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白鹤街道:优质社区服务,历史见证

白鹤街道:优质社区服务,历史见证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鹤街道位于江东区南部,东始中兴路,南接鄞州中心区,西濒奉化江,与海曙区隔江相望,北临中塘河,与百丈街道隔河相望。白鹤街道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街道。街道还建有强大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内社会风尚良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先后被国家民政部和浙江省评为全国民政全优街道和省社区服务先进街道。白鹘桥由此成为见证宁波人民扬眉吐气、欣喜若狂情景的历史古桥。

白鹤街道:优质社区服务,历史见证

白鹤街道位于江东区南部,东始中兴路,南接鄞州中心区,西濒奉化江,与海曙区隔江相望,北临中塘河,与百丈街道隔河相望。辖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下辖丹顶鹤丹凤、紫鹃、白鹤、黄鹂、周宿渡、孔雀、王隘、镇安、贺丞、日月星辰11个社区,常住人口7万余人。

白鹤街道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街道。1997年,兼并了江东镇安街道。辖区内交通便利,城市基础设施齐全,三产服务业发达,门类齐全,教育设施配套,医疗保障功能完备。街道还建有强大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内社会风尚良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先后被国家民政部和浙江省评为全国民政全优街道和省社区服务先进街道。

在古代,江东这一带树林茂密、河道纵横,常有一种隼科类飞鸟出没。这种鸟多为灰褐色,嘴勾曲,形似凶猛的鹰,被唤作“鹘”。相传清同治年间,人们发现了一只白色的鹘,实属珍稀,就同白虎、白蛇一样,也就把它视为吉祥之物,并且用它来命名一座小桥,取名“白鹘桥”。

白鹘桥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位于今江东白鹤小区与蓬莱小区之间,跨越前塘河支流,离江东新河头埠近两公里,古时周边除了农舍之外,就是广阔的农田一个具有200多户农家的村落。古桥是前塘河进城的交通要道,桥旁边还有一座“长春庵”,民国时候做了警察分局。白鹘桥是一座千年保存下来,平时不显眼的小石桥。由于这个“鹘”字有两个读音:一是“鹘鸠”的“鹘”读音“古”;二是“鹘鸟”的“鹘”读音“胡”。当时的人多不识,只读半边字,于是就有了“白骨桥”的别名。桥虽小,却见证了该地的历史

1941年2月8日,一架日军运输机途中飞越江东上空时,因机上燃油耗尽,被迫降落在白鹘桥附近稻田。当时,两名日军飞行员被闻声从四面方赶来,扛着锄头铁耙的农民活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宁波沉浸在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之中,期盼中国军队早日开进城来接管宁波。此时国民党第三战区的正规军大都还在浙南、赣东、闽北一带。而宁波城内驻有日军独立混成第91旅团的部队和伪军第10师谢文达部队,在慈溪余姚的周巷、庵东、浒山、观城一带是汪伪的中央税警团,他们都拒绝向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投降,而是等待着向国民党军队投降。为此,蒋介石一面命令远在福建的第70军急驰浙东,一面命令在临海、天台一带的浙保一团、二团奉行“确保奉化溪口,争取宁波、杭州”的方针,抢占溪口和奉化城关。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自1941年5月由浦东渡海来浙东,一直是浙东地区抗日的中流砥柱。他们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在8月12日以何克希司令员的名义发布了《对敌伪军通牒》,命令浙东各城镇的日伪军向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缴械,听候处理。

8月下旬,赶赴浙东的国民党第32集团军的70军、89军和98军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杭甬一线,第32集团军前进总指挥部和国民党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的大批人员也逼近宁波。浙东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宁波形势,为避免内战,决定取消解放和接管宁波的计划,命令浙东新四军与抗日民主政府退出浙东,向北转移。

