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海尕面片:中原农耕与高原游牧的融合

青海尕面片:中原农耕与高原游牧的融合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作青海尕面片最重要的材料是面粉和蔬菜,食材的生产要仰仗农耕。就这样,在年复一年积攒了千年轮回的过程中,将中原农耕文明与高原游牧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同时在中西方丝绸贸易的通道中建立了西域商业文明。青海尕面片,正如她的创始者一样,最具包容性。

青海尕面片:中原农耕与高原游牧的融合

制作青海尕面片最重要的材料是面粉蔬菜,食材的生产要仰仗农耕。在青海地区谈农耕,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中原农耕文明,特别是青海河湟谷地这一片美丽却又披着神秘民族文化外衣的香格里拉圣地,她养活了青海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在地图上看似巴掌大的、河流按“树”状结构组成的大美土地,恰是中原农耕文明向西延伸的极限之地,也是高原游牧文化向东延伸的“休止符”;谷地中的湟水北岸又是羌文化与胡文化的分界线。“羌”是牧羊人的符号,“胡”则是对牧马人的称呼。只有这样特别的地段,这里的人群才有条件创造出像尕面片这样的美味小吃

正当意大利人在向全世界炫耀他们制作“空心面”的技艺,并试图要拿走“最早”发明“面条”记录的同时,青海民和县境内的喇家遗址被发掘,早在公元前400年前没顾上吃完的一碗“拉面”的出土,彻底打消了意大利人想要申报最早创造“面条”纪录的想法。

如果这碗里的不是“拉面”而是“面片”,那么笔者的这篇文章又不知道如何写起。青海人有最早发明“拉面”的历史记录,为什么还要创造“面片”这种厨艺呢?这还是要分析一下什么人才是“面片”制作的开山之祖,什么样的民族或是团体才具备制作尕面片的条件?下面用“排除法”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制作水煮类面食时,案板、擀面杖、锅碗瓢盆等都是必备的器具和器皿,在中原农耕区这些器件是不会短缺的,所以中原人制作水煮类面食时完全可以把面团擀制成任意形状,比如“长面”“旗花面”“寸寸丁”等。中原地区的麦面质量好,也可以撕拉成“裤带”状。没有任何理由用手一片又一片地把全家人的一顿水煮面做成青海尕面片的形制。制作青海面片费工、费时,要将醒好的面团棒先用手指捏薄,再撕拉成裤带状,再用手指揪成一片一片的、指甲盖大小的片状,顺手丢到滚烫的水锅里煮。注意!一片、一片地丢进水锅里,如果家有五六口人,做一顿水煮面食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所以,中原人不屑创造避简就繁的、像尕面片一样的水煮面食。河南的烩面、陕西的“裤带面”、岐山臊子面等大行其道,这才符合当地的物产及技术条件。自古有很多中原人生活在青海的河湟地区,尽管他们娴熟地掌握了青海尕面片的制作技艺,但他们不会是尕面片的原始创造者。凡农耕屯田者,都没有理由始创尕面片技艺。是青海牧区的群众始创的吗?我们也知道牧区群众世世代代以肉酪为粮,即使有青稞大麦,他们也会先炒熟再磨成粉,用酥油拌成“糌粑”。世代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只剩吐谷浑人了,他们会不会是青海尕面片厨艺的始创者?

要获得始创青海尕面片资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外来一族。第二,定居青海河湟地区。第三,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模式。(www.daowen.com)

该民族首先得掌握水煮面制作技艺,或是跟中原农耕者打过交道,品尝过水煮面食那诱人的美味,这是产生创造“面片”技艺最原始创意的动力所在。有了面粉就想跟中原人一样用水煮着吃。有了充足的面粉之后,不得具备面板、擀面杖等器具!只有缺面板、擀面杖的情形下,才会实施“揪面片”的手段。用“揪面片”手段烧制一顿水煮面,所用到的器具可以简陋到一口铜制的饭盆足矣。具体工艺和工序可以是:用铜盆从羊羔皮袋内取出适量的面粉,用清泉水和面,捏成棒状面团,用羊皮包好备用。用三块石头支起铜盆,捡来干燥的树枝,用火镰取火烧水,从山里揪些许野葱花、野蘑菇、地皮菜等放入锅内。若有牛羊肉,则用腰刀切成片一并煮沸。从羊皮中取出醒好的棒状面团、用手指捏成片状、一片一片揪下来顺势丢入铜盆内。面揪完了,一盆水煮面片汤也就做好了。“面片”要薄,且要小,这样有更好的口感,所以才有了尕面片之美称。也有称“指甲面片”者,皆因“揪”功之精湛而得名。青海不缺食盐,再佐以适量花椒、生姜粉提提味再好不过了。折两根树枝当筷子用,以锅带碗,一顿美味无比的野餐正式开始了。

是的,青海尕面片的起源就是从牧者的野餐开始的,游牧过程中无法将“面板”“擀面杖”等过多的器皿带在身边。在这里顺便再打消一桩读者的疑虑,他们为什么不做拉面而是面片呢?很简单,因为这里盛产青稞,用青稞面是做不了拉面的;仅有少量的麦面也因为是春小麦,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春小麦颗粒中蛋白质含量不足,也达不到制作“拉面”的条件。用青稞面做的面片当地人叫做“破布衫”,因成型不佳犹如“褴褛衣衫”而得名,“破布衫”是尕面片的前世鼻祖,如今也只在土族人家才能吃得到。

从公元4世纪初开始,吐谷浑人世代生活在河湟谷地,他们拥有的大片农田交由女性群体耕作,男人们赶着成群的马匹进驻青海草原腹地逐水草而牧,兼牧牛羊并骆驼等牲畜。每到收成季节,运来皮毛、肉食与妻儿团聚,临走也会带上农耕产品。就这样,在年复一年积攒了千年轮回的过程中,将中原农耕文明与高原游牧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同时在中西方丝绸贸易的通道中建立了西域商业文明。青海尕面片,这种青海人难以割舍的餐饮艺术本身,代表着青海男性群体在因离家远游而造就的窘境中、在野外自然环境中用智慧和勇气凝结成的餐饮技艺;如果要在男女群体中评定尕面片的始创者,那么毫无疑问,该技艺的首创荣誉属于男性群体。在今天的青海土乡,每逢农田除草季节,女性群体“冲锋陷阵”与庄稼地里的无数杂草“搏斗”,看护小孩、喂牲口、做饭的活儿会落在男性群体身上。男人们为了犒赏“战斗”归来的、心爱的女人,个个会一展手艺,一碗碗香气四溢的青海尕面片会呈现在女人的眼前。女人们则会半嗔半怒地抱怨男人在尕面片中放多了清油。女人们只在农闲时节制作尕面片。每当围坐在巷道角落里“谝闲传”的男人们听到自己女人的召唤声,顿觉该回家帮女人“揪”面片了……

青海尕面片,正如她的创始者一样,最具包容性。所有的蔬菜、所有的肉类、所有的面粉都可以用来烧制尕面片。如果你是一位先生,到了土族人家做客,唯独在你的尕面片碗底藏了一颗荷包蛋,那么恭喜你了,你将有一场刻骨铭心的艳遇;假如你是一位小姐,到了土族人家去做客,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给你做了一碗飘香的尕面片,那么你可以嫁给他了!不为别的,就为了一辈子能吃到青海尕面片,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