中街棋盘山上,已发现的战国、汉、晋时代的古墓已有17座,其中土坑墓3座,多为砖室墓。出土的随葬物有印纹陶罐、原始瓷小盂、螺旋纹碗以及各种陶瓷玉管瓶和青铜镜、铁剑、古钱币等。丁湾的汉代墓葬有8座,均为券顶砖室墓,其中1座较为完整,出土随葬物有陶灶、瓷灶、熏炉、鸡圈、狗圈、猪圈等16件。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在建造横溪水库时,先后发掘出战国墓1座,汉墓11座,唐宋墓5座,出土文物150余件。其中西乔出土的1座东汉墓,内有一组完整的陪葬文物,有铜镜2面、陶瓷罐5件,铁剑2把,焦斗1件。可惜该古墓群已被水淹没。(www.daowen.com)

另外还有位于栋社丁湾西侧山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的文物有石斧等磨制石器。位于周夹岙东南亭溪岭下的众安塔,为六面七级水泥钢筋结构,高约14米。每层腰檐出挑,每面宽3.2米,高2.2米,逐层递减。塔内有水泥踏跺,可盘旋而上。五层起为木梯,塔顶有覆钵,上为宝葫芦。该塔建造于1935年,尽管年代并不久远,但其结构比较独特,为有关文物部门所瞩目。

横溪的集市贸易在唐朝已具雏形。据《宝庆四明志》记载,早在唐朝时,鄞县县城作为浙东商品集散地以后,集市贸易在全县城乡迅速发展,横溪也形成了定期交换山货竹木和农产品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集市,并设有官酿民卖和民酿民卖的酒坊。宋宝庆二年(1226),政府在横溪设立了专门收取商业税的税场,其集市贸易的兴旺程度可见一斑。到清末民初,横溪市日益繁荣,交易场地也从过去简陋的露天场地发展到相当数量的固定店铺。民国《鄞县通志》曾这样记载:“此市商店从横溪王家到横溪河头,则有百三十家。”由此可见,横溪集市已发展到相当程度。

据资料记载,横溪的“一、六市”十分规范。每逢农历的一、六,从奉化、象山、余姚和宁波等地前来赶集的人达数万之众。上午9时至下午1时,街上人山人海,整条街道拥挤得水泄不通。交易的内容很丰富,既有买卖山货竹木的,也有买卖稻米鱼鲜和日常用品的,慈溪的胶麻、余姚的大头菜和邱隘的雪里蕻等也在集市销售。特别是十二月廿六市,更是兴旺。这天早晨,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潮水般地涌来,杀猪斩肉的早已支起砧板,挂起猪腿;家禽市场里鸡鸭鹅的叫声和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水产市场摆满活蹦乱跳的鱼虾、螺蛳、黄鳍以及各种干水产品。因为是年度的最后一个大市,方圆几十里凡是能够走动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来了。由于人多,往往嘈杂喧闹声连几里外的周夹岙和栋社都能听到。赶集高潮长达八九个小时,直到下午三时左右才结束。

金峨寺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兴旺,横溪集市传统的优越性逐渐削弱。

横溪山水秀丽,既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又蕴藏着浑厚的寺庙文化。

横溪的金峨山、大梅山历史上均为佛教名山。山上的金峨寺和保福寺、护圣寺,都是唐时兴建,兴盛于历代,包括其他山上的五峰寺、白云寺、择阳寺等,都出现过一批高僧,游历过一批名僧。最为著名的和尚当属唐代的百丈怀海、大梅法常,宋代的大梅法英、北磵居简、物初大观、虚堂智愚,元初的无学祖元、古鼎祖铭,明代的清睿,清代的太虚;其他有如唐宋时韩国的迦智,日本的道元、心地觉心、源心、南浦绍明等。同时历代达官文人纷至沓来,履痕不断。唐代在金峨山上挥就《题四明金峨寺壁》的吕岩(洞宾),推崇大梅法常使之声名远扬的庞居士,宋元至明清的著名文学家陆游、戴元表、乌斯道、屠隆等,历代朝廷重臣王安石、舒檀、汪大猷、楼钥、史浩、郑清之、王应麟、袁桷、张邦奇、沈一贯,以及民国时代的蒋介石、蒋经国父子,都与横溪的寺庙结过不解之缘。他们的相继踏足和众多遗墨使横溪名扬四海,经久不衰。而纪念忠勇武将楼茂邦的楼君庙、纪念兴修水利功臣赵氏兄弟的横塘庙以及宰臣郑清之、张邦奇墓葬的功德庙等等,都在当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横溪镇现有各类企业400多家,集团企业2家,已形成了精密铸造、焊割工具、电子产品等为龙头,20多个行业数百种产品构成的工业体系。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4亿元,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46元。近年来,横溪镇不断得到了全国“千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宁波市卫生镇、宁波市双拥模范镇等荣誉称号。

(陶云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