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白峰镇:海岸线47.67公里,水库135万立方米

白峰镇:海岸线47.67公里,水库135万立方米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自然的美妙造化,造就了白峰镇海岸线47.67公里,海塘共34.8公里,镇内最大的竺家坑水库蓄水量135万立方米。1985年前白峰镇称镇海县白峰乡、上阳乡、郭巨镇、峙头乡,1985年7月称滨海区白峰乡、上阳乡、郭巨镇、峙头乡。1992年5月,上阳乡与白峰乡合并,建立白峰镇,峙头乡并入郭巨镇。白峰镇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白峰河等三大主溪和竺家坑水库、紫微岙水库等近百座水库,还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巨总台山烽火台等名胜古迹。

白峰镇:海岸线47.67公里,水库135万立方米

白峰镇位于北仑区东部,地处穿山半岛,东、北、南三面靠海,西接柴桥街道,南与梅山保税港区隔港相望,北濒穿山港与大榭开发区为邻。白峰镇山清水秀,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势中高向南北倾斜,最高双石人山,海拔492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大自然的美妙造化,造就了白峰镇海岸线47.67公里,海塘共34.8公里,镇内最大的竺家坑水库蓄水量135万立方米。

镇政府驻白峰村,距宁波市区43公里,距北仑中心新碶街道15.5公里,总面积112.06平方公里,下辖白峰、新峰、司沿、港口、官庄、门浦、小门、神马、下阳、阳东、上阳、勤山、太平岙、盛岙、洋涨、竹湾、光明、花船、上宅、沙湾、长浦、双岙、长坑、中宅、双屯、大涂塘、西门、东门、南门、北门、尖岭岙、路亭、华峙、福民、厚墩、谢家不、大岭下、联合38个行政村,峰城、东港、怡峰3个社区和1个渔业队,现有耕地2.14万亩,总人口4.4万人。

白峰镇历史悠久,明代时为海滨荒滩,明后期始有乡民来此开荒晒盐而定居。白峰原名白枫,因山上枫树的皮灰白,枫、峰同音,移用之,改称白峰至今。1985年前白峰镇称镇海县白峰乡、上阳乡、郭巨镇、峙头乡,1985年7月称滨海区(1987年7月改称北仑区)白峰乡、上阳乡、郭巨镇、峙头乡。1992年5月,上阳乡与白峰乡合并,建立白峰镇,峙头乡并入郭巨镇。2003年8月,为加快东部地区开发建设,将原白峰镇和原郭巨镇合并,取名为白峰镇。

白峰镇交通便利,境内的329国道西接宁波市,东通舟山市,双向四车道沿海大通道穿镇而过。白峰镇是连接舟山群岛的交通枢纽,北有连接舟山的最大陆岛交通线——白峰码南有通往著名旅游区——舟山桃花岛的轮渡码头

白峰镇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白峰河等三大主溪和竺家坑水库、紫微岙水库等近百座水库,还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巨总台山烽火台等名胜古迹。

郭巨总台山烽火台

总台山峰火台位于白峰镇郭巨北门外总台山顶,又名三塔山台,海拔309.2米,是穿山半岛东端最高的山峰,同舟山群岛的朱家尖隔海相望。烽火台石屋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时称三塔山台,清代沿用,升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等五个烽火台。该烽火台建筑结构十分独特,保存基本完整。台基四周墙体用块石垒筑,中间用沙土夯筑。台基部建石屋,面阔2.8米,进深2.5米,高1.82米。9根石柱直接埋入台基内,柱顶开凿子母口,上托条石槐条。屋顶为悬山顶,屋面用条石盖铺,条石跟石檩条接触处,一律开凿凹槽。石屋四壁月I乱石垒筑,开南门。台基呈梯形,上边长7米,下边长8米,高3.7米,十分坚固。石屋硬似山顶,条石盖铺,石柱和石梁采用榫卯结合,四壁孔石垒筑,开南厅,设有望窗孔,目前保存基本完整。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总台山烽火台)设旗军以望声息,昼夜烟火,互相接应,所望独远,故设总台。明朝中叶以来,戚继光率部抗倭,当地人民英勇抗倭、抗英、抗法等反侵略战争的狼烟就从这里燃起。总台山烽火台石屋是人民群众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敌人侵的历史见证,是一个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该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和发掘利用价值,白峰镇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许多单位和学校自发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中小学生到总台山烽火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结合郭巨人民近代遭受倭寇日本鬼子轰炸烧杀的历史事实,学习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顽强抗敌精神。1994年11月23日,北仑区人民政府发文公布总台山烽火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总台山烽火台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峰临舟山群岛,与桃花、六横、定海、沈家门隔海相望,水上交通便利。自从祖先到峙头一带定居以后,就有船只开始在海上作业,大约有两三百年时间了。过去山路崎岖,农民晒的番薯干、种的蔬菜,甚至连山上的柴都用船装到柴桥、沈家门去卖,渔船从涨网到穿网、打鱼,日用百货的运输都靠船只来往,于是产生了许多有关渔业的习俗。主要有:新船下水习俗、渔船出海习俗和遇险应急习俗。

