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土族婚礼场景及其在《西游记》中的考察

土族婚礼场景及其在《西游记》中的考察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土族村庄的婚礼有如下流程:①说亲;②定亲;③嫁;④娶。新娘要启程,送亲队伍早已组建好了,整装待发。土族婚礼上,送亲队伍由家族及村子中精挑细选的青壮年组成,数量几十人不等,除了伴娘,老少妇孺皆不参加。也就是说,汉族的新娘及送亲人员的路途交通完全由男方家负责,不是由娘家送去的。土族新娘是由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一路护送过去的。

土族婚礼场景及其在《西游记》中的考察

歌手谭晶演唱过一首歌《哭嫁阿姑》,歌中唱道:

从前祖辈的营帐里,曾留下佩金阿姑凄婉的歌,伴随鸳鸯成双的箱笼,马背上驮走了阿姑的思念。那是眷恋故乡的露珠,那是呼唤生命的咏叹。

如今土乡的闺房里,阿姑用天边的七彩装扮,发辫里镶满珍珠玛瑙,庄廓里映照着祝酒的笑脸。那是报春的吉祥鸟,那是幸福生活的咏叹。

这一哭就哭了一千六百多年,哭诉着祖辈们走过的坎坷路,哭诉着部族间战争的残酷,哭诉着生活的艰辛。阿姑的哭声婉转中带着凄惨。

如今,阿姑的哭声代表的是报春的吉祥鸟。土族人依旧在用哭声诉说着欢欣的劳动,诉说着和平曙光民族团结,诉说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骂、哭、歌、舞”构成了土族婚俗的基本元素[1],这只是表象。婚俗形成的原因、婚俗中所隐含的未解密码困扰了诸多中外学者很多年。

人说土族的文化是独特的,说土族民俗是社会科学院珍藏在橱柜里的化石。国内外学者、专家们都想揭开土族文化神秘的面纱。

我是土族人,让我来作向导,与你共同走进土族人的生活,找个待嫁、待娶的人家,甚至可以提前掀开哭嫁阿姑的盖头,去问她:为什么哭?哭什么?不要顾虑,因为阿姑的泪是喜悦的泪,阿姑的哭声是对美好生活祝福的歌唱。

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土族村庄的婚礼有如下流程:①说亲;②定亲;③嫁;④娶。其中程序①与②和其他民族无二,嫁与娶的过程十分独特。下面就婚俗中所包藏的化石级别的神秘婚礼场面逐一进行叙述,并罗列包含在其中的密码。

场景一:女方家等待娶亲人

女方家聚集了很多人,族中的几位长者陪同两位媒公大人端坐在大房土炕上,青年男子们忙忙碌碌穿梭于以伙房为中心的各客房之间,将各色美味恭敬地捧于各炕桌之上。太阳快要落山了,妇女们焦急地等待着娶亲人——纳什金[2]的出现。

场景二:娶亲人进门

两位纳什金如约来到了女方大门前,他俩知道妇女们会用凉水和擀面杖、用世间最恶毒的语言和各种惩罚手段来迎接他们。无奈,娶亲是大事,只能祈祷女方家能有几位善良的壮年人来解围。果然,躲藏在门后的女子将一舀子凉水劈头盖脸泼了过来,躲闪及时,还好没灌到脖子里。

(密码一:用泼凉水的方式迎接远方的娶亲人。青海地处高寒地带,多数婚礼在春节举行,模仿傣族以泼冰水的方式来迎客,仅仅是表示吉祥?太不厚道了吧?)

场景三:招待娶亲人

小伙子们接过纳什金用白马驮来的礼包及从男方家牵来的小母羊,将两位远方的娶亲人请到伙房用饭。

(密码二:这两位被称作纳什金的人好像不太受欢迎,用凉水泼过后请到伙房用饭,根本不符合土族热情好客的习惯。)

来到伙房的炕上,两位不敢坐,只能蹲在不起眼的墙角,所穿的服装与每个人的节日盛装格格不入。

[密码三:纳什金的一身打扮能追溯到远古时代,不过土法纺织的土布衣,不是棉花纺的,而是用羊毛纺的。头顶毡帽,腰间不系腰带,也就是表现出衣冠不整的样子。他俩十分清楚应该蹲在炕上的什么位置,该位置冰凉,一般不坐人(尽管是火炕,有些地方是冰凉的)。这两个人好像是女方家的罪人一般,坐在上炕的女主人好像对他俩不屑一顾。有人分析,他即将娶走这家的姑娘,姐妹们迁怒于他。这样说来,姑娘们更应该迁怒于媒公大人,是他促成了这门亲事,与两个受人指派的娶亲人有何干系?]

