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南郊姜山镇:江南鱼米之乡

宁波南郊姜山镇:江南鱼米之乡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山镇位于宁波市南郊、奉化江畔,北靠鄞州城区,西、南接奉化市,东靠云龙镇、横溪镇。姜山镇因境内的一座小山形似生姜,故名姜山。姜山镇始建于西汉,自古就是江南的“鱼米之乡”,素有“鄞南重镇”之称。在该镇域范围内下辖走马塘、胡家坟、茅山、和平、陈家团、姜山、定桥7个大队。1981年7月建立姜山镇政府。2002年4月,撤销鄞县建制,建立鄞州区,姜山镇隶属螂州区。2003年5月,姜山镇和茅山镇合并,新建姜山镇。

宁波南郊姜山镇:江南鱼米之乡

姜山镇位于宁波市南郊、奉化江畔,北靠鄞州城区,西、南接奉化市,东靠云龙镇、横溪镇。现有区域面积87.76平方公里,下辖曙光、墙弄、东光、仪门、上何、郁家、张华山、上张、井亭、宏洲、定桥、陆家堰、陈鉴桥、励江岸、侯家、姜山头、夏施、乔里、后贸、景江岸、新汪、陈家团、蔡郎桥、阳府兴、联荣、上游、黎山后、姜南、山西、五龙桥、和益、东西郑、顾家、奉先桥、翻石渡、狮山渔业、周韩、芸江、甬江、张村庙、新张俞、虎啸漕、杨家弄、王伯桥、东林寺、花园、胡家坟、唐叶、茅山、茅东、南林、走马塘、沈风水、同三、董家跳55个行政村,星城、姜山、狮山、茅山4个居委会,1个渔业村,1个良种场。常住人口8.3万人。

姜山镇因境内的一座小山形似生姜,故名姜山。镇以山得名。姜山镇始建于西汉,自古就是江南的“鱼米之乡”,素有“鄞南重镇”之称。据《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记载,1946年9月,镇域内有姜山乡、和益乡、茅山乡、丰北乡、桃江乡、天然乡和永和乡,属鄞南区。1949年5月,改属姜山区。1950年5月调整乡镇,姜山乡改作姜山镇,和益乡分作和平、和益两乡,天然乡、桃江乡不变,茅山乡改作西林乡,丰北乡改为首建乡,永和乡分为南林乡、克强乡和丽水乡,新建华山乡(从姜山乡分出),仍属姜山区。1956年5月撤区并乡,撤销姜山区,华山乡并入姜山乡,和平乡与和益乡合并为和平乡,西林、南林、天然3乡合并为茅山乡,克强乡、丽水乡并入鄞溪乡。各乡镇均建立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原姜山区地域建立燎原人民公社,鄞溪乡划入红旗公社丽水管理区。在该镇域范围内下辖走马塘、胡家坟、茅山、和平、陈家团、姜山、定桥7个大队。自此以后,姜山建制屡有变化。1981年7月建立姜山镇政府。1983年6月政社分设,茅山、朝阳两公社分别建立乡人民政府。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姜山区,朝阳乡和丽水乡(原属横溪区)同姜山镇合并,成立新的姜山镇。1994年6月茅山乡改为镇。2002年4月,撤销鄞县建制,建立鄞州区,姜山镇隶属螂州区。2003年5月,姜山镇和茅山镇合并,新建姜山镇。

姜山人杰地灵,文化古迹丰富,是中国红帮裁缝的发源地。

姜山和茅山是鄞南平原上对峙的两座突兀的小山,俗称姜茅山;姜茅山西南面便是奉化的江口和西坞。“红帮裁缝”由此发祥,扩展到今鄞州区的甲村、下庄、钟公庙和奉化市的大桥、白杜一带。血缘和地缘把这里异姓的同乡凝聚在一起,跳出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加入西装裁缝的行列。当时,宁波人将那些红头发的外国人统称为红毛人,而为红毛人做服装的那一帮宁波裁缝,称做“红帮裁缝”。孙张漕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红帮’第一村”。

乾隆五十八年(1793),姜山镇孙张漕一个叫张尚义的中式裁缝,在一次海难事件中流落到日本横滨,靠修补水兵服度日。数年后,他开办了自己的洋服店。在横滨创立同义昌西服号。此后,张氏父子在神户等地设立了分号,生意日益红火。孙张漕周围村庄的穷苦百姓,也纷纷东渡日本。《鄞县通志》在“礼俗“中称:“南乡……丰和之西南为永和乡,其地之边界毗连奉化,居民之风气、语音,往往有与奉化近者。平居生业,若横山后、蔡郎桥、孙家庄、周家埭、姜山头与其邻乡之张华山、侯家、陈家团、孙家山等村,大率农服先畴,工习西帮裁缝。且有远赴日本,而因以起家者。一人唱之万人和之,相率而成风。沪汉各地凡为西帮裁缝者,不问而知为南乡人。”

