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中讲述的故事地点与今天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乡的地理位置很吻合。一座山庄岭被黄河水截为两座山岭,这不就是“双叉岭”么!笔者能找到充分且必要的依据,镇压孙悟空五百年的“五行山”(五行山指巴掌,就是权势)就是民和三川的山庄岭。
在《西游记》第十三回中,唐僧从长安出发,“一二日马不停蹄,早至法门寺”。《西游记》作者是在写实。法门寺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境内。“师徒们行了数日,到了巩州城……两三日,又至河州卫。”“巩州”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是指陇西一带;“河州卫”是在甘肃临夏市。紧接着,作者“神魔”了一番,唐僧因起得早,跌入粪坑,此处的妖怪其实是茅厕粪便之类,直到天亮启明星(太白星)闪烁,唐僧这才走脱。来到一岭上,真个是: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
离开河州卫再往北,也就能听到“响潺潺涧下水”、看到“密丛丛乱石磊”了,因为按古代中原人进入西海郡的路线,此刻在诗中描述的景致应该是积石山和黄河。
“三藏舍身拼命,上了那峻岭之间。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正在危急中有条汉子到了跟前道:“我姓刘名伯钦,绰号镇山太保。”“刘伯钦”?巧合的事又来了!“刘”字中包含多重含义,首先“刘”是大汉皇姓;其次“刘”字谐音“留”,为刘伯钦“留宿”唐僧为其先祖念《度亡经》埋下了伏笔。在《西游记》中很少出现汉人的名字,是因为《西游记》故事取材于西域故事的缘故。“伯钦”二字的谐音在土族语言中就是猎人之意。用汉语和藏语综合分析,“伯”字也是“叔叔”“伯伯”之意,在关中地区俗语就是“大大”了;“钦”字谐音在藏语中就是“尊者”或是“长者”之意。无论用何种语言理解,“刘伯钦”与他的身份和职业是相对应的。他说:“我在这里住人,专倚打些狼虎为生,捉些蛇虫过活,故此众兽怕我走了。你既是唐朝来的,与我都是乡里。此间还是大唐的地界,我也是唐朝的百姓,我和你同食皇王的水土,诚然是一国之人。”
刘伯钦在猛虎口中救下唐僧。这位猎人很特别,现实中有几个“专倚打些狼虎为生,捉些蛇虫过活”的猎人?很明显《西游记》作者这里要介绍的“猎人”一定不会是凡人。“狮子”和“老虎”都是百兽之王,当它们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时,人们赋予了它们权势或权威的象征。西方人崇拜的是“狮子”;中国文化中同样为“虎”赋予了正反两方面的、代表着正义和邪恶的神秘力量。能够打虎、斗虎甚至能灭虎的人物往往也代表着人类群体中的英雄。这位“刘”姓猎人,他能伏虎,长蛇见了他也躲得不见踪影,后花园内养了很多“肥鹿”。将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我们也能迅速联想起一些典故:“斩蛇起义”“中原逐鹿”“楚汉相争”等。
一篇赋,道尽了楚汉相争、群雄割据、开天辟地的壮丽场景。
但见:
怒气纷纷,狂风滚滚。怒气纷纷,太保冲冠多膂力;狂风滚滚,斑彪逞势喷红尘。那一个张牙舞爪,这一个转步回身。三股叉擎天幌日,千花尾扰雾飞云。这一个当胸乱刺,那一个劈面来吞。闪过的再生人道,撞着的定见阎君。只听得那斑彪哮吼,太保声哏。斑彪哮吼,振裂山川惊鸟兽;太保声哏,喝开天府现星辰。那一个金睛怒出,这一个壮胆生嗔。可爱镇山刘太保,堪夸据地兽之君。人虎贪生争胜负,些儿有慢丧三魂。
刘伯钦:一只手执著叉,一只手拖着虎,在前引路。三藏牵着马,随后而行。迤逶行过山坡,忽见一座山庄。那门前真个是:
参天古树,漫路荒藤。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草门楼,篱笆院,堪描堪画;石板桥,白土壁,真乐真稀。秋容萧索,爽气孤高。道旁黄叶落,岭上白云飘。疏林内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
