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曙区月湖街道:历史沿革与发展

海曙区月湖街道:历史沿革与发展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湖街道位于海曙区中心,因辖区内有月湖而得名。月湖街道原属鄞县城厢的西南隅。1978年7月,复称为湖西街道办事处、县学街道办事处。1980年10月,重置海曙、镇明两个区人民政府,湖西街道办事处、县学街道办事处仍属镇明区。1984年撤销镇明区,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归属海曙区。1992年10月,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和仓桥街道的部分合并而名月湖街道办事处。

海曙区月湖街道:历史沿革与发展

月湖街道位于海曙区中心,因辖区内有月湖而得名。其东起解放南路,与江厦街道接壤,南临灵桥路三市口,西依长春路护城河与南门街道隔河相望,北靠中山西路与鼓楼街道隔路为邻,辖区面积2.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8万人,下辖迎凤、太阳、桂井、天一、平桥、县学、梅园7个社区。

月湖街道原属鄞县城厢的西南隅。新中国成立后,月湖隶属于镇明区。1956年2月,宁波市撤区,改设10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小街办),月湖东西两岸分湖西、县学两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9月,宁波市设海曙、镇明两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大街办),湖西、县学隶属镇明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海曙、镇明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海曙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湖西、县学分别称湖西分社、县学分社。1970年7月,湖西、县学两分社则改称为湖西革委会和县学革委会。1978年7月,复称为湖西街道办事处、县学街道办事处。1980年10月,重置海曙、镇明两个区人民政府,湖西街道办事处、县学街道办事处仍属镇明区。1984年撤销镇明区,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归属海曙区。1992年10月,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和仓桥街道的部分合并而名月湖街道办事处。

月湖,最早与周边的广德湖、东钱湖、雁湖一样,系海迹湖泊。月湖及周围区域的历史可追溯到夏,时属越国。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所灭,成了楚国的属地。秦时设鄞县,属会稽郡。据考古发掘证实,汉时该地已有居民居住。月湖作为水利设施而被人工加以开发治理始于唐贞观十年(636),时王君照浚湖。五代吴越王钱谬次子钱亿于乾祐二年(949)任明州郡守。其在十年任期内对月湖作了较大的疏浚,“洲岛为之四出”,月湖面貌基本形成。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明州太守钱公辅率众治湖,挖泥为堤,筑成偃月堤,并在堤上栽花植柳,于湖中建东西两桥,在两桥间筑“众乐亭”,可视为月湖景区开发之始。元祐八年(1093),刘淑主政明州,再次疏浚月湖,形成月岛、松岛、柳汀、雪汀、花屿、竹屿、烟屿、芳草洲、芙蓉洲、菊花洲,总称“月湖十景”,并逐渐在湖上建筑七桥三堤,沟通南北,联系十洲。随着经济的发展,明州城内的人口亦大大增加。当时,众多致仕官宦、文人墨客、名流宿儒、僧侣道士等均环湖而居。最为突出的是“南楼北史”占据月湖周边地域。西湖楼氏,宋时为明州四大士族之首。“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其讲学之所和太师、楚公楼异的锦照堂都在月湖中的松岛(今称竹洲),府第在月湖东南的竹屿。楼郁的五世孙官为参政知事的楼钥在故居昼锦坊建“攻媿斋”以读书养心。南宋宰相史浩致仕时,宋孝宗赐以月湖竹屿,并拨银万两为他建真隐馆(又称四明洞天)。史浩在月湖东岸的月岛建花果园庙,在月湖东北的菊花洲建府第及藏皇帝题字、诏书的宸奎阁。其三子史弥远任宰相时又在月湖西岸的芙蓉洲衮绣桥边建府第,在雪汀上建别墅。史浩的五子史弥坚在菊花洲宝奎庙右边建府第。史浩的长孙史守之在芳草洲建别墅碧沚,用于藏书。

