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集士港镇:历史变迁与文物保护

集士港镇:历史变迁与文物保护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集士港镇位于鄞西平原腹地,东北界高桥镇,南邻古林镇,西连横街镇,西北接余姚大隐镇。此后建制屡经变化,1985年8月,集土港乡改为集土港镇。2002年4月,撤销鄞县建制,建立宁波市郭州区,集土港镇隶属鄞州区。该烈士陵园已成为鄞西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集士港四明山村的朱陛牌坊,2002年10月13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屠庸墓道多年来,集士港镇一直是邺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集士港镇先后迈入了全

集士港镇:历史变迁与文物保护

集士港镇位于鄞西平原腹地,东北界高桥镇,南邻古林镇,西连横街镇,西北接余姚大隐镇。东距宁波中心城区约4公里,南离宁波栋社国际机场8公里,镇域面积49平方公里,下辖广昇、董家桥、杨家、元禾、卖面桥、韦成、祝家桥、新后屠桥、西陆、翁家桥、双银、横港、万众、四明山、山下庄、岳童、湖山、集土港、深溪19个行政村,白渔、集渔2个渔业社和明馨1个社区,户籍人口约3.6万人,外来人口近4万人。

集土港镇气候温和、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全镇共有耕地26093亩,山林面积17000亩,其中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近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41.6%。市郊三大主要河流之一的中塘河穿境而过。

中塘河在该镇有十字交叉之港,故名十字港,后雅化为集土港。据《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记载,1946年9月为望春乡、丰惠乡、罂湖乡,隶鄞西区。1949年5月仍保留这3乡,隶古林区。新中国成立初保留望春乡,原丰惠乡分为丰成、秀水(今属高桥镇)两乡,罂湖乡则分为湖山、岳山、月塘三乡,均隶望春区。1956年6月撤区并乡,丰成并人望春乡,秀水并入高桥乡,湖山、岳山及月塘乡一部分合并建立白岳乡。1958年10月建上游人民公社,原白岳乡分为湖山、石塘两个大队,原望春乡分为集土港、繁荣两个大队。此后建制屡经变化,1985年8月,集土港乡改为集土港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望春区,原集土港镇与白岳乡合并,新建集土港镇。2002年4月,撤销鄞县建制,建立宁波市郭州区,集土港镇隶属鄞州区。

后屠桥烈士陵园坐落在集土港镇的后屠桥村,是为纪念和缅怀后屠桥抗战三十七壮士所建。1944年春,抗日战争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新四军“三五支队”,为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主力撤到三北金萧地区,在敌人的夹缝中打游击。新四军五支队四中队在4月11日突袭了十三洞桥汪伪区公所后,当即北渡姚江,休整后于14日回到鄞西平原。不料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了,驻石岭的国民党突击营迅速穿过日伪据点,将四中队宿营在后屠桥的部队重重包围。得知被敌人包围后,陈行知教导员一面下令部队戒备,一面设法让古林区委的领导先脱身。战斗打响了,国民党300多个顽军与300多个汪伪军,围困后屠桥。后面“督战”的是日军,其兵力是四中队兵力的20倍。在又一次冲锋突围中,陈教导员不幸中弹牺牲。中队长和指导员各自把守一座小石桥。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天快黑了,守卫在后屠桥村的四中队指战员,已经弹尽粮绝,但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再打死几个敌人,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村外的敌人听到村里的枪声息下去,知道被围的新四军没有子弹了,于是在夜色下摸进村来。当多数敌人进村后,突然手榴弹爆炸声大作,炸得敌人鬼哭狼嚎,血肉横飞,四中队指战员也在这爆炸声中壮烈牺牲,没有一个被俘,更没有一个投降。后屠桥战斗结束后,第二天古林区委领导冒着危险与当地的党员、村民一起清理战场,从服装上辨认出四中队37位烈士的尸体,就近作了安葬。