一首词道尽了双叉岭、两界山的秋意。这样的带有“白土壁”的山岭在青海境内比比皆是,但《西游记》作者暗示:“忽见一座山庄……”“山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可是,翻开地图看看:青海与甘肃的交界线与黄河的交叉点处赫然写着三个字“山庄岭”!这里的“白土壁”也与民和三川的“白土县”暗合了,《水经注》亦云:“河水又东迳临津城北、白土城南。”“白土县”辖今青海民和县南部地区。该岭正是围堵了黄河,被大禹“捣而通之”的遗址所在地。上游不远处就是官亭镇喇家遗址。
吃了斋饭,收了盘碗,渐渐天晚,伯钦引着三藏出中宅,到后边走走。穿过夹道,有一座草亭。推开门,入到里面,只见那四壁上挂几张强弓硬弩,插几壶箭;过梁上搭两块血腥的虎皮;墙根头插着许多枪刀叉棒;正中间设两张坐器。伯钦请三藏坐坐。三藏见这般凶险腌脏,不敢久坐,遂出了草亭。又往后再行,是一座大园子,却看不尽那丛丛菊蕊堆黄,树树枫杨挂赤。又见呼的一声,跑出十来只肥鹿,一大阵黄獐,见了人,呢呢痴痴,更不恐惧。(www.daowen.com)
以上文字中,《西游记》作者又设置了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草亭。
在民和三川峡口有一山名叫“山庄岭”。《西游记》中的角色唐僧道:“忽见一座山庄”!从山庄岭再往西走还有一个地方叫做“官亭”呢!如果《西游记》作者有意在暗示这些地方,能否对“官亭”也做个暗示呢?刘伯钦引唐僧往后去看他的“草亭”。通常,“亭”是用来纳凉小憩的,而刘伯钦的亭内却是大量的兵器、带着鲜血的两张虎皮……很明显该“亭”象征着官家的杀戮之气,像唐僧这样的佛家弟子当然不敢久坐。所以,刘伯钦的后院“草亭”就是在影射民和的“官亭”。
现实中,“官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地位,自汉武帝开拓西域以来,民和就是青海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政府经营西部青藏地带,必经民和境内两大唐蕃古道,一条是自东向西,从西安出发,由甘肃省永靖县的炳灵寺过黄河“天下第一桥”进入今青海民和县境内,沿南大山北麓西到西宁。另一条是从临夏大河家渡黄河到民和县三川官亭镇,经古鄯向东北出龙支谷(即今隆治沟)允吾(今下川口)从郑伯津渡河西去。自1099年西夏李乾顺毁断炳灵寺黄河桥(天下第一桥)后,大河家到官亭的“临津古渡”成为南道之要津。
第二,两块带血的虎皮。
唐僧在岭上明明看到两只老虎,而刘伯钦在唐僧面前只杀了一只,另一只仍在“逍遥”,唐僧又在草亭中看到两块带血的虎皮。如果猎人刘伯钦影射的是汉高祖刘邦,那么两张虎皮影射的必定是秦王和项羽了,逍遥在山林中的老虎及其他唐僧还未见到的老虎们肯定是指中原大地上其他的英雄们。
刘伯钦后院中聚养的十来只“肥鹿”,想必就是影射《史记·淮阴侯列传》[6]里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中的秦之“鹿”吧!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西游记》作者惯于用动植物说事,他也绝不会忘了这个著名的典故的。
次早,唐僧念经超度了刘伯钦亡父的灵魂。汉高祖时代中原无佛,刘氏先祖的灵魂得不到转世超度。
最后,唐僧要求刘伯钦送他一程,伯钦母妻急做了些粗面烧饼干粮,三藏欢喜收纳。太保“又唤两三个家僮,各带捕猎的器械,同上大路,看不尽那山中野景,岭上风光”。
的确,民和三川地区依山傍水,江南水乡的景色哪有高原古道“野景”的特质?这里的“水”,是养育中华千古文明的黄河源头之水!“岭上”风光曾引无数中原志士前来膜拜,《山海经》《水经注》等古代典籍中倾注了足量的浓墨。皇帝的彩陶、大禹的“定海深针”和凿山引流的遗址、镇压齐天大圣孙悟空五百年的“五行山”尽在这里……
您若不信?看那刘伯钦将唐僧送到这里,“立于路下道:‘长老,你自前进,我却告回。’三藏闻言,滚鞍下马道:‘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伯钦道:‘长老不知。此山唤做两界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蒙古)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你自去罢。’三藏心惊,轮开手,牵衣执袂,滴泪难分。正在那叮咛拜别之际,只听得山脚下如雷似叫喊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唬得个三藏痴呆,伯钦打挣。”叫喊者谁人?正是青海土族先民领袖吐谷浑的灵魂——孙悟空是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