月湖风光

宋元以来,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众多风流人物,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宋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知县。其不仅勤于政事,而且读书不辍,在湖西修“西亭”,为他读书之所,后人称为“王荆公读书台”。“西亭”遗址今无考,但留传“西亭”诗三首可查。由诗推断,“西亭”可能是在竹洲。王安石治鄞三年,深受百姓爱戴,于皇祐二年(1050)五月离任。后来,他任宰相时所施行的变法新政,有很多方面曾试行于鄞县,也可以说是在月湖边上的生活促成了他改革思想的雏形。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嫩堂,慈溪人。曾受学于楼郁。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为状元,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去官后退居月湖,建“嫩堂”安养,为月湖写了不少诗文篇章。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又因蔡京荐举知荆南,因开边有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致仕,翌年卒,年六十三。舒亶多才,美文辞,尤擅长小令,所作小令颇有思致。《宋史·艺文志》著录《舒亶文集》一百卷。以才学而言,舒亶自可卓然成一大家,可叹才德不侔,令人惋惜。

陈瓘(1057-∏22),字莹中,号了翁,南剑州沙县(今福建省沙县)人。中甲科。徽宗即位(1101),陈瓘被任命为右正言,迁右司员外郎,出知泰州。崇宁(1102-1106)中编管远州。陈瓘在得罪蔡京而罢官后,即返明州,寓居南湖寺院,生活极为清苦,几乎到了无衣无食的地步,但他安之若素,继续著《尊尧集》,后筑“尊尧书屋”于月湖,写了许多咏月湖的诗篇,为月湖留下了光彩一笔。卒年六十六,赐谥“忠肃”。

周锷(1057—1131),字廉彦,鄞县人,为范仲淹的外孙、陈瓘的妻兄。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初任桐城尉。历官濠州户曹,提点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坑冶铸钱公事,知南雄。因得罪蔡京而罢官返乡。在月湖筑“四休堂”,与陈瓘的“尊尧书屋”相邻。两人闲暇时便出游月湖,写了不少咏月湖的诗篇。

楼异(?一1123),字试可,楼郁之孙,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徽宗政和七年(1117)以馆阁学士知随州。楼异在赴随州前向徽宗面奏请在明州设置高丽司,依照神宗元丰旧制重开中朝贸易。徽宗同意在明州设高丽司,并命明州造海船备通商之用。这是楼异继曾巩之后为发展明州海运的一大贡献。同时,他还奏请徽宗将明州广德湖开垦为田,增收田赋以为国用,他的建议深得徽宗赞许,于是改任明州知州。楼异主政明州后就将广德湖改造成湖田七万二千余亩,征粮三万六千石。楼异加直龙图阁、秘阁修撰,又升至徽猷阁直学士。楼异在月湖松岛建“昼锦堂”和高丽使驿馆。

沈焕(1139—1191),字叔晦,世称定川先生,南宋哲学家,定海(今镇海)人,后徙居鄞县(今宁波)。幼承庭训,致力经史。他与舒璘、杨简、袁燮一道于世并称“甬上四先生”(淳熙四先生)。师陆九龄(陆九渊之兄),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官历上虞尉、扬州教授、太学录事、高邮军教授、浙东安抚司干办、婺源令、舒州通判等职。史浩敬其为人,将月湖竹洲“四明洞天”一部分让其办书院讲学。

杨简(1141-425),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宋明州慈溪(今属江北慈城)人,哲学家。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认为“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把宇宙的变化说成是心的变化,并宣扬“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的观点。官终宝谟阁直学士。晚年寓居月湖,史守之将碧沚让老师开馆讲学,后返慈湖终老,卒谥“文元”。(www.daowen.com)

袁燮(1144—1224),字和叔,鄞县人,南宋朝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一生以名节自励,学识渊博、人格高尚。乾道初年,与沈焕、杨简、舒璘同人太学,历仕司封郎官,迁国子监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权相史弥远争和议,被罢官回乡。后又同师陆象山,精研象山心学,为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学者称其为“絜斋先生”。袁燮曾与杨简、沈焕同时讲学于月湖,杨简主讲于碧沚书院,沈焕、沈炳兄弟主讲于竹洲书院,袁燮主讲于城南书院,四明学术兴盛一时内皆仰慕。

