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碶街道位于北仑区西南面,育王岭以东,俗称岭里,东邻霞浦街道,南毗春晓镇和鄞州区东吴镇,西南连鄞州区五乡镇,西北接小港街道,北面紧挨新碶街道。区域面积106.9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28万人,暂住人口4.7万人,下辖太白、高田王、坝头、学苑、灵岩、金泉6个社区,堍头、芦山、周隘陈、王隘、老贺、前宋、烟墩、邬隘、新和、石湫、俞王、徐洋、湖塘、新安、柴楼、嘉溪、璎珞、莘峰、林头方、先锋、金家、牌门、横山、青林、西岙山、东岙山、杜家、吕鉴、青山、清水、城东、城联、和鸽、城湾、新路、共同、杨岙38个行政村。
大碶以境内有长山碶而得名。据《宁波市北仑区地名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境内筑有长山碶。嘉靖四十一年(1562),镇海县令何愈新筑千丈塘,塘起长三碶,东延至陈华浦,沿塘建有杨家碶、贝家硬、小山碶、通山碶,并改长山硬为五眼碶,其规模居上述各碶之首,为此称长山大碶,简称大碶。后来人们渐集于“长山大碶”之旁,因此该地得名大碶,俗称大碟头。
大碶的历史十分悠久。古属鄞县,宋熙宁十年(1077)起划归定海县(镇海县);明清至民国初期,分属镇海县灵岩乡和泰邱乡;1936年析为岩一、岩二、石湫、扎马、大碶、横河、王贺、泰北、清城等9个乡镇。1946年8月,合并为岩一、岩二、岩三、泰北、清城5个乡和大碶1个镇。
九峰山
新中国成立后,废弃保甲制,设大碶镇、大碶乡、金泉乡和泰清乡4个乡镇。1950年6月析为大碶镇和横杨、西山、璎珞、邬隘、石湫、新路、塔峙、城湾、清水9个乡。1956年,调整为大碶镇、大硬乡、丰产乡、清水乡和塔峙乡。1958年,实行公社化,改称为大碶人民公社,大碶、横杨、西山、璎珞、湖塘、碶隘、新路、塔峙、清水为管理区。1961年,合并为大碶、碶隘、塔峙3个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大硬镇、邬隘乡、塔峙乡。1985年,隶滨海区。1987年,滨海区改北仑区,属北仑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碶隘、塔峙两乡并入大碶镇。2003年8月,撤镇建大碶街道。
大碶人富有工商意识。清末,大硬境内只有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作坊和个体工匠。近代工业始于民国初期,1915年大碶人俞某在汤家桥首先开办机器碶米厂。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工业方兴未艾,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先后创办了大碶镇电表厂、电子器材厂、邬隘札马村化工机械厂、宁波冰箱厂一分厂、宁波无线电十厂、镇海电表厂、丰华整流设备厂、镇海县制药厂、大碶印刷厂、大碶食品厂等。
大碶、邬隘、塔峙的工业都各有特色。大碶以电子、电器为主,邬隘以不锈钢紧固件和铜字铜牌著称,塔峙着重发展模具行业。1992年,设立大碶工业小区,有36家企业落户。1994年,改名为北仑科技工业区。2004年,科技工业区占地面积扩建到1600多亩,有150多家企业落户,从业人员近万人。至2006年底,全街道有民营工业1660多家,固定资产近10亿元,销售千万以上的企业有20余家,基本形成电子电器、化工防腐设备、教育仪器、五金机械、针织服装、建筑材料等门类的工业格局。
明清以来,大碶的商贸得到长足的发展,集市贸易较为发达,石湫、璎珞就是例证。
石湫位于新碶西南5.6公里,大碶南1.8公里。北宋庆历七年(1047),鄞县知县王安石下乡经过石湫,曾作文记其事:“辛巳,下灵岩,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这里已经有贸易。据嘉靖《宁波府志》卷九《定海都鄙》记载,嘉靖三十八年(1559),定海县(镇海县)有4个集市,今大碶境内有石湫市,为该县的4个集市之一。当时的石湫市,位于灵岩乡一都,离定海县东南35里。清代雍正年间,镇海县有10个集市,分别分布在城关3个,江北(今镇海区)4个,江南(今北仑区)3个,就有石湫市。清末,江南35个集市中,其中大碶头市(泰邱乡)、石湫市(灵岩乡)在今大硬街道,石湫农副产品交易盛行。民国期间,石湫市的商贸更有发展,每逢阴历五、十日就有固定的集市,邻近的乡、镇以及镇海城关、舟山的定海都有人来大碶交易,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除石湫外,大硬的嘤珞村一直商贸兴旺。璎珞位于大碶西南6.6公里,早期为柴桥、大碶等地通往宁波之水陆转运码头,码头的从业人员大多为杨、乐两姓,因此又称杨乐河头。清初,璎珞已有不少商贩。康熙年间的诗人李杲堂在他的《鄮东竹枝词》中就有-璎珞河头船日开,宝幢街口贩夫回的诗句,反映了琰珞在清代初年的商贯兴盛情况。民国时期,杨乐河头码头亦十分热闹,成为大禊物资向外拓展的转运码头。芦江河有10多只乌篷船长期往返于柴桥至璞珞河埠之间。
旧大碶街市的布局以碶眼为中心,分上、中、横三条街道。每逢一、三、六、八日为集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拓宽大路、东街、上街、中街、后浦街、横街、镇兴路等街道。1985年,大碶街道市场的占地面积9618平方米,其中棚屋3618平方米,露天6000平方米,每日上市人数达到5000余人,市场占地面积与每日上市人数仅次于柴桥市场,居当时镇海县的第二位。
