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明街道位于宁波城区东部,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区域:北至通途路,西至福明路,与东柳街道接壤,南面和东面分别以江东和鄞州区界线为界。北部区域:北至甬江中间线,南至江南路,西至中兴北路,东至世纪大道。全街道面积14.2平方公里,下辖戚隘桥、明一、南余、余隘、江南、桑家、邵家、王家园、张隘、柳隘、松下、七里垫、史魏家、福明家园、新源、陆嘉家园、波波城、新城、碧城19个社区,常住人口2.15万人。
福明街道原为宁波市江东区福明乡,1984年福明乡由原鄞县划出,归宁波市江东区管辖。为适应城市东扩战略的实施,加快城市化步伐的推进,2002年3月18日正式撤销乡建制,成立街道办事处。街道内路网健全,交通便捷,江南公路、通途路、329国道(宁穿路)、中山东路及百丈东路横穿全境,世纪大道、中兴路、福明路纵贯整个街道,形成了“三纵五横”的交通路网。2007年6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福明街道辖区范围,在原辖区划出老庙、朱一两个社区,组建新明街道。由此,福明街道被分割为南、北两个区域。
据史书记载,邵家村是福明的文化望族。自明代以来一直属于鄞县第四都管辖,俗称“四都邵家”。“四都邵家”的始祖是(周公)姬忠宪。邵姓实际姓姬,原祖周文王(姬昌),周文王二儿子周武王(姬发)在兄弟15人和同姓40人的帮助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姬发对他的弟弟姬旦、姬奭封赠为周公、召公。周厉王时,国人暴动。暴动平息后,周召二公功绩卓著,周厉王对他们进行赐姓和封地,其中姬忠宪赐以邵姓和邵国。嗣后邵忠宪儿孙不断繁衍,迁向各地,他的儿孙又不断繁衍迁徙,至宋朝,有一支脉居住山东福山县(现烟台),再迁徙到江南会稽,后又搬到宁波江东福明“四都邵家”落户。安乐遗址位于邵家137号,目前邵家村留有一处“安乐遗址”,建于清代中晚期,内有厢房、石门、石雕,正房前有廊。正房及厢房为两层、一进房。进门左右两厢房,右侧有偏房三间,两层相连,廊房顶有碑,已被盗,一天井,天井左右又有一厢房,后进重间为堂门,左右各两房。现房主为原居者的后代,今移居美国。“安乐遗址”是为褒扬邵氏家族而建的,当地老百姓俗称花汀墙门,1996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福明街道,历史上古桥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七里型桥,位于今宁波汽车东站附近。可惜的是,因开发东部新城,东侧建大型桥梁取而代之,至今只保存了两个桥凳。该桥原是宋绍圣元年(1094)建的,是座跨后塘河,大型拱形石桥。这座千年古桥,曾有过光荣的战斗历史。据文献记载,明嘉靖时海盗倭寇经常侵犯浙东沿海城镇。1555年5月,有一支93人的倭寇队伍从沿海奉化裘村登陆,经金峨窜入江东横石桥,横冲直撞进行抢劫。驻江东部将(百户)叶绅,闻讯后即率身旁少量土兵前去阻击。在浴血战斗中,叶身先土卒,同倭寇展开了肉搏战,血战到福明七里垫桥,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当地民众为纪念叶绅的抗倭功绩,在七里垫桥的西侧府主庙中,塑了叶绅神采奕奕、威武不屈的神像。以后逢年过节,民众成群结队朝拜这位“保卫江东家园,抗击外来侵略”的抗倭英雄。现如今,福明街道只有剩下邵家社区的花汀桥和松下社区的松下桥保存完整。原本在柳隘社区的锁里桥和王家园社区的积善桥,也因东部新城拆迁建设保护未果。(www.daowen.com)
2007年12月,江东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文物普查队对东部新城开发的重要拆迁地段进行了现场抢救性普查,并对重要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桥梁、祠堂、石刻墓碑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和信息采集。其中,在柳隘社区,他们发现了一座保存十分完整的古庙——白龙王庙。庙顶雕刻及庙身建造极有特色,庙顶及屋角处环绕多个石制雕龙。据传说当年小康王赵构(宋高宗)曾避难路过此地,当地村民为纪念此事建造白龙王庙。至今当地村民及邻近村村民每到农历初一、十五都来此祈求风调雨顺。目前,该庙正处在实施保护之中。
(徐剑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