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澥浦镇:位于镇海区西北部,交通便捷

澥浦镇:位于镇海区西北部,交通便捷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澥浦镇位于镇海区西北部。镇政府驻澥浦集镇。新中国成立前,澥浦镇为镇北地区海产品交易中心,常设渔行10余家,各类商店60余家,商贸兴盛。1947年,绪中乡大部分村并入澥浦镇,新中国成立初沿旧。澥浦镇外海捕捞作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澥浦镇历来为军事要地。日军投降后,中共沿山区委进驻澥浦,创建民主政权。澥浦镇交通便捷,镇境内有329国道、石澥公路、沿山公路等三条公路。

澥浦镇:位于镇海区西北部,交通便捷

澥浦镇位于镇海区西北部。镇域东临灰鳖洋,北接慈溪市雁门片,西毗九龙湖镇,南邻骆驼街道,东南与蛟川街道交界。镇政府驻澥浦集镇。镇也由澥浦集镇得名,浦系原始泄洪浦,西起源于九龙湖横溪村香山,经叫天港、乱涨蓬江,东至澥浦闸(今月洞)注入灰鳖洋,蜿蜒长10公里。澥浦镇现辖沿山、觉渡、庙戴、十七房、湾塘、岚山、余严、澥浦8个行政村,一个渔业队和一个汇源社区。辖区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全镇户籍人口2.09万人,外来人口2.16万人。东北1.5公里处有泥螺山、巴子山、棋盘山、走马堂4个岛屿。澥浦旧时为三北(镇北、慈北、姚北)之枢纽,素有“镇北重镇”之称,历史悠久。唐大和二年(828),浦上就架有桥梁,名永年大桥。新中国成立前,澥浦镇为镇北地区海产品交易中心,常设渔行10余家,各类商店60余家,商贸兴盛。

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澥浦自宋代至清代属镇海县灵绪乡。清宣统三年(1911)析灵绪乡为前绪、东绪和西绪3个乡,澥浦属前绪乡。自1930年建澥浦镇后,所辖政区虽多变动,但镇建制未更改。今澥浦镇所辖各村,原属澥浦镇、觉渡乡全部和通德乡、曲塘乡的一部分。1946年,觉渡、通德、曲塘3个乡合并称绪中乡。1947年,绪中乡大部分村并入澥浦镇,新中国成立初沿旧。1950年6月除澥浦镇之外,重建觉渡乡和通德乡。1954年10月镇海县龙山区北部的10个乡镇划归慈溪县;慈溪县东部地区的5个乡镇划归镇海县,新设骆驼区,澥浦镇、觉渡乡、通德乡属骆驼区。1958年10月“公社化”时,称骆驼(区)人民公社澥浦、觉渡2个管理区。1961年8月2个管理区合并,同年10月成立觉渡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为觉渡1985年3月,撤觉渡乡归入澥浦恢复澥浦镇建制。

澥浦镇外海捕捞作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据记载澥浦早在600多年前就是渔港。宋《宝庆四明志》镇海县境图中标有“澥浦港”、“澥浦镇”和“澥浦税场”等地名。元《延祐四明志》记载:“渔舟集聚之地,外通大洋,有巡检司及税务在焉。”清咸丰年间,澥浦镇渔业最盛。有谚云:三百号渔船回洋转,二哥还在崇明县。外海捕捞的主要作业——溜网即起源于此。至清光绪晚期尚有商船四十余号,渔船一百八十余号,市肆颇盛。现仍为镇海区渔业主产地之一。

澥浦镇历来为军事要地。宋时建城,置“水陆管界司”。北宋嘉祐八年(1063),水陆管界司由镇海移至澥浦。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澥浦城,并在岚山、高炮台山山巅筑有烽堠,至今遗迹犹存。明代中叶,倭寇屡犯澥浦岭以北的金夹岙和邱王一带,戚继光等抗倭名将率领军民多次与之激战。清光绪元年(1875),黄军门筑营垒于择山之巅。辛亥革命后,曾设镇海县警察第三分局。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守备部队驻此。温浦也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大革命时期,有中共党员活动于十七房郑家一带。抗战初期,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流动施教团”以此为活动基地。日军投降后,中共沿山区委进驻澥浦,创建民主政权。

澥浦镇交通便捷,镇境内有329国道、石澥公路、沿山公路等三条公路。流经澥浦的主要河道有慈镇运河、澥浦大河、觉渡大河、西大河、沿山大河、叫天港等6条(段),境内全长15.1公里。