大碶街道的巾帼女子舞龙队
大碶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2000年,有耕地2933公顷,年产粮食2.5万吨。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满足大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至2006年底,全街道先后征用土地2558公顷,尚有山林地5400公顷;但对这些仅有的土地,大碶人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开发。山上以种植松树林为主,山下则种植茶叶、毛竹、杨梅、桂花等名特产。2003年,又引进柑橘、水蜜桃、葡萄、枇杷等水果和优质茶业、竹笋等品种。目前,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各类农业专业户大量涌现,建立了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园区。塔峙的桂花、牌门的杨梅、太白山的茶叶和邬隘的无核橘已成为大碶的特产。大碶发展以五针松为主的花卉盆景。2000年,投入130万元,建立占地20公顷的“五针松盆景精品园”。同时,建立北仑塔峙山盆景研究所。2001年,“五针松、雀梅”等盆景与绿化苗木栽种面积达323公顷。2002年,“塔峙山”五针松以其造型古朴、典雅而受到人们青睐,获得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
大碶是著名的侨乡,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60余户,数千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人成为工商实业家和文化界著名人土,如顾宗瑞、顾国敏、顾国华、顾国和、陈怡良、严信才、孙周月琴、周敏国以及美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等。
顾氏家族是从大碶走出去的航海世家。顾宗瑞于1886年出生在大碶堍头村。1899年,去上海一家报关行当学徒,经过努力,升为主管。1920年,创办“泰昌祥报关行”。1928年以后,购置轮船数艘,从第航运业,经营中国沿海各港的运输业务,声名渐振。1946年,开设“泰昌祥轮船公司”。由于时局的变化,1949年,顾宗瑞把泰昌祥轮船公司迁至香港继续从事航运业,任公司董事长,兼营房地产,并在日本、新加坡等地设立分公司。其子顾国敏、顾国华、顾国和随父去香港从事航运业,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已发展成以航运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
顾宗瑞善于经营,在从事航运过程中留有不少的佳话。他念眼识才,重用船王董浩云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20年代,董浩云曾在顾宗瑞处当学徒。有一次,顾宗瑞购船,议价将毕。董浩云忽然插话说:“此船曾经焚烧,为一不可用之旧船。”时为老板的顾宗瑞听后感到奇怪。董浩云告之原因。原来董浩云在这只船中曾用小锤敲打,发现其铁管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当小锤敲到马达之处,一击就有白土落下,船的内部不但铁锈不堪,而且马达的铜丝也都出现锈色。鉴于这一情况,董浩云认为这艘船不能作为新船购人。
位于大碶街道的顾宗瑞故居——瑞庐
1997年,顾国华先生捐资兴建的宁波大学宗瑞航海楼
奖学金。(www.daowen.com)
作为香港航运业的重要支柱力量的顾家,除了创立者顾宗瑞外,其子顾国敏、顾国华、顾国和也有很大影响。顾国敏在父亲去世后,创办了香港万利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任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并为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顾国和也长期在海外经营航运业,在日本创办泰昌祥轮船公司,顾宗瑞为此没有签购船合同。从这一小事中他看到了董浩云的才能,并加以任川。不久,将董浩云的学徒身份改作会计,并给予加薪,更向董浩云传授经商之道。顾宗瑞说:“长子国敏多得洁云之教导,而浩云之经商有道,则我所教。”董浩云成年后,顾宗瑞又将自己的长女顾丽真嫁给他。陈存仁的《一代船王董浩云》中曾经说:“自此之后,董氏成为船业大王,顾老丈亦可称为最早之识者。”