国民党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俞济民率部先收复宁海、奉化。8月21日,他带着保安司令部人员进驻鄞县甲村后停下了脚步,准备入城,并向驻甬日军提出受降仪式安排在江东白鹘桥旁的长春庵(曾是宁波警察分局)举行,但日军嫌俞济民是地方官,且军阶又不高,迟迟不肯投降。直到9月14日,国民党第32集团军前进总指挥部进驻宁波城东的白鹘桥,侵占宁波的日军投降代表、“浙东联络部”部长草野昌藏才在白鹘桥正式向第32集团军前进指挥部总指挥陈沛、副总指挥王云沛签降。陈沛,广东省茂名市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因在抗战期间颇有战功,被擢升为32集团军副总司令,陆军中将。陈沛原计划在9月15日率军政官员接管宁波全城,但在15日情况却发生了变化。15日上午9时许,日军独立混成第91旅团长宇野节少将带着2名随员,从慈城尚志路132号日本宪兵司令部出发,至直街(今解放路)过南门到三板桥乘小艇,经管山河出大西坝进入姚江,小艇一直东行经桃花渡后往行进入奉化江再到前塘河,来到设在白鹘桥附近的前进总指挥部晋谒陈沛。陈沛戎装佩剑,同参谋长唐名标在总部二楼会客室接见了宇野节。宇野节这个侵占宁波的日军最高指挥官,此时已威风扫地,毕恭毕敬地向陈沛讲述了遵照备忘录办理投降事宜的经过,然后说明日军因运输困难,一时撤退不及,请求能给予放宽撤退时限。陈沛表示同意推迟一天,但15日必须先行接收江东区及日军战备仓库。宇野节接受指令后,又原路返回慈溪。当日,宁波市区大街到处悬挂起国旗,张贴了整齐的标语,主要街道搭建起彩楼。白鹘桥由此成为见证宁波人民扬眉吐气、欣喜若狂情景的历史古桥。(www.daowen.com)

白鹘桥相邻处还有一座古桥——延芳桥,为市级文保点,旧名嘉靖桥。1932年,由享誉全国的爱国宁波帮民主人士费延芳捐资重建,故改称延芳桥。蒉延芳(1883—1957),镇海人,“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宁波旅沪同乡会副理事长,参与宁波灵桥筹资工作。新中国成立时,他参加了开国大典。在延芳桥桥西侧曾立此桥碑记,并建碑亭。该碑用青石制成,刻工精湛。

贺知章

碑文着重记叙了延芳桥变迁过程。该碑为“宁波帮”代表人物虞洽卿和宁波近代士绅陈宝麟、杜镛、张继光等人所立,遗憾的是此碑今已不存。2006年,因年久失修,桥面破损、桥梁断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江东区建设局投入70万元实施了延芳桥修建工程,消除了安全隐患、方便居民出行。

距离两桥不远处,还有一条老街,如今名为贺丞路。但在几十年前还是一条宽不过三尺,长百余米的石板小巷,一辆手拉车通过,两边连人也站不下,名曰贺丞巷。古巷中原有一座老庙叫贺丞庙,是宁波人纪念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一处古迹。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生性落拓,喜欢饮酒,善于书法,尤其擅长于草书隶书。曾在宁波(古时明州)做过官,深得百姓拥戴,宁波曾有多处纪念宽知章的遗址,但现在仅存的只有月湖柳汀街上的贺秘监祠了。据《鄞县通志·舆地志》记载,贺丞庙建于宋元之交,由于当时四周尽是农田,显得有些荒凉,据说香火也不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庙宇已十分破落了。庙祠内原有《众乐亭诗刻》、《重建逸老堂记》、《贺秘监祠堂记》、《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等碑刻,后无留存。

1948年,楼茂记酱园店老板楼耀卿和时任国民党鄞县县政府教育科长的项泽耕,合作创办了大中中学,校址就选在贺丞庙。第一任校长是曾当过报纸编辑的叶之华。1956年,大中中学更名为宁波第一初中;1958年,又改为宁波第七中学;当时,学校还是庙宇模样,且贺知章的塑像还在。大殿作为师生集合训话的礼堂,办公室设在两侧厢房。那时庙前石砌的半圆形的放生池还在,池塘的石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石狮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清澈的池水碧波涟漪,其中隐约可见鱼儿在水草中快乐地游来游去。当地农民有时还能在池中钓起拇指粗的大黄鳝。庙门口有两只高大威猛的石狮子,口中含着可以滚动的石球。庙宇后大殿里集中“禁闭”着蓬头垢面,满身尘埃的大大小小的菩萨。入内,五开间,三进,颇为宽敞,朱红梁柱粗壮结实。

位于月湖的贺秘监祠

现在的宁波七中经过几次改造,已成为知名的初级中学,有着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美丽的校园。往昔破旧的贺丞庙早已荡然无存,小小的贺丞巷也变成了宽阔漂亮的贺丞路。

(徐剑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