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街道位于北仑区西境,以小港镇得名。东接戚家山街道与舟山市金塘岛隔海相望,西与鄞州的五乡镇、梅墟街道接壤,南界灵峰山与大碶街道相邻,北枕甬江与镇海区一衣带水。街道地形狭长,陆域面积63.9平方公里。2006年常住人口4.3万人,下辖红联、陈山、高河塘、竺山4个社区,红联、孔墅、方前、长山、兴岙、依山、剡岙、建设、江家山、衙前、前进、山下、朱田、新建、新立、新民、新政、新权、新模、新棉、顾家桥、下倪桥、大石门、东岗碶、鲍家洋、冯家斗、下邵、合兴、湖芳、姚墅、姚张、五盟、下周隘、江桥头、桥头严、丁家山、渡头董、钟家桥38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为红联。
小港历史悠久。据史迹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作。唐宋之际,来往中国的日本、高丽使臣、僧侣和商人都要从甬江出入,小港俨然是当时国家的一扇门户。后梁开平元年(907)建崇邱乡,归属望海县(后改定海县、镇海县)。现境由崇邱乡管辖,历经五代、宋、元、明、清。1930年,改崇岩区办事处为长山区,小港隶长山区,直至1949年5月宁波解放。1950年6月,长山区分建为长山、大碶两个区。1956年4月,撤长山区,小港镇直属镇海县。1957年,复建长山区,小港为其所辖。1958年,建长山人民公社,小港为其所属的一个大队。同年,撤镇海县建制,并入宁波市。1961年9月,分长山人民公社为小港、江南、枫林、下邵4个公社,隶镇海。1963年,恢复镇海县建制,复建长山区,小港又为其所属。1965年,小港直隶镇海县。1978年,镇海县隶宁波市,小港仍为镇海县所属。1983年,政社分设,复建长山区,小港属长山区。1984年4月,小港改为乡。1985年5月,青峙乡与小港乡合并,并将原属城关镇的红联村划人,建立小港镇。
位于小巷街道的茅洋古寺
1985年10月,撤镇海县,并入宁波市,分置镇海区和北仑区(1987年7月前称滨海区),长山区(1985年11月改称长山办事处)及其乡镇归属北仑区。1987年1月,长山办事处撤销,小港镇由北仑区直属。1992年5月,扩镇并乡,小港镇、江南乡、枫林乡、下邵乡4乡镇合并建立小港镇,镇政府由小港迁往红联。2003年,改建小港街道。时隔不久,小港街道划出青峙、李隘、林塘、沙头、蒋家5个行政村及蔚斗、渡头、东开3个社区,合并新建戚家山街道。
适宜的气候和平原低丘的地形,使小港的农业自古以来就得到较好的发展。据《小港镇志》所载,唐宋以前,乡民居山者以耕凿为生,濒海者以渔盐为业。唐宋时期,农业结构逐步趋向完善元明以后,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到了到末,甬江沿岸、小港海边晒盐业逐渐缩减,植棉业开始发展。民国时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不懈地兴修水利,逐步形成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小港的土地逐渐被征用。至2006年底尚有耕田1758.67公顷。但是,小港人因地制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生态农业,建立蔬菜基地,农业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下邵村的李子、枇杷、梨以及丁家山等村的葡萄都很有名。1996年,小港水果种植面积已达到了5044亩。新棉、渡头、新模的大棚蔬菜种植,下邵、合兴的菱白种植,都形成规模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创建于1927年的符斗小学旧址
小港工贸业发展较早。但在清末民国时期多为农产品加工、手工作坊和个体工匠。新中国成立之初,小港工业发展也很缓慢、基础薄弱。1975年,仅有大集体企业3家,产值83.19万元;社办企业21家,产值239.46万元。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海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东方(线缆)集团公司、贝发集团等10多家。1996年,红联、堰山、衙前、孔墅、东岗碟、顾家桥、新建、丁家山8个村工业总产值列入北仑50强村。至2006年,全街道工业总产值139亿元。
