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鼓楼街道:宁波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

鼓楼街道:宁波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鼓楼街道位于海曙区北部,因辖区内有子城鼓楼而命名。1956年1月撤区,设鼓楼、苍水、孝闻等16个街道办事处,鼓楼街道办事处由此诞生。1992年10月,苍水、孝闻两个街办合并定名鼓楼街道办事处,至今不变。所以,鼓楼街道区域历来是宁波的政治、文化中心。鼓楼步行街其东边的宁波军分区、市政府北大院原为宁波府台衙门。海曙楼,位于鼓楼街道中山东路公园路口,现存建筑系清代,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街道:宁波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

鼓楼街道位于海曙区北部,因辖区内有子城鼓楼而命名。面积1.3平方公里,东濒“三江口”(奉化江、余姚江、雨江交汇处),南至中山东路、中山西路,西达望京路(北斗河),北临余姚江。常住人口2.8万人,暂住人口约1万人。下辖孝闻、苍水、文昌、秀水、中山、和义6个社区。

宁波解放后,宁波城区从鄞县析出置市,设海曙、镇明、江东、江北4区,鼓楼一直为海曙区所辖。1956年1月撤区,设鼓楼、苍水、孝闻等16个街道办事处(下称街办,俗称小街办),鼓楼街道办事处由此诞生。1957年7月,原设16个街办撤并为13个街办,鼓楼街办撤并苍水、孝闻两个街办。

鼓楼(海曙楼)

1958年9月,撤并13个街办为海曙、镇明、江东、江北4个街办(俗称大街办)。苍水、孝闻两个街办隶属海曙街办。1984年,海曙、镇明两区合并为海曙区,苍水、孝闻两个街办属海曙区。1992年10月,苍水、孝闻两个街办合并定名鼓楼街道办事处,至今不变。

鼓楼的历史可追溯唐长庆元年(821)刺史韩察建子城。因当时原明州州城北临鄞江,地形狭隘,于是徙州治于三江口,乃设子城。所以,鼓楼街道区域历来是宁波的政治、文化中心。子城内原为州治衙门,后成为道台商门,现尚保留着浙江督学行署、独秀山旧址和永丰库遗址。其西边为与日本佛教有着交往关系的天宁寺,至今尚保留着西塔。

鼓楼步行街

其东边的宁波军分区、市政府北大院原为宁波府台衙门。现宁波市政府为原鄞县衙门。现中山广场东侧为宁波府学所在今仍保留着府学泮池桥墩遗址。同时鼓楼附近这一区域,也是达官贵人居住之处。至今尚保留的有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苍水故居(这是其父明刑部郎中张圭章所建),有明吏部尚书屠浦故居——屠天官第,有清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高徒万言的故居——万氏别第,有宋名臣林特进后裔的旧居,有清嘉庆年间官至广东水师提督的沈元戎第,有清上海县令叶机的旧居,以及伏跑室、桂花厅、吴宅等。不过,已消失的名人故居则更多,如位于乌含巷的兵部侍郎董光宏所居的少司马第、礼部尚书汪公镗所居的汪尚书第、有人称“丰榜眼宅”的丰氏别第等。汉代孝子董黯之后西城董氏,亦曾居住在乌含巷一带。因此,有的历史信息保留在地名之中,如屠园巷,因明代万历进士累官礼部郎中的屠隆居住于此而命名;又如白衣巷,因其附近有白衣寺而命名的;孝闻街,因街口原有孝闻坊而命名等等。我们不妨对鼓楼的历史遗迹及相关人物择其要而介绍之。

永丰库遗址,位于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元代庆元路仓储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面积约9500平方米。2001、2002年进行两次发掘。经发掘,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以及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大型衙署仓储机构遗址,并发现了汇集大多数宋元时期江南和中原地区著名窑系的陶瓷器产品等大量遗物。其中出土完整或可复原文物800余件,是迄今宁波最为重要的城市考古发现,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海曙楼,位于鼓楼街道中山东路公园路口,现存建筑系清代,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曙楼,原为唐子城南城门,明万历十三年(1585)因大火烧毁而重建时,人们取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云霞出海曙”之句意,将原额名“明远楼”改称“海曙楼”,俗称鼓楼。之后,海曙楼又屡遭破坏和烧毁,咸丰五年(1855)再度重建。现存建筑由拱形城门和城楼组成。占地700余平方米,城门由条石叠砌,高8米,门道深16米,门宽5米。城楼三层,通面宽21米,通进深12米,歇山顶。民国时在建筑屋顶加设西洋瞭望台、大时钟和铜钟,用于城市消防和市井观察。

督学行署,位于鼓楼街道府桥街66号,清代建筑,亦称校士馆、察院行台,为雍正九年(1731)督学李清植、知府曹秉仁建考棚屋。咸丰十一年(1861)遭兵毁,同治二年(1863)修复。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科举制度废止,其建筑日渐衰败、破损,知府喻兆蕃将督学行署建筑出售给百姓为业,所获经费用于筹办郡校。建筑坐北朝南,原署内还有优学轩、省过亭、涤心亭等建筑,占地面积540平方米,现仅存前后两进。前进五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前廊置轩棚,1998年保护重修。