澥浦镇工业经济起步于1958年。1978年后,镇村工业加快发展,到2008年底全镇工业总产值38亿。注册企业420家,拥有轻纺、机械、通讯设备、造纸、五金、电机电器粉末冶金、印刷、建材玩具、鞋业等多个门类。

澥浦是粮油鱼主要产地。2007年有耕地15186.7亩。镇内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特产花卉行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现有择山头盆景园、爱蜜丽花卉、瑞雪园艺和岚山村中星草莓基地等5处种植基地,另有金达辉休闲农庄和爱蜜丽农庄2处集农业生产、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2007年粮食产量3830吨,农业总产值13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郑氏十七房

澥浦镇十七房郑家的深宅大院,形成了独有的村落建筑群体,是镇海区境内现存的清代建筑风格代表作。今有鼎丰房、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前、大祖堂房、后堂房、立房、新房、当典房等大宅10余幢,已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点,正在实施保护、修复,开发为旅游景观。(www.daowen.com)

郑氏十七房宗族商帮是镇海商帮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于明代初期,鼎盛于乾隆朝至鸦片战争后,可称宁波绵延时间最长的宗族经商集团,先后形成6支经商团队。郑光礽(1707-1782),“精于白圭之术”,是郑氏十七房经商的鼻祖。乾隆初到嘉兴、苏州经商,“弃取废举,屡能奇中,数致千金,而慷慨好施。”1742年宁波大饥,郑光礽“出粟赈贫民”,又“养其族之鳏寡孤独,废疾而贫无所依者”。

修缮后的郑氏十七房鼎丰房

郑维嘉(?-1788),郑氏十七房第2支经商团队开创者。主要在宁波“操鱼、盐业”。长孙郑德彪“弃儒学贾”担起宁波的祖业,“内理琐屑,外权奇嬴,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巨室”,把宁波的钱庄交由四子郑勋管理。1859年郑勋被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郑天治(1760—1826),第3支经商团队的创始者,主要在岱山“营鱼盐业”。郑伟烈,第4支经商团队的开创者。嘉庆年间,在宁波“料理旧业”,事业有成后,捐五品奉直大夫。郑惠舜,第5支经商团队的开创者。初在广东行商,后“转游吴(苏州),为业鱼盐者操会计,屡获倍息。既乃积己赀,自设廛肆,躬务勤俭,为肆中人倡,业日起”。郑德阶(1799—1866),第6支经商团队的创始者。在宁波开“泰和”米行、木行。咸丰十年(I860)捐了布政司理问衔,摄会稽县学训导,又捐正四品朝议大夫。

懈浦船鼓。澥浦镇原是著名渔港,清乾隆、嘉庆年间,这里的渔民中就开始为祭祀海神,庆祝丰收,盛行“澥浦船鼓”这种独特的自娱自乐的民间文艺表演。澥浦船鼓是一种以打击乐加曲,牌形式演奏的民间表演形式。常在渔民出海捕鱼前祭祀海神和捕鱼归来庆祝丰收时演出。演出场地多为渔港空旷地。演出的人数多则数十人,少则七八人,由龙头作导,众人相随。表演者服饰以画有龙、虾、鱼等图案的渔民对襟衫为主,背景常是画有与海洋相关的图案,如渔船。表演的乐器由啖呐、大堂鼓、小京鼓和锣钹等响器组成。船鼓演奏极具浓厚的喜庆气氛,其曲调高亢,和声粗朴,节奏有力且起伏跌宕,亢朴相融。形成虽欢闹而不噪的独特音韵,兼以粗犷奔放的舞蹈动作,观看后令人震撼、愉悦。

澥浦船鼓

1996年,澥浦文化站和居委会、老年协会一起挖掘、抢救几乎失传的澥浦船鼓。船鼓演奏的曲调原先有近十个民间曲调,其中如“将军令”等几个曲调已失传。文化站通过同老渔民、老艺人座谈,整理、保留了“马灯调”、“紫竹调”、“看相调”、“孟姜女调”4个曲调,同时改进了这项祖传活动。以澥浦船鼓的原始形式为底本改编成新型吹打器乐曲《渔老大》,增加大旗锣、川钹等乐器及船工号子,使舞台效果和艺术内涵更加雄伟。2003年,镇文化站又作了进一步的抢救、挖掘和编排工作。根据澥浦船鼓的特定表演氛围,设置了号子,按照“出海、作业、搏海、丰收、归航”5个章节进行表演,同时又使用了笛子、水钹等乐器,增强了演奏的气势,使懈浦船鼓这个几近失传的文艺表演形式展示出了勃勃生机。2007年,澥浦船鼓入选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澥浦船鼓赴京参加迎奥运广场活动。

(冯国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