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

那些红帮裁缝传人们有的回国经营西服制作,上海成了红帮裁缝的乐园。从1896年后的50多年时间里,他们在上海开设了400多家服装店,并培育了荣昌祥、王兴昌、裕昌祥、培罗蒙、雷蒙等一批名店名牌。有的则长期留在日本开店,世代相传,至今仍有许多老红帮的后代在日本各地开西服店,成为当地手工西服业的顶梁柱。

在横滨有一家叫“隆新洋服”的西服店,店主陈龙善就是宁波红帮裁缝的后代,他和母亲从祖父手中接过这个店,由于手艺精湛,日本政商界和演艺界人士经常光顾。日本著名的《朝日新闻》还专门对他做过专题报道。另一名红帮裁缝后裔张肇阳的西服店还开起了连锁店,在东京和横滨的繁华地段各有一家。

除了孙张漕自然村的张家外,日前,在经过一系列考察求证后,又发现了红帮裁缝的另一个源头,那就是姜山镇阳府兴村的周家。孙张漕村一位名叫孙通江的人在日本神户创办了一家名为“益泰昌”的呢绒洋服店。他因病回国后,把“益泰昌”交给大孙子孙友益经营,不久孙友益回国经商,转而移交给同乡周盛赓。周盛赓接收后将“益泰昌”做大做强,并回乡捐资助教,造福桑梓。以此推算,中国红帮裁缝在日本神户经营服装产业至少有150年历史。而在此前,有关日本神户红帮裁缝的记载最早是在20世纪初。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红帮裁缝的发源地在鄞州区姜山镇,也使得红帮裁缝在日本神户经营服装产业的历史提早了半个多世纪。

境内拂有千年古村——走马塘村。走马塘村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村中明清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风光迷人的走马塘村(www.daowen.com)

据记载,走马塘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当时,江苏长洲进士陈矜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茅山,其子为父守陵,带家眷定居走马塘,遂成为今走马塘人的祖先,至今已传38代。今天存放在宁波天一阁的陈氏家谱,清楚详细地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千年变迁。

村中明代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尚有8处,清代建筑更是比比皆是,另外三幢民国时期具有西洋痕迹的建筑也极为典型。古村建筑以飞檐和石窗最富特色。石雕花窗的雕刻艺术令人惊叹。窗上所饰各式图案,人物类有“八仙”中的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等;文字类有“福”、“乾”等,寓意丰富深刻。古村最精妙的石衡在新祠堂后面的一条小巷中,古建筑学文献中将其命名为“浙南石窗”。石窗雕刻细致,并且可以开启自如,和木窗并无两样。

走马塘村独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条河流环抱,有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于河上,联系各水系。东邻漕、邵家漕、蟹肚脐、后王漕、徐家漕散落其间,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小池掘于村中。

走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备的河网防务系统,能使村民最大限度地抵御旱涝和火魔的侵袭。

走马塘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进土第一村”。据《鄞县通志》统计,宋至清鄞县出进士1074人,走马塘村进土占总数的7%,《宁波市志》统计,宋至清出进士2428人,走马塘进土占总数的3.1%。据《续文献通考·选举》、《续通典·选举》和《宋史·选举志》的宋代登科总目测算,两宋共出进士34481人,走马塘村这一时期的60名进士,占0.17%。而从《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统计,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lll)全国共有1245个县,南宋嘉定元年(1208)全国则有825个县,至于村子数,一时无法计算。我们不难看出,走马塘村的进士总数,在全国的占有数已遥遥领先,从两宋来看,则绝对是雄居榜首。

姜山镇地处宁绍平原,是鄞州区重点产粮区。境域拥有种植面积11249.2公顷,是国家级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目前已拥有黎山后草莓,翻石渡小龙虾,陈家团花木、反季节芟白,定桥花卉等12个百亩以上农业示范基地,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08元。

姜山镇交通便捷。距宁波市区8公里,距鄞州城区只有4公里,距宁波北仑港只有20公里,距宁波栋社国际机场约8公里,天童南路、宁姜公路直通市区,并下延至镇内各网点。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专设出入口。

姜山镇工业基础扎实,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宁波星火科技园区均坐落于姜山镇。园区品位和档次逐步提高,已形成电机电扇、家用燃具、机械五金、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和汽摩部件、电子电缆、轻工纸品、精细化工四大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0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62.04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42568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175万元,镇综合实力名列全省百强镇第26位、宁波市第5位。

(陶云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