后屠桥烈士陵园

五支队政委邱相田在《新浙东报》上撰文悼念,授予四中队“钢铁四中队”的称号,授予陈行知教导员“模范政治工作者”称号。纵队司令何克希高度颂扬了四中队指战员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鄞州区集土港镇后屠桥村战斗遗址修建了一座后屠桥革命烈土陵园,在烈士战斗过的地方竖立纪念碑。1985年,1994年,当地政府两次拨款在原址扩建革命烈士陵园。1995年,新设后屠桥革命史迹陈列室。2007年9月开始又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革命烈士陵园总面积达到5746平方米,新建了烈士纪念塔,并在纪念塔左右增添了两幅反映后屠桥战斗场景的大型石刻浮雕。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还拍摄了后屠桥战斗的幻影成像,再现当年悲壮惨烈的战斗场景。该烈士陵园已成为鄞西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鄞州多水,江河溪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为启通途,集土港先祖们取木石为基,架桥为渡,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梁文化。位于集土港境内的十三洞桥就是其中一例。该桥全长53.31米,宽2.2米,由13个券洞组成,桥面仅有两三块石板拼拢的宽度,是宁波孔数最多的塘河桥。建桥以来,经过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广德湖及广德湖上的许多桥都消失了,只有十三洞桥依然巍然屹立。清嘉庆年间,桥的所在地湖山村出了一个名叫董澜的进士。他曾经用诗形象地描述过洞桥:“洞桥十三眼,金山隔银山。前后千亩畈,倒掼(垂)杨柳十八站。”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十三洞桥,分明就是集士港先民的功绩碑,凝聚着非凡毅力和聪明才智。

屠庸墓道位于鄞州区集士港镇下庄村,是明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御史、太子太保屠庸的墓道。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鄞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屠庸墓道总长为420米,宽约8米,占地面积约3360平方米。墓及墓道分布于高度52.5米的山上平缓地段,墓坐西朝东,面向丘陵和旷野田地。(www.daowen.com)

屠庸墓及大部分墓道石刻,毁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跃进”时期前后,目前只剩墓穴土台、水池、小桥、石马、汉白玉碑、鹅卵石路面等原物。两匹石马体量形制相同,但奇怪的是石料质地不同,一匹为青石质地,而另一匹却是石灰石质地。产于北京的汉白玉碑,雄伟高大地矗立在山峰地坪上,可以想象墓主人非凡莫属。碑由汉白玉碑首和碑身两部分组装而成,碑首四面盘龙,碑身阳面刻文、阴面无字,碑座为梯形石座。汉白玉神道碑,雕琢精致,高大恢宏,堪称宁波一绝。

十三洞桥

现存墓道的牌坊、文臣、石虎等为异地迁集,牌坊为四柱三开间石牌坊,坊柱上刻“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的楹联。次间坊额“彩云飞鹤”高浮雕以及四柱头上“云中鹤嬉”浮雕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明间二坊间嵌于一块条石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石栖陆公神道”,点明了墓主的身份。

位于集士港四明山村的朱陛牌坊,2002年10月13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牌坊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明代进士朱陛墓前牌坊。牌坊建在四明山村庙夹岙朱家山麓,坐西朝东,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

屠庸墓道

多年来,集士港镇一直是邺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集士港镇先后迈入了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百强镇、宁波市中心镇等行列,连续获得了省文明城镇、省教育强镇、市文明镇、市环保生态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镇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全镇农业经济已形成以蔺草生产为主体,蜜梨、花卉、奶牛养殖、渔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2007年,全镇累计完成农业总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73元。工业经济效益连年攀升,全镇工业已形成塑胶制品、蔺草制品、轻纺印染、五金机械、汽车配件体系。到2007年为止,全镇已有大大小小企业近千家,规模企业130余家,其中上亿企业10余家。2007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8亿元,工业产值131.5亿元,财政总收入8159万元。

(陶云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