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仑港畔的霞浦街道:蚌珠特产,高跷表演风情

北仑港畔的霞浦街道:蚌珠特产,高跷表演风情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霞浦街道位于北仑港畔,与舟山群岛隔海相望,距穿山半岛3公里,距宁波市区32公里,是北仑开放的前沿地带。北仑建区以前,霞浦街道原为镇海县霞浦乡(霞浦镇),一度称为霞浦公社。1985年7月,北仑建区后称滨海区霞浦乡,1988年8月复为霞浦镇,2003年8月改为霞浦街道。霞浦街道特产——蚌珠霞浦古时称“下浦张”,人口最多的是张姓。蚌珠是霞浦街道的主要特产。霞浦街道的高跷表演高跷和马灯舞也是霞浦的一方风情。

北仑港畔的霞浦街道:蚌珠特产,高跷表演风情

霞浦街道位于北仑港畔,与舟山群岛隔海相望,距穿山半岛3公里,距宁波市区32公里,是北仑开放的前沿地带。北仑建区以前,霞浦街道原为镇海县霞浦乡(霞浦镇),一度称为霞浦公社。1985年7月,北仑建区后称滨海区(1987年滨海区改称北仑区)霞浦乡,1988年8月复为霞浦镇,2003年8月改为霞浦街道。

霞浦街道特产——蚌珠

霞浦古时称“下浦张”,人口最多的是张姓。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期,在此就有人类居住。街道总面积2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48万人,耕地面积7210亩。目前,街道有河东、河西、霞西、霞南、宝前、宝山、胜利、下张、山前、蒋吴、上傅、水俞、陈华、杨木、方戴、书院、戴家、林大、董王、礁碶、朱塘、镇东、通山23个行政村,新浦、凤凰、黄鹏3个社区,街道办事处设在书院村。

蚌珠是霞浦街道的主要特产。从1993年起,霞浦的农户开始养殖珍珠蚌,当时养殖面积共有100余亩,珍珠蚌2万余只。到2001年底,共有养殖面积1100余亩,珍珠蚌70余万只,产值80余万元,净利润40余万元。街道共有养殖户13户,其中最大一户养殖面积达400余亩。

霞浦的民间手工技艺非常独特,特别是草鞋编织技艺历史悠久,可以从发明稻谷种植开始找到它的影子。无论是农民、山民或是其他劳动者都会利用稻草自行编织草鞋。旧时柴桥街头栅栏门,有一条草鞋弄,霞浦的草鞋编织专业户在此出售草鞋,很受欢迎,往往是抢购一空。编织草鞋的稻草很有讲究,最适宜的是糯稻草,因为糯稻草有韧性。编织的过程很细致,先要除去细软的小叶,再捆成小面盆大小,并不时地喷水,一人用双手缓慢翻转,一人用木榔头有节奏地敲打,直至将原先硬邦邦的草秆敲打成比较柔软为止。草鞋与其他鞋子比,有独特的优点,既可走平路、远路,也可以爬山劳作,穿着感觉柔软舒适,省钱护脚一举两得。当地有句俗语:有铜钿吃肉剥皮,呒铜钿草鞋泥浆。意为将草鞋底糊满泥浆,便会像皮鞋一样上面软,底子硬,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起草鞋就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逐步为各种鞋类所替代了,但当地还有部分农户保存着制作工具。

霞浦民间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主要有“燂火龙”、“跑马灯”的习俗和民间风俗音乐等。

霞浦的“燂火龙”习俗颇具特色。燂火龙是指元宵夜在每条田塍放上干草堆,并点上火,田塍的干草烧起来犹如条条火龙,因名“燂火龙”。是夜,农家还以火照地,以来年除虫害,名谓一烧蝗虫”。传说这样做了,次年的夏秋就无虫害了。燂火龙并没有人组织和动员,一般是农户自发参加。每到燂火龙之夜,霞浦的夜空特别美丽,激发起霞浦人奔放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霞浦街道的高跷表演

高跷和马灯舞也是霞浦的一方风情。高跷在霞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高跷常在迎神赛会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为庆祝丰收、欢度节日,常在元宵节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进行表演。以前,霞浦高跷表演内容以各类戏中人物为主,内容较为简单,数量较少。1990年重建以后,在数量和造型上都较前有很大提高。表演内容有《西游记》、《济公》、《卖花秧》、《时装队》和《十二生肖闹元宵》等多种造型。表演形式以上街行走为主,并利用手中道具进行简单的表演,或逗人一笑,或施之一礼。霞浦高跷以高取胜,最高的从地面到踏脚板为1.4米,供青年踩踏。其次为1米,供中学生踩踏,最低的为0.6米,供小学生踩踏。上街表演时有吹打乐跟随其后,为其助威。吹打曲目以民间传统吹打乐和戏剧曲牌为主。