史守之(1166—1224),字子仁,宰相史浩之孙,史弥大之子,南宋时期诗人、学者、藏书家。年轻时,他跟随学者杨简、袁燮游学。史守之厌恶其叔权相史弥远的所作所为,史弥远也害怕这位侄子。朝廷屡次征召他出仕,史守之均辞不就,最后以朝奉大夫致仕。中年,他隐居家乡月湖,闭门藏书讲学。史守之亦为当时一大藏书家。宋宁宗曾特地御书“碧沚”二字赐给史守之,后来史守之的宅第和藏书楼就被称为“碧沚亭”。

吴潜(1196—1262),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宝祐四年(1256),为沿海制置使。后又任庆元(今宁波)知府。吴潜治郡三年,凡碶闸、堰埭、湾塘等有关水利设施都进行了加固重修,建“时亭”于月湖平桥右侧,平桥南立水则书东岸(现县学街)念书巷。九岁通《六经》,十八岁中进土,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因为南宋末年朝廷昏庙,奸臣当道,王应麟愤而辞官回乡,回到月湖东岸念书巷,闭门谢客,著书立说。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那部其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的《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明、清以来,月湖文化传承相继不断:范氏天一阁、徐氏烟屿楼、张氏方岳第、童氏白华堂,名人辈出,书香幽幽。全祖望曾写下优美篇章《湖语》,记载了月湖的千年文明,令人叹为观止。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土,累官兵部侍郎。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范钦同邑另有一位藏书家丰坊,范钦与之交往甚善,并常去丰坊的万卷楼借阅抄录。后万卷楼不幸遭受火灾,丰家无意续藏,劫余之书多归范钦。范钦藏书处原名东明草堂,随着藏书的增加,原来的书库已不堪容纳,范钦遂决定在月湖西岸其住宅的东面重建一书楼,即后来著名的天一阁。天一阁为一排六开间两层木结构房屋,坐北朝南,前后开窗,阁前有池塘,除了可以点缀风景外,亦是重要的防火措施之一。书楼建成时,范钦搜集碑刻,得一吴道士龙虎山石刻,中有“天一池”三字,遂以“天一阁”名其楼。

“平”字于石碑,视“平”字之淹没与否为启闭月湖水利闸门之准则。吴潜在任期间,使庆元地方财政大幅度增加,同时为贫苦百姓减轻了赋税。

天一阁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土,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诞生在月湖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鄞县人。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年45岁,遍读家中藏书,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1678),荐博学鸿词,不就。后以布衣参史局,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200余卷。性不乐荣利,见人惟以读书励名节相切磋。及卒,门人私谥“贞文先生”。著有《石园诗文集》20卷,及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宋季忠义录、南宋六陵遗事等。万氏府邸原在湖东广济桥西,后被清军占为提督署,遂迁管江岸白云庄,稍后再迁至月湖。“在今大尚书桥之北,即宋时杨侍郎宅。”(《四明谈助》卷十六)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出生于月湖西岸的桂井一带。雍正七年(1729)贡生,三年后中举。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全祖望著作共30多种,400多卷。主要著作除《鲒埼亭集内编》38卷、《鲒埼亭集外编》50卷外,尚有《续甬上耆旧诗》70卷、《经史问答》10卷、《句余土音》3卷、《读易别录》3卷、《鲒埼亭诗集》10卷、《宋元学案》IOO卷、《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等。

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同叔,号柳泉,鄞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两次会试不中,后以捐输饷争授内阁中书。平生酷爱读书,更喜藏书,家有藏书六万余卷,在月湖建“烟屿楼”,为其读书、著书、藏书之所。其“搜访乡先正诗文,上自汉唐,以迄于元,踵诸家耆旧之集而益所无备,凡数十册”。手编《四明丛集》凡134卷,40册。重新校勘《宋元四明六志》,并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同治七年(1868),受聘鄞县志局,主持修编《光绪鄞县志》。

(海曙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