毕竟是好客的土族人,端来了油炸的“牛肋巴”和“蹒跚”[3],龙碗里盛的是调了大块酥油的奶茶,两位纳什金赶快用饭吧。他俩知道的,再好的食品、再香的酥油茶看都不能看一眼的。如果口渴喝一口,就会招来妇女们的讥讽:纳什金姑爷,你的使命是来吃饭的吗?女婿家是否遇到灾荒了?……骂到高潮仍不解恨时,拿起擀面杖打几下也是婚俗使然。今晚的后半夜要为新娘梳妆,这也是纳什金的职责,妇女们有的是时间来折腾。尽管会有几个壮年男子好言劝阻,在院子里围着香炉跳安招舞将是纳什金最好的解脱。

(密码四:凌辱娶亲人仅仅是逗乐吗?娶亲人卑贱的身份有何由来?)

场景四:娶亲人为新娘梳妆

到了后半夜,娶亲人该为新娘子梳妆了。新娘子的闺蜜们早已反锁房门,将纳什金撂在外面,任凭怎样哀求也是不会开门的。这又是姑娘们对纳什金的刁难,这里,姑娘们相对媳妇们文明多了,姑娘们只是要求与纳什金对歌。姑娘们唱道:“我家的门是什么门?我家的锁是什么锁?……如果你知道,赶快来回答。”纳什金唱道:“你家的门是红木门,你家的锁是金子锁……”唱词不多,只是问道闺房“门”的各个部件是用什么材质打造的。纳什金自然会讨好,回答凡是木制的部件一律是红木打造,凡是金属部件一律是黄金打造。唱毕,开门。姐妹们清点纳什金带来的各种服饰,自然少不了一番冷言讥讽,嫌所带的物品不符合新娘的意愿等。纳什金象征性地用偶齿木梳在新娘头上梳三下,即完成了当夜的使命。在当今的风俗中,纳什金会被安排到别人家得到盛情款待,之前的“屈辱”仅仅是风俗使然。逗乐,那才是目的。听老人们说,有些人家把纳什金关到马棚不是没有可能的。

[密码五:娶亲的纳什金是男性,让陌生的男人为新娘梳妆?土族生活中,就两口子之间,男人是不肯为自己的妻子梳妆的(男尊女卑)。当今的风俗只是象征性地梳一下,据说在早些时候,这位娶亲人会尽职尽责地把新娘子打扮好。新娘出嫁前的打扮应该是闺蜜们干的活,让陌生的男性为新娘梳妆,闺蜜们此时却旁观?这样的风俗哪里还有?]

场景五:出嫁

第二天早晨,吉时已到。新娘要启程,送亲队伍早已组建好了,整装待发。

话分两头,先表送亲队伍的组建过程。土族婚礼上,送亲队伍由家族及村子中精挑细选的青壮年组成,数量几十人不等,除了伴娘,老少妇孺皆不参加。

(密码六:传统意义上讲,送亲队伍实质上是去赴宴的。当地汉族会优先派老人儿童去赴宴,送亲队伍由男方家用车辆接去即可,新娘子会在凌晨提前被接走,送亲队伍也就失去了“送亲”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说,汉族的新娘及送亲人员的路途交通完全由男方家负责,不是由娘家送去的。土族新娘是由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一路护送过去的。组建身强力壮的青壮年作为送亲队伍,不像是去吃席,倒像是去打仗。是为了防止途中被强人打劫吧?)