据《小港镇志》记载,明清以来,小港商业渐趋繁荣。红联古时以江南道头闻名,明清已有“江南市”之称。当时的“江南市”农副产品交易盛行,清代中叶曾在小港设卡征税。民国时期,小港及江南道头形成居民集中点,商铺林立,市面兴旺,商贾云集,交易频繁。道头街从甬江口大道头自北向南,商贸依街而兴。道头街总长300余米,宽约4米,为卵石路面。20世纪30年代,有各类商店20余家,为周围数十里物资交易集散之地。当时,小港比较有名望的有新生阳、三阳泰、大东南货店,泉昌、瑞号烟酒店,洽源当店;勤丰、镇康、福康、镇祥、钱庄、泰山堂、天生堂药店,协茂山货蔬菜行,益康油酱店等,但商店的规模都不大。集市贸易兴旺时属长山区的江南市、小港市,每日有市,衙前市每逢二、七有市,顾家桥市一、六有市,东冈碶市二、四、七、九有市,下邵市则三、五、八、十有市。
近代以来,更多的小港人出外谋生,闯荡世界,涌现出张逸云、丁佐成、蒉延芳、谢天锡等一批实业家。
张逸云,又名汝桂,字彝年,小港街道衙前村人。1871年出生在上海酱业巨商家庭,1893年中举人。后继承其家族在上海的酱园业,又增设万源新、万源慎、万康成、万康宏4家酱园,成为拥有酱园9处、下设门市部近百家的沪上普园业巨子。1923年8月,与化工行家精于调味品研究的吴蕴初合作,创办天厨味精厂,生产“佛手牌”味精。产品远销国内,远及南洋,从而打破了日本“味之素”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为振兴民族工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时,天厨味精声名鹊起。为了摆脱原料从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又与吴氏联手创办天原化工厂、天利氮气厂等企业,组成“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填补国内化工产品空白。
张逸云懂得经营之道,关心员工生活。在虹口建“崇德堂”,列去世职工名位,春秋祭祀;对患病的职工可以凭卡就诊,医药费由崇德堂支付。这一举动在当时上海各行业中是不多见的。1932年“一·二八”战役,他出资11万元法币捐献战斗机、教练机各一架,支援抗战。平日,凡乡里公益事业,如修桥铺路、兴办学校、修浚江塘、救贫济困,张逸云都慷慨解囊、尽力而为。
丁佐成,小港街道丁家山村人。191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21年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电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25年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在上海盘下美国人修理幻灯机的机器设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中华科学仪器馆。开始时仅6万元资金,4名从业人员,只能修理幻灯机、电表。后来,他抓住机遇,研制船舶和航空用的无线电收发报机,供当时中国航空公司两条航线及招商局轮船使用。1927年,又与宁波商人朱旭昌合作组建大华科学仪器馆股份有限公司,任经理,设计制造船用无线电,还亲自为宁绍、三北、招商局各个公司轮船安装。一时间大华公司在上海滩声名鹊起,业务蒸蒸日上,资产由最初的6万元增加到20万元。1929年1月,丁佐成试制成我国第一台B301型直流电表,又制造各种类型、规格的交流、直流电表及电力表、功率因素表等,代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鲍西·劳姆光学仪器公司等远东经销业务,国内外客户争相订购。抗日战争期间,大华厂艰难发展。1954年,大华厂参加公私合营,改名大华仪表厂,丁佐成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仪表专家。1956年,他被提名为全国政协委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除了工商巨子外,小港还有不少文化名人,其中姚燮最负盛名。(www.daowen.com)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别署野桥、大某山民、上湖生、二石生等。小港街道姚家斗人,生于镇海城关谢家塘。
姚燮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姚昀系诗人,著有诗集。他5岁就作五言二韵《灯花诗》,勤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平日“坐斗室,陈一编”。1834年,应乡试中举。其后4次入京会试,均不第,为此绝意科举,长期在外奔波,与名土交游,结枕谢诗社,遍游江浙名胜。与象山王前兰友善组织红墀馆诗社,任诗社祭酒(社长)。其间创作《西沪棹歌》120首,歌昧风俗人情,极富生活气息。后迁居鄞县。与董沛、戴鋆、郭传璞等人都有交往。