新船下水习俗。旧时渔民造船,多为木船,开工要择吉日良辰,用全副猪羊祭敬天地神灵,还要用十六大盘荤素供品,时间要择吉日吉时加涨潮,船的梁头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水舱的梁头合龙处要嵌银元(也有用铜板或铜钱代替)用银锭钉合,称为“船魂灵”。装船眼睛叫“定彩”,定彩仪式隆重,要择吉日良辰,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用五色线扎船眼上,由船主亲自动手,把它嵌进船头,用大红布蒙上,这叫“封眼”。渔民认为船是木龙,龙引于水,有了灵魂,就能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因此对“船魂灵”非常隆重。在新船下水时,船主揭去红布,称“启眼”。这时岸上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由身强力壮、父母双全的几十名青壮年将船体徐徐“赴水”,谐音“富庶”,表示吉利。赴水时,东家站在船上向船匠师傅和围观者分抛馒头,以示“发福”。船尾板上贴有“海不扬波”的横幅,意思是波涛不惊。渔船的后舱设有神像,专供船关菩萨,叫“圣堂舱”。新船下水时,也要用三牲盘供向船菩萨祈福。(www.daowen.com)

渔船出海习俗。渔船出海为“开洋”,鱼汛结束称“谢洋”。鱼汛期到出海开洋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氏,烧化疏牒,俗称“引文书”,即通关节,然后由船老大将杯中酒与盘中鱼肉抛入大海,称“酬游魂”,以求出海打鱼时平安无恙,顺风顺水。祭祀时要放一付“太平坊”,即“棺材板”,每逢出海时放在船上,因过去无气象预报,船上设施差,不管是在运输途中或在打鱼时都有被巨浪吞噬的危险,渔民们希望的是入土为安,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无恙。在船上,一切行动得听船老大指挥,纪律严格。酒席上船老大坐首席,端菜上桌、要将鱼头对着船老大,意思是船老大能拦住鱼群之头。船老大是指挥全船的活灵魂,他从旋涡、水的深浅,来分辨船的方向。一只船的老大,知道一年的四鱼汛,以及“大水”、“小水”、“浅水”、“落水”,并根据大水、小水、浅水、落水来决定开船起锚和停船抛锚的时间。

遇险应急习俗。当船在海上遇到触礁或漏水等海难时,先在船头显眼处倒插一把扫帚,然后在桅顶挂起破衣,如在晚上要点火把,敲打会响的器物,如面盆、铁锅、锅瓢等,其他船只闻讯,要先抛缆绳救人,然后带缆拖船。遇险者跳船或上礁岩时,先把鞋子、柴片丢过去,再跳,以避邪。

除渔业习俗外,白峰的高跷、马灯舞和布龙也很有名气。

旧时,大碶、柴桥和郭巨等地年轻高跷手,能脚踩一米多高的木枝在泥泞水田里行走自如。清末民初时属郭巨的白峰也兴盛高跷,当时的高跷主要作为迎神庙会时之表演。20世纪50年代后,则在庆祝丰收、欢度春节、元宵等传统佳节表演。白峰的高跷用圆木制成,上端略粗,下端略细,总高1.60米,离地1.20米处做一块踏脚板。表演者脚踩在踏板上,用绑带捆紧,上面余的部分和小腿捆紧即可表演。高跷表演一般由4—6名青壮年完成,大多是扮演传统戏中角色,也有自绢的滑稽剧。白峰的高跷有两个特点:一是特别高,在1.2米以上,行会时走在街上特别显眼,观众从远处就能看到高跷表演;二是扮相出色,如当地扮演的恶阿婆头戴一尺长的羊角,耳挂碗口大的“秋叶耳环”,花包头,红胭脂,一路顺口溜不绝,再做些各种滑稽动作,深受观众喜爱。

马灯舞起源于宋时“泥马渡康王”的传说,俗称“跑马灯”。新中国成立前,郭巨地区常有马灯到每户农民家中庆贺新年,这在白峰也有影响。每逢正月十三上灯夜闹元宵,白峰也会有跑马灯。解放后中断,2002年前后又逐渐兴起马灯舞闹元宵的习俗。马灯舞一般由十二三岁男女孩童表演,步履轻快,腰胯稳健,表现出振奋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其伴奏音乐为“马灯调”,是当地的男女老少皆能吟唱的曲调。

白峰双岙村的布龙历史久远。双岙舞龙在旧时主要用于祈雨,由于原郭巨地区水资源缺少,每逢久旱不雨,双岙人民就会自发组织舞龙队伍由长者带头,去舟山桃花岛请求龙水,并请出龙王庙菩萨,在当地行“请龙会”。旧时,每年的二月初八上灯会时才请出布龙,上街表演,动作比较简单,新中国成立后被视作迷信而不再举行。直到1983年,镇海县举办首届元宵灯会,民间艺术丰富的白峰双岙名列其中,出了四条布龙参加灯会,此后,也有外地的单位和艺人请白峰双岙村舞龙人制作布龙和艺术指导,双眷舞龙队曾多次参加过北仑区举办的大型艺术节活动。舞龙者都是青壮年,特别是舞龙头者,往往是身强力壮,性情刚烈之人,舞龙的场面颇为壮观。

改革开放后,白峰镇不仅秉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民族文化,赋予新的内容,而且充分发挥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加大开发生态农业、水产业的力度,发展大棚蔬菜、花木、茶叶水果种植业。同时发展工商业,尤其是工业发展更快,涉及机械制造船舶修造、针织内衣、保险箱制造、水产加工等多种行业。近年来,白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全镇实现农业增加值1.15亿元,工业增加值2.35亿元,三产增加值1.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财政收入7320万元。

张力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