顾宗瑞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他曾捐资修建魂头村道路。1972年弥留之际,嘱其子女不忘生养自己的故土,关心家乡公益事业。他的三个儿子顾国敏、顾国华、顾国和遵其遗嘱,在家乡兴办了不少公益事业,诸如北仑宗瑞医院、宗瑞图书馆、宗瑞青少年宫和宁波大学宗瑞航海大楼等,并设立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宗瑞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理事,被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授予“浙江省爱乡楷模”荣誉称号。顾国华随父去香港后从事航运业,是顾氏家族第二代掌门人。曾任泰昌祥轮船集团主席,并曾任香港浙江省同乡联合会副会长、宁波旅港同乡会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1993年7月,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他“宁波市荣誉市民”称号;1994年10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授予他“浙江省爱乡楷模”荣誉称号;自1984年以来,他多次回乡祭祖、观光,为北仑港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还为宁波建立修造船基地牵线搭桥,邀请新加坡、日本和韩国著名修造船公司来宁波考察,洽谈合作发展修造船事宜。他还多次捐资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
顾氏家族在香港航运业的影响早有所闻。香港船东会成立于1957年11月,当时有11家轮船公司参与,以后有所发展。其中就有包玉刚的环球航运公司和董浩云的金山轮船公司,从而使香港船东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东会之一。到2007年底,已有正式会员170家,其会员控制并管理的船只总数达1540艘。按照船东会章程规定,船东会主席两年一任,至2007年共产生25任主席,而顾氏家族一共出任4任主席。顾国敏(1980—1981年度)、顾建舟(1990—1991年度、2006—2007年度)、顾国华(2002—2003年度)、顾建钢(2008—2009年度),其中顾宗瑞的长孙、顾国敏的儿子顾建舟担任过两任主席。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顾氏家族在香港航运业的地位。这是大碶人的骄傲。
严信才,大碶街道绿化村人。早年就读于林头方学堂。1951年,去香港学生意,以后在开达厂服务。1968年,创办香港伟德实业有限公司专门制造玩具。1984年,在澳门设立分公司。1989年,又在深圳设立加工厂。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顾问、北仑区工商联名誉会长等职,现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他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自1985年以来多次捐资为家乡绿化村维修卫生设施,安装有线电视,兴建北仑实验小学、老年乐园和三山幼儿园以及修桥铺路等。
於梨华
於梨华,大碶街道横河村於家人,1932年生于上海。父亲曾去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7年全家迁回家乡。1944年,於梨华从大硬横河公德小学毕业后入镇海县立中学读书。1949年,肄业于宁波女子师范学校(今宁波二中),随母从福建去台湾父亲处定居。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次年转历史系。1953年毕业,同年9月赴美国洛杉矶,次年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系。1956年获硕土学位。自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从事比较文学和现代中国小说研究工作,并从事写作。
於梨华喜欢文学,早在台中女子中学就读时就写过评沈从文的作品。在台湾大学就读时写过《苦难中的成长》、《鞋的忧喜》等作品,在加利福尼亚留学期间,曾用英文写作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英文写作竞赛第一名。1961年改用中文写作,于同年创作以其中学时代镇海故乡生活为素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引起文学界关注,并被摄制成同名电影。接着又相继创作《也是秋天》、《归》、《零地上的星星》等中篇小说,创作进入旺盛期。1967年,她创作长篇小说《又见棕桐·又见棕桐》。该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台湾留美学生的生活和痛苦、矛盾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因而被台湾各大学列为现代文学教材和留学生出国前必读书,台湾及香港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是“感人最深、给读者影响最大的作品”,於梨华被称为-留学生鼻祖”,获得该年度台湾嘉新最佳小说奖。