“跑马灯”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寓意为“万马奔腾”、“欣欣向荣”迎接新的一年。霞浦的“跑马灯”早在清初已在当地广泛流行,这种活动主要出现在迎神消灾等庆典活动。起初,只以四匹马配备一名大头娃娃出演,后来逐渐发展为六匹、八匹,甚至更多些。每逢春节农村中会有“跑马灯”的老艺人临时组织起一班人,到各村镇演出。马灯可有六只、八只或者更多一些,成双出现,由十几岁的男女孩童扮演,头上扎着彩色头巾,身穿红绿上衣,腰上前装马头,后装马屁股。这马灯用竹蔑扎成骨架,然后用白布绘制成马身覆在竹架上,马头用布和马身相连,可以活动。表演时,舞蹈演员手执马鞭,在场地中随锣鼓节奏踏着舞步;另有一个人拉胡琴,配合演奏“马灯调”;再有一个人敲鼓,以增强节奏;还有一个人是领队,专门带领“跑马灯”班子。每到宽广的晒谷场等空场地上,立即就地演奏起来,敲一番大小铜锣,演马灯的孩童就随着锣鼓声,先跑一个圆场,再相对穿梭着跑,跑时左手挈着马头,右手拿着马鞭,上下挥动作骑马状并唱起“马灯调”来,“跑马灯”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www.daowen.com)

霞浦的民间风俗音乐也很有名气,丝竹乐就是典型的代表。

“丝”与“竹”是周朝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奏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竹乐作为一种演出形式,早在《晋书·乐志》中就有“丝竹更相和”,“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的记载。自魏晋以来的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丝竹乐队组合形式和丝竹乐的一些记载,丝竹乐的历史相当久远。霞浦丝竹乐约在明、清时期已在当地流传。旧时霞浦每年要举行庙会,总会有各种民间艺术队伍参加,行会时大街上鼓角登天,乐声悠扬,他们演奏的乐曲一般都是在当地流行的丝竹乐曲。主要有三六、细则、杨柳青、唐敏叹苦、孟姜女调、五更调等。丝竹乐是民间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丧喜庆及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其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

位于霞浦街道的燕子湖水库

霞浦还出了不少名人,如张敏钰、戴祖贻、张霞昌就是其中的代表。

张敏钰,字兆庆,1913年出生于霞浦街道霞南村。早年拼搏于上海纺织界,上世纪40年代末迁往台湾,继续经营纺织业,并涉足面粉业、水泥业,相继创办悦新纺织厂、嘉和面粉厂、嘉新水泥公司、益新纺织公司等企业,历任嘉新水泥公司、益新纺织公司董事长。其主要产业“嘉新水泥”几度进人台湾百强企业。1969年9月,美国林肯纪念大学授予其“荣誉人文博土学位”。张敏钰先生一直情系故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先后捐资1600余万元建造了霞浦小学兆庆教学楼、霞浦中学兆庆实验楼、霞浦医院兆庆门诊楼、霞浦中心幼儿园兆庆育才楼、柴桥小学兆庆教学楼、芦渎中学教学楼、北仑中学兆庆教学楼和兆庆体育馆、柴桥万福室藏塔等。1994年,张敏钰被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授予“宁苏市荣誉市民”称号。

旅日华人戴祖贻,祖籍在霞浦街道戴家村。14岁那年,他在上海拜培罗蒙西服创始人许达昌先生为师,勤而好学,刻苦钻研,西服裁剪缝制手艺渐精,备受老板许达昌的器重,先后为当时的社会名流张群、张治中宋子文何应钦阎锡山、马步芳等人定做西服。1949年,培罗蒙迁徙香港,戴祖贻又为香港名人李嘉诚、董浩云、包玉刚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胞弟等做过西服。1950年,培罗蒙迁至日本东京。由于老板许达昌辞世,培罗蒙西服事业由戴祖贻继承。他把眼光投向世界,在考察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苏联等国家的服装市场后,改进了工艺,使培罗蒙西服制作更精良,牌子更响亮。这一期间,先后为美国总统福特、日本大臣、20多个国家驻日本大使以及工商界领袖,体育、文艺、影视明星等做了数以万件精美绝伦的西服。

当代纸质电池发明者张霞昌博土,祖籍北仑霞浦。他研制的环保廉价的纸质电池,作为一种尖端的创新技术,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7年技术先锋”,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6年八大最佳创新技术之一“。他还荣获了“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07年,霞浦街道实现工业增加值43175万元,农业增加值3200万元,三产增加值12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50元,财政收入6800万元。霞浦有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诸多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台塑台化集团、吉利汽车制造集团、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等纷纷落户霞浦。街道现有年销售500万以上规模企业35家,初步形成了以石化、冶金机械、汽配、服装为主的产品体系。

张力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