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桥镇:梁祝文化公园和高桥,甬上著名景点

高桥镇:梁祝文化公园和高桥,甬上著名景点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桥在蜃蛟与河姆渡中间,各距10公里左右。2002年4月,撤销鄞县建制,建立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隶属鄞州区。梁祝婚俗节高桥索称“文化之乡”,名人名胜荟萃。委婉动人的小提琴协奏曲,诉说的就是发生在今高桥镇的梁祝故事,以梁祝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梁祝文化公园,是全国第一座大型的爱情主题公园。高桥高桥镇因高桥而得名,高桥是甬上十佳名桥之一,鄞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桥镇:梁祝文化公园和高桥,甬上著名景点

高桥镇东依宁波市城区,南眺宁波栋社国际机场,西濒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北枕黄金水道姚江,杭甬高速公路和省道甬梁线从东到西横贯全境。全镇户籍人口4.87万人,下辖高桥、石塘、岐阳、秀丰、新联、合心、高锋、望江、梁祝江南、芦港、蒲家、联升、民乐、岐湖、长乐、古庵、新庄、藕缆桥、宋家漕20个行政村、1个渔业社和高桥、长乐新村、紫薇3个居委会,镇域面积53平方公里,境内“三山二水五田”和谐分布,西部山区盛产茶叶花果,中东部为平原地区,士地肥沃,水网密布,是宁波重要的蔺草、蔬菜基地,享有“中国蔺草之乡”之美誉。

梁祝文化公园

镇因桥而得名。高桥历史悠久,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表明高桥已有5000年的历史。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高桥在蜃蛟与河姆渡中间,各距10公里左右。先民们的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唐时高桥属句章乡,北宋时届清道乡,明、清时高桥属清道乡横山里和广德湖田隅,民国时期,乡镇区划变动较多。

据《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记载,1946年9月为清道乡、后塘乡、罂湖乡,属鄞西区。1949年5月重划区乡,保留清道乡,原后塘乡分为高桥、塘北两乡,撤销罂湖乡,其中一部分建立月塘乡,划入惠丰乡的一部分建立秀水乡,除清道乡属古林区外,其余属望春乡。此后,建制屡经变化,1983年6月政社分设,高桥、望春、岐阳分别改建为乡人民政府。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销望春区,原高桥、望春、岐阳三乡合并,新建高桥镇。2002年4月,撤销鄞县建制,建立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隶属鄞州区。

梁祝婚俗节

高桥索称“文化之乡”,名人名胜荟萃。坐落在高桥的梁山伯庙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梁祝》的发源地,自古就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之佳话。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飞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梁山伯与祝英台……”委婉动人的小提琴协奏曲,诉说的就是发生在今高桥镇的梁祝故事,以梁祝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梁祝文化公园,是全国第一座大型的爱情主题公园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与《白蛇传》、《牛郎与织女》、《孟姜女》齐名,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千余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声名远播。在朝鲜、日本,以及欧美大陆,把梁祝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各地梁祝遗迹多达十余处,其中读书处三个,合葬墓七座,而鄞县梁山伯庙是国内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家。

据《乾道四明图经》记载: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梁山伯、祝英台合葬之地,“有庙存焉”。这里的庙即是今天高桥镇邵家渡村的梁山伯庙。它地处四明山脉,余姚江畔。在《宁波府志》和《鄞县志》等地方史志记载中,都十分明确地记述了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今绍兴),与祝英台三载同窗,曾为官于宁波鄞县县令,后因主持筑堤坝,治水患,清风惠政,造福乡民,受百姓拥戴;殁后即埋骨于此。祝英台出嫁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问得此有山伯墓,“乃临冢汪拜,墓裂……遂同葬”。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了父老乡亲。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建庙塑像,并供奉四时香火。这就是“梁圣君庙”的由来。

建于397年的梁山伯庙距今已有1600余年。岁月沧桑,历经兴废。1985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在原地两侧修复和兴建了墓道、小庙和夫妻桥,庙内塑有梁山伯坐像,峨冠博带,神采飞扬。祝英台坐像在右侧,着凤冠霞帔,一副江南女子的恬静神态。后殿为梁祝寝宫,内置朱木床。宫后为梁祝坟墓,双墓双碑,又称为“蝴蝶碑墓”。

1994年,当地政府确定开发梁祝文化公园,1995年初正式动工。这是在原梁山伯庙遗址上拓展开发形成的爱情主题公园。目前,公园已初具规模,占地面积300亩,按梁祝故事的主线,兴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团圆”等众多景点,采用江南古建筑亭、台、楼、阁、榭的布局,依山托水,形成园中有园,动静结合的格局,掩映在花影树荫之间,错落有致,别有情趣,吸引了无数痴情男女成群结队前来寻踪觅迹,祭拜观瞻。