於梨华写过不少作品。主要有《梦回青河》、《又见棕桐·又见棕桐》、《傅家的女儿们》等6部长篇小说;《三人行》、《也是秋天》2部中篇小说及《归》、《会场现形记》、《柳家庄上》、《白驹集》等多部短篇小说。
於梨华一直都非常想念祖国和家乡。她多次回祖国和家乡探亲、游览。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使她的创作思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小说《傅家的女儿们》,报告文学《谁在西双版纳》和散文小说合集《新中国的女性及其他》都反映了她爱国爱乡的思想。
周大风
除上述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外,大硬还培育着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人物,革命先烈李长丰、冯和兰、张仲英;革命干部王博平、王子达;文化名士鲁彦、周大风;专家学者虞辉祖、虞和钦、乐嗣炳、於崇文;社会闻人虞清华、李琯卿等。这些名人都是大碶人民的骄傲。
大碶后洋村的周大风,原名周祖辉,一级作曲家、教授、研究员,获国家特殊贡献津贴。1923年,他出生在上海,自小喜欢音乐,少年时曾发表抗日爱国歌曲及诗文几十种。抗日战争初期,他曾将申奋创作的大型话剧《铁花》改编成歌剧并作曲,在家乡湖塘、大碶、柴桥、衙前等地演出。1940年,出于爱国热情,周大风写了《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词曲》。这位17岁的青年在歌词中喊出:“为着人类生存、文明,为着世界永久和平,一起来向侵略者作一次最后的斗争!”从心底里喷涌出爱国的热情。该词曲获得当时国际性组织“国际反侵略协会”颁发的四等奖,定为“会歌”。蔡元培称赞这首歌曲是“全球同声,为国争光”。即使在孤岛时期,他亦想念祖国,渴望自由,等待着黎明的到来,先后创作了《黎明之歌》、《伟大中国歌》、《守住生命园地》等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宁波文工团团长、浙江省文工团乐队队长、浙江歌剧组组长、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浙江音协主席等职。先后为绍剧电影《三打白骨精》、越剧《斗诗亭》及苏州评弹《燕窝岛》创作乐曲,并为甬剧、姚剧、婺剧、话剧等剧以及十几种曲艺谱曲,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采茶舞曲》的创作。
大硬街道内还有众多文化遗址与文物古迹。主要有乐氏宗祠、古阿育王寺遗址、邬隘革命烈士墓园及白石庙等。
湖塘村的乐氏宗祠,其原址为唐朝光化年间(898—901)大司马乐仁规与大司寇乐仁厚兄弟的故宅。后尚书楼遭火焚,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的春天,族人改建尚书宅前殿为乐氏宗祠。道光九年(1829),扩建今存的乐氏宗祠。乐氏宗祠坐北朝南共有门厅、正堂两进,左右廊厢房各三间,占地面积为7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60平方米。厅与堂都为明代硬山式建筑,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五开间,整个建筑古色古香,造型精巧。宗祠内有乐氏宗祠石刻碑1方,《乐氏宗谱》1套,正堂木刻屏风17块,是记述乐氏宗族简历。1991年4月,被列为北仑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首楹联这样说:“江河溪间,百川归海,天下同宗乐;唐宋明清,千居望族,湖塘独枝秀。”这反映了湖塘乐氏宗祠的文化底蕴。
位于嘉溪村乌石岙内则有古阿育王寺遗址。面积近1万平方米。据《阿育王寺新志》所载,这里是西晋僧人意达活动之处。西晋太康三年(282),僧人慧达(俗名刘萨诃)在鄮山乌山岙得舍利塔,结茅供之。这是寺之创始。后因僧众寺小才择地阿育王寺。今古阿育王寺遗址内存慧达大师骨塔、塔亭、瑞应亭、涌见岩碑等文物史迹,为1920年重建。慧达大师骨塔石栏传椁式,并列三穴。住持宗亮、监院源岌所建。塔碑上有曾熙题“西晋开山祖师利宾菩萨之塔”。塔后石亭,雕凿精细。柱刻有楹联“千山霜叶瘦,万壑雨花肥”。瑞应亭为砖石结构,攒尖顶,钝宝瓶,四角上翘,后壁嵌“涌见岩碑”,南启洞门。古阿育王寺遗址为北仑区文物保护点:
坐落在大碶街道莘峰村灵岩山山腰上有那隘革命烈士墓园。这里安葬着解放舟山群岛牺牲的14位烈士曲遗骨,后又增张促英烈士墓碑及对包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北仑籍2位烈士:烈士墓园占地836平方米,由革命卫土纪念碑、英雄雕像、墓碑等组成。纪念碑高6米,3块墓碑上刻有王兆新等14位烈士姓名,为北仑区文物保护区。
白石庙的文字记载首现明嘉靖《定海县志》:“村南首有座小山,下有白石长丈,故名白石山(现名庙峙山),山下建有庙。”清光绪《镇海县志》也记载:“庙祀唐薛仁贵,由白石山因名,是灵岩乡25庙之首,创始何年无考,光绪十四年重修。”白石庙村也因白石庙得名。今遗址仍存。
乐家祠堂、乌石岙古阿育王寺遗址、白石庙虽然是古代的遗迹,但这些都蕴藏着大碶街道丰富的历史文化。
(乐承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