队伍在旅途中一路沉默,并非如有些学者说的载歌载舞。沿途偶然会遇到一些村庄,总有几个人会给送亲队伍送饭,这些人必定是从本村嫁到该村的姑娘,送亲队伍见到这些阿姑也不会唱歌。来到男方家村寨附近,老远能看到男方家门口燃起的狼烟,这是纳什金提早赶去报信,燃羊粪放出烟雾,引导送亲队伍。此时送亲队伍才会象征性地唱起歌谣:“拉郎咯……拉郎咯……拉喏img……咯……拉郎咯……”,意为我们载歌载舞地来了。

我们再说另一头,新娘尽管梳洗完备、整装待发,但迟迟不肯从闺房出来。此时的纳什金就会用歌声劝嫁:“依姐,旭日从东边升起了,出嫁的吉时到了。啊依姐,旭日照到了您的闺房,天神指定的吉时到了……”随歌声,新娘在闺房中哭道:“天哪,为何如此狠心,将我与我的亲人分离……地啊,为何难容小女子一介草民?阿爸呀,人说你是人中的头人,马中的头马,今日为何如此糊涂将心爱的掌中明珠推向火坑?……阿妈呀,人说你有菩萨心肠,为何不加劝阻,女儿要与你天各一方……亲人们啊,是什么掳走了你们往日的勇气,还要将我送到豺狼的口中?我的闺房啊,我要与你分别,我的阿猫阿狗啊,我舍不得你们……”新娘哭着,无奈地走出了闺房,走出了家门,被兄弟们抬到马背上。此时的纳什金眼看新娘上了马,转身溜回男方家报信。此时新娘的父亲老泪纵横,手拿缠着羊毛的神箭,在姑娘的乘骑周围转三圈,每一圈都要声嘶力竭地在姑娘的耳边重复一句话:“依姐(代表姑娘的名字),给我回话(别忘了阿爸交代的话)!”送亲队伍出发了,姑娘哭嚎不已,七大妈、八大姨前来相劝,七大伯、八大叔前来道别。村子里的众乡亲目送送亲队伍远去……

(当今的习俗纳什金在劝嫁时不断左右摆动长衫衣襟,很多人不解其意。听了他的唱词后已经解密,意在清障,模仿扫地的动作。)

(密码七:哭嫁。姑娘初嫁,留恋家乡,留恋亲人,哭两声谁都能理解,但土族新娘的哭,要哭得昏天黑地,哭得死去活来。要引得全村人都哭,哭得好似生离死别,哭得好似末日临近。此情此景,绝不是喜庆,而是诀别。土族,要把常人理解的喜庆演义成生离死别,其中缘由谁能破解?)

(密码八:新娘父亲此时露面,手拿神箭,箭上缠有羊毛,围绕爱女乘骑转圈,在耳边千叮咛万嘱咐。箭是武器,父亲手拿利器,会对即将出嫁的姑娘嘱咐些什么呢?)

再看新娘的装束,新娘嘛,装束与常人不同。新娘的头发头一天晚上已经被纳什金梳妆过了,可是早晨发式完全变样,头发完全盘起,用两根簪子交叉固定。簪子,平常之物,用来固定头发的。错!当今土族也就在出嫁时用一次,之前、之后是不用的。土族的首饰中没有簪子,婚礼上所用的簪子,一个村只有一个足矣,借用一下即可。笔者每次参与婚礼都能见到,这样的簪子通常也无法戴在头上,因为该簪子是铜制的,十分粗糙,粗大、加长型。见到这样的簪子立即会想起宫廷戏中用这样的簪子行刺。新娘的衣服是纳什金送来的,并无特别,最奇怪的是,彩袖衣服不是穿在新娘身上,而是披在新娘身上的。新娘不是骑在马上,而是趴在马上的。马背上是有马鞍,鞍子上放了装麦草的大口袋,上面披一条羊毛白毡,新娘直接爬上去,脚蹬马镫,双肘压紧口袋倒也稳定。双手十指交叉锁定,掌心藏三颗大红枣,一路不可松手,不可说话。

(密码九:新娘不是骑在马上,是趴在马上的,草原上男女都是骑马的高手,如此趴在马上埋藏了什么密码?衣服不是穿在身上,而是披在身上,远处看去很像是将新娘绑在马背上似的。七彩衣服穿起来多美,披在身上,趴在马背上,莫非是在新娘的身上隐藏了什么东西?七彩衣服是否用来掩盖阳光照在金属器物上的反光?)