高桥

高桥镇因高桥而得名,高桥是甬上十佳名桥之一,鄞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桥始位于官塘中段,横跨在大西坝与后塘河的汇合处,它北濒姚江,西连四明山余脉的石塘山、深溪山,南经集士港、古林而入奉化境内;向东经后塘河即至宁波城,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据传,始建于宋,南宋宝祐四年(1256)冬由庆元府知府吴潜重建。宋人袁商《重建高桥记》谓:“桥横跨西塘河北岸,南通晋家桥,北通大西坝村,自昔由杭、绍来宁为必经之路。”以后,历代相继维修,现桥为清朝光绪八年(1882)重修。(www.daowen.com)

高桥为一座单孔石拱桥,以高大得名,为鄞西平原最雄伟之古桥。洞高、孔大是它的特点,有“船舶过往而风帆不落”之说。桥洞上方两侧各有石匾一方,北刻“指日高升”,南刻“文星高照”。南北两边各有对联一副,南联是“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桥,都从此处问津”。北面一联,因年代久远剥蚀不清。桥的两头各有伸出的鳌头雕饰,间置双覆莲花望柱,桥墟两侧设有云彩纹抱鼓石,整个桥体中心窄,两头宽,呈菱形透视,给人以稳重雄伟之感。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高桥有很多的历史故事。这里曾经是南宋首次大败金兵的战场。据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冬,宋高宗赵构经鄞县逃到海上以后,高桥景安铺驿道上发生了著名的宋金“高桥之战”。清代万斯同在《鄮西竹枝词》中对此有过记载,“高宗航海驻鄞邦,曾把高桥作战场,却恨元戎轻纵敌,复教兀术渡钱塘。”这年腊月三十,寒风凛冽,明州城内家家户户忙着过年,金兀术的大将阿里浦卢浑率领4000铁骑,从陆路过高桥,气势汹汹临近景安铺。宋将张浚、杨沂中指挥土兵,将宁波“滑子”(草席)铺设在地上,顿时金军都被滑倒,人仰马翻,被杀得血流成河。自此,“高桥之战”成为宋代抗金史上第一次胜仗,而宁波草席,被称为“滑子”也由此传开。为了纪念胜利,高桥还曾有过“高桥会”这样的迎神赛会。与高桥有关的历史故事还有“黄泥墙与宁波花轿”等等。

高桥镇更是名人辈出的地方。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土余有丁、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翁文濒、中国科学院院土翁文波、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心植、美国钛合金专家翁心梓都是该镇石塘村人。

余有丁,字丙仲,号同麓,高桥镇岐村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隆庆初充实录纂修官。万历元年(1573)以右庶子领南京翰林院。次年任国子监祭酒。万历六年(1578)进吏部左侍郎,后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务。拜少傅,晋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死后赠太保,谥文敏,著有《史汇刊误》、《子汇》,后人把其著作合编为《余文敏公集》。其墓在今宁波东钱湖隐学山。余有丁晚年在东钱湖月波山建有读书楼,在月波寺废址上构筑“五柳庄”,林园之美,盛极一时。五柳山庄可谓东钱湖畔的大观园,在近百亩的园地里,因地制宜,因景设点,成为东钱湖畔的胜景,因余有丁入阁为相,五柳山庄也被称为“余相书楼”,成为东钱湖十景之一。

翁文濒(1889-1971),高桥镇石塘村人,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赴欧留学,1913年获比利时罗文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等职。1932年开始进入政界。先后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1945年5月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初应李宗仁之邀出任代总统府秘书长。和谈破裂后脱离国民党政权,先居香港,后去法国。1951年1月,翁文灏回国,他与丁文江、曾世英合编出版了中国地图集——《申报地图》,是中国第一部使用等高线的彩色地图集。

石塘村翁文灏故居

改革开放以来,高桥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全镇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宁波市廿强镇之列。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亿元,财政总收入5.13亿元,工业产值188.1亿元。

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翁文濒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也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他编著我国矿物学第一本专著《中国矿产志略》,并参与编写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业纪要》,同时,还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代表,是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在地质调查所任职期间,翁文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实验室——“沁园燃料研究室”。

全镇限额以上企业共计160家,其中五千万以上企业25家,上亿企业达到15家。农业总收入约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63元,镇域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998年到2008年,高桥镇先后获得“省百强乡镇”、“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建设先进镇”、“省教育强镇”、“省文明镇”、“市卫生镇”、“市文明城镇”、“市综合工作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陶云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