姚燮是一位全才。他精通诗词、戏曲、绘画、经史地理,是近代作家中所罕见的。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诗人,著名的画家。《清史·文艺传》称姚燮的诗文“苍凉抑寒,逼近少陵(杜甫),骈体亦沈博绝丽”,画如王冕。他考证古乐戏曲源流,撰《今乐考证》13卷,编校《今乐府选》500卷,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规模空前的选本与空前的剧目著录”。他以“大某山民”的署名评点《红楼梦》,以《读红楼梦纲领》一书跻身清代《红楼梦》三大点评家之列。晚年致力于戏曲、小说、经史研究。著有《退红衫》、《梅心雪》、《苦海航》等。其骈体文得汉魏风骨、六朝情韵,华丽中见真情。一生著作颇丰,尤以诗名为最,其诗神骨雄健,情致婉转,苍凉悲愤。遗作尚有《复庄诗问》、《复庄骈俪文榷》、《疏影楼词》等40余种。
姚燮的诗歌成就,最突出的是他鸦片战争期间所写的诗。鸦片战争爆发后,宁波、镇海相继沦陷。姚燮目喏山河破碎、百姓罹劫,自己又历尽颠沛流离之苦。他深恶痛绝,诗风大变,通过他的《北村妇》、《捉夫谣》、《兵巡街》及《卖菜妇》、《谁家七岁儿》等诗揭露了列强的暴行和投降派的丑恶,歌颂了抗战英烈和人民的苦难,词情悲愤激昂,反映了他的悲痛心情。这些诗作成为浙东人民抗战的史诗。
张困斋,原名德辨,又名人杰,自号昆者,小港衙前村张国房人。幼年随父到上海求学。11岁随母回原籍,迁居镇海城关东河塘,后入镇海县之中学堂读书,在校期间受到进步教师、共产党员柔石等人的启发和引导,阅读理论书籍,萌发革命思想。中学毕业后到上海银行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哥哥张承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银行同事一起,唤起民众,反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
张困斋烈士
后与战友一起创办《石榴》半月刊,宣传抗日救国。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与张承宗一起组织“职业青年救国大同盟”。同时参加了“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多次参加抗日救亡示威游行。1932年“八·一三”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斗争。这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张困斋由党组织派遣去无锡参加抗日游击区工作,不久调回上海,继续从事抗日活动,用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困斋开设“丰记米号”作为上海地下党的机关,掩护党的领导人刘长胜、张承宗等人的活动;又负贲联系中共上海局秘密电台。他深感责任重大,为此,张困斋学习无线通讯技术,熟悉这方面业务,准备必要时担负起电台工作。他与报务员秦鸿钧经常从深夜工作到黎明,出色完成电报往来任务。1949年3月17日,国民党特务用仪器测出了秘密电台的位置,当秦鸿钧发出最后一份电报后,不幸被捕。3月19日下午,张困斋按约来到秦家,正想敲大门,即刻发现情况有变,立即转身离开,两边特务蜂捅而上,张困斋被捕。他在狱中遭到严刑拷打,受尽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保守秘密,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党的事业的胜利。5月2日晚,张困斋、秦鸿钧等12位同志被杀害于浦东戚家庙,仅隔18天后,上海解放了,而张困斋却牺牲在曙光升起的黎明前。1949年8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张困斋、李白、秦鸿钧三烈士追悼会,挽联上写着:“你们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斗争到最后一滴血,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革命先烈张困斋为小港增添不少光彩。他积极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乐承耀)
位于小港街道的宏远地台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