场景六:一箭之外迎客(www.daowen.com)

队伍来到村头,只见两个年轻男人(这两个人的称谓叫“思慕德斯火奇”,意思是一箭之外迎客的人)骑着马手拿酒壶在迎接,众人与他寒暄,喝着他的酒,戏剧性变化又来了:只见那两人只给长者敬酒,长者接过酒碗没来得及喝一口,那两人拨转马头夺路狂奔回村,送亲众人策马便追,直到抢到了敬酒人的帽子才肯罢休。接着,佯装什么事也没发生,依旧唱着“拉郞咯”来到了新郎门前。

(密码十:委派两人在村头敬酒迎接无可非议,那两个人为何来不及一一敬酒,来不及拿回酒碗便匆匆奔回?难道是发现了送亲队伍的什么秘密?送亲者策马追逐仅仅是为了抢他的帽子?其中包藏怎样的内涵呢?增加气氛还是土族先民想要对后世诉说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场景七:送亲队伍来到新郎家门

队伍到达,只见妇女们围着火堆在跳安招,新郎官很悠闲地站在门头之顶张望,十五六岁的小男孩们接过客人的马缰绳,将所有的马匹牵到了指定的地点。三名男方家的女子迎了上来,其中两名左右搀扶着刚下马的新娘,另一名手拿一条白毡,走在新娘前头,一边退行,一边又将白毡收起,直到大门口,此时的新娘子会昂着头进门。那名妇女在新娘面前拉白毡,意在地上铺上了白毡,不让新娘的鞋沾上地上的土,是对新娘的隆重接待。几位老人手拿酒具迎上前来,一一问候众送亲人,并一一敬酒。等新娘进门后,四五个壮汉手拿酒碗拦在门口,要敬拦门酒。送亲人只能依次饮酒进门,若不喝酒很难进入,轻度的身体冲突不可避免,送亲人想强行不喝酒进入,而敬酒人非要你喝了酒再进门。

(密码十一:让老人出面敬酒、妇女跳安招舞、十几岁儿童牵走马匹、新郎在门顶、四五个壮年拦着门,其余壮年人在哪里?男方家的主人在哪里?土族妇女为何要跳藏舞?)

场景八:新郎长辈迎亲

众送亲人全部进入家门后,只见火盆中燃起了大火,旁边放了一方桌,桌上放一炒面盒子,炒面上插了一支缠有羊毛的神箭,主客双方代表很激动地将一些硬币压在桌子的四角,并紧张地喊叫:“达日,达日!(意思是压压压,再压!)”然后,媒人出面,手拿盛有牛奶的碗并宣布:送亲队伍安全到达。此时,新娘代表娘家父老向婆家诸众神、乡亲长辈叩头行礼。说完媒人用柏树枝将碗中的牛奶向空中洒三次。然后媒人招呼众送亲人入席,土族的席就是在院子里打地铺,只在上席铺有白毡,其余都是将麦草铺上一绺,送亲人并排打坐,面前用长木板代替桌子。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几十个青壮年,动作很快,眨眼的工夫在木板上摆满了食品,能言善辩的壮年们也坐在了草席上,可以说正席开始了。

(密码十二:众送亲人进入后举行的仪式中,有三个元素:火盆中迅速燃起的大火、桌子上迅速压上硬币、媒人祝词完毕后用柏树枝向空中抛洒牛奶。大门口已经有火堆了,这个火堆是事先燃放的,原料是羊粪块。但院内的火盆内的燃料级别要高,因为是在火盆里燃放,燃料很讲究,要用原木材劈成筷子状,整齐地垒上去,浇上燃油,一见送亲人进入立即点燃。桌子上压硬币,主客双方将准备好的硬币迅速压在桌子的四角,并督促对方赶紧压。媒人祝词,新娘磕头完毕,媒人用柏树枝向空中抛洒牛奶三次。以上元素藏有怎样的秘密呢?)