后乐园、中山公园与薛福成。中山广场西侧原为中山公园,建于1927年夏,落成于1929年秋,中山公园大门为凯旋门式,市级文物保护点。中山公园所处之地从宁波建城起,一直是主要地方政权机构旧址:唐为鄮县县治,宋为庆元府的府治,元为明州府治,元末方国珍占浙东时建造成政权府第,明朝为宁波府及巡视海道司衙署,清朝也以此为宁波府署和宁绍台道署。光绪年间,薛福成在任道台时,辟“后乐园”。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青年时期,留心经世致用之学。1865年入曾国藩幕府。1874年应诏陈言,提出了“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议十条”,使他由“微官末秩”一跃成为朝廷知名人士,被后人誉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当时,主持北洋洋务的李鸿章,请其入幕,成了李鸿章办理洋务的重要助手。1884年出任宁绍台道。此时正值中法战争,身负海防重任的薛福成,在镇海设防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为浙东反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显示了其超人的处事应变能力。中山公园内独秀山由山石堆砌而成,高约二丈,周方六丈,山上有“螺髻亭”,山下有“清凉洞”。这是宁波最早的假山,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布政司参政刘洪(广东人)所建。薛福成在独秀山西侧建“揽秀堂”用以藏书,供学人阅览。在其南另建“滴翠亭”、“绿天”、“送香亭”、“适然亭”等观赏场所。这些建筑景观为1927年5月建设中山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咸通塔(天宁寺塔)

张苍水纪念馆全景

天宁寺塔,位于中山西路206号,为唐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现仅存山门、东塔塔基、甬道、排水沟等建筑遗址及西塔建筑,总占地约9000平方米。天宁寺塔建于唐咸通三年至四年(862—863),为双塔形制,两塔东西相距72米,东塔毁于清光绪三年(1877)。西塔为方形五层砖塔,原残高11米,空筒结构,须弥座式基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每层四面均辟尖券壶门,各层塔檐用菱角砖叠涩,出檐较大,起翘明显。塔身边体素面无饰,工艺精湛,为浙江省现存唯一的年代最久的唐塔。

张苍水故居中堂陈列

张苍水及其故居。张苍水(1620—1644),名煌言,鄞县人。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张苍水故居位于中山广场中南部,为明末清初建筑,三合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70平方米,建筑面积1724平方米。正厅五间重楼,两侧厢楼组成。单檐硬山顶,梁架明间抬梁结构,檐柱柱头置十字斗棋。该故居与杭州市张煌言墓合并列入2005年3月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孔庙遗址,位于今中山广场内,部分遗址作现场展示。1997年12月,发掘清理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至天禧二年(1018)间建造的孔庙大成殿遗址。该遗址东西朝向,面宽24米,进深11米。大成殿前为月台,月台前为泮池。泮池平面呈长方形,残长15米,宽12米,深1.5米。周壁采用条石、块石砌筑。明洪武二年(1369),在早期泮池基础上进行了重建扩建,池中保留两墩三孔的桥墩三座。

钱业会馆,位于战船街10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会馆原为宁波金融业聚会的场所,坐北朝南,前后三进楼房,包括戏台、亭阁等,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52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依次由门厅、楼、戏台、天井、天井两侧厢房、大厅、后厅、会客室等组成,后一部分由花园、议事厅组成,中西结合,亭台楼阁,十分雅致。会馆内尚存记述金融业发展概况及建馆始末的石碑3方。民国初年,宁波钱庄业享誉全国,敦余、衍源等28家大同行及34家小同行共同出资,于1924年动工,1925年落成。新中国成立后,钱业会馆虽几易其主,但除戏台被拆毁外,其余保存完好。钱业会馆是昔日宁波钱庄业发展的历史见证,现辟为宁波市钱币博物馆

伏跗室,位于孝闻街91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浙东著名藏书家冯孟颛的藏书楼,汇集了明、清以来赵氏钟芸仙馆、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屿楼、赵氏贻谷堂、陈氏文则楼等甬上藏书楼的流散书籍,逾十二万卷。冯孟颛(1886—1962),名贞群,字孟颛,一字曼孺,号伏跗居士、成化子、妙有子,晚年自署孤独老人。原籍慈溪,随先祖迁居宁波市区水凫桥畔。17岁时,中光绪壬寅科,补宁波府学生员。1932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从事表彰先贤、保护文物等工作。先生自幼好学,矢志攻读,后继承其父“求恒斋”遗书2000册,乃“屏弃嗜欲,节衣缩食,搜访古籍”,粘心搜集明清以来宁波诸家私人世故书楼辗转流散之籍,“罗列室中,手披目览,脱误虫伤,即为修补”。在宁波沦陷期间,冯孟颛不受敌伪拉拢利用,甘愿困守地下室(天井挖有防空洞)与藏书共存亡,故名“伏跑室”。书楼坐西朝东,五间二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冯孟颛曾重修黄宗羲讲学处白云庄,参与编辑《四明丛书》,主持编纂《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冯孟颛所藏之书于1962年悉数捐赠给国家。

林氏旧居,位于永寿街街区,明清时期建筑,原为北宋名臣林保住宅旧址。林氏为甬上望族,也称“北郭林氏”,族内为官者甚多,如南宋户部侍郎林祖洽,明吏部侍郎林栋隆等,永寿街、孝闻街口原立有林家的“父子登科坊”。现存主要建筑为台门、正厅、东西厢房及余屋等。

(海曙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