场景九:众送亲人入席

众送亲人坐定,面前的木板上很快摆满了各色食品,给每个人也倒上酥油茶。主人长者会高声宣布:“众送亲人一路劳顿,在此略备寒食、小吃,就请慢用吧。”按常理,既然来了就该狼吞吧?奇怪的风俗又上演了,只听到双方能言善辩者高声逗乐,引起在场所有人都哄堂大笑。其内容自然是善意的讽刺挖苦,增添笑料。在这样的场合也真是有点没大没小,话说重了,尽管不悦,也不会表现出来,有本事的就会反唇相讥,引起更强烈的笑声,保住了颜面,增添了笑料。眼前的酥油茶都凉了,却无人问津,原来这第一道饭是用来看的,不是吃的,甚至看都不看。这样乐着,半小时左右,门外会进来一人,大喊:“众亲戚阿舅们,你们的小马驹逃脱跑远了!怎么办呢?”里面的人会附和道:“肯定是没拴牢靠,我们快去追吧!”说着,众送亲人一跃而起,夺路狂奔而出,来到门外,有人指引,要去吃旁席。这个旁席上才能吃饭,如有亲戚在该村,他们也会请众送亲人过去酒肉招待,这个席最实惠,可放心用餐。土族宴席的内容与其他民族的宴席存在着根本区别,其他民族的宴席会尽可能做到色香味俱全、山珍海味齐上。土族的婚礼宴席却要“寒酸”许多。在土族宴席上主要以喝酒、逗乐(土语叫侃架)为主。按现在的婚宴标准,土族婚宴几乎不是“婚宴”。土族婚宴上第一道菜是酥油茶就花卷;第二道菜是主菜:萝卜肉包和土豆泥包子(和豆沙包相似),有条件的还会有水煮大肉块;第三道菜是大锅旗花面或是臊子面条。其中荤素两样包子是土族婚宴的典型代表。无论办婚宴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悬殊,婚宴的标准一律如此。可以肯定,这等朴素的婚宴模式传承了千年以上。土族这个群体就是这样,一旦形成了某种风俗,他们就会延续下去。今天的土族婚宴已经加上了一桌像样的饭菜,但传承于古老婚宴习俗的元素一样都没有减少,一盘肉包子、一盘土豆泥素包子依旧扮演着土族婚宴的重要角色。

(密码十三:送亲队伍就是来吃席的,面对美味不为所动!用没大没小的语言、以对方的缺陷来开玩笑逗乐,仅仅是娱乐吗?“马驹逃跑了!”谁都知道这是谎言,本意是要吃旁席了,这句谎言存在了不知多少世纪,其中包含怎样的秘密呢?)

(密码十四:送亲队伍听到吃旁席的讯号后为何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夺路狂奔出门?受到什么威胁了吗?)

场景十:举行婚礼仪式

众送亲人吃完旁席返回到主人家,吃旁席的过程只是享受美味,没有特殊风俗情节。时间快到下午了,要举行各种仪式了。首先送亲队伍中的代表要向男方家父母、主要亲戚赠送礼物,当众“冠戴”新女婿;女婿露面,向送亲众人敬酒。此时新人要拜堂,内容与汉族不同,一拜天地、二拜诸神灵、三拜父老乡亲,男方父母不会露面,夫妻也不会对拜,媒人倒是要求给他来一拜,众人大笑,新人转身离去。男方代表要向众送亲人赠送礼物以示答谢,其中给女方大舅送答谢礼的仪式较为隆重,送礼代表要单膝跪地,用藏语表达谢意,并恳请大舅对招待不周的地方给予谅解。此时大舅会用藏语发表祈福感言,并索要回去的盘缠,男方家象征性地增加礼物的分量直到大舅满意为止。其余众亲也会得到相应的礼品。礼品的轻重针对不同的家庭略有不同,但有一样是必需的,那就是哈达。仪式举行完毕后可以敞开肚皮饮酒,不醉不罢休。不善饮酒者会唱起藏族歌谣,赞美男方家的贤达、富裕、功德。对方也会以歌对答,以增进感情交流。

(密码十五:土族的婚礼,大舅为什么用藏语祈福祷告?围观的土族人听不懂大舅在说什么,懂藏语的人能鉴定大舅有没有说错赞颂祝词,因为大舅也是土族人。在婚礼上大舅的赞颂祝词很长,祝词内容本身就是传承下来的,是特定的内容,不得擅自更改。还有,他们为什么改用藏语对歌?)

(密码十六:主人家要为每个送亲人敬献哈达,人们都知道哈达是藏族人最尊贵的礼品。土族人对哈达的理解与藏族人一样吗?对哈达渊源的理解与藏族有何不同?)

场景十一:主人送客

眼看红日偏西,婚礼进行到尾声了,双方交换礼物完毕,吉祥的祷告词说了一遍又一遍,男方家就会端来面食,一般是臊子面或是旗花面。和汉族一样,面是最后一道饭,有人叫它“启发面”或“逐客令”,不无道理。众送亲人会迅速解决,然后夺路狂奔而出,唯恐落后。这种描述并非笔者夸大其词,若有落后的人,主人家会拉住继续在草席会上与你喝酒,以示友好。送亲人出门时婆家女子躲在门后,手抓少量炒面撒向送亲人的后背。出门后,送亲人也会受到婆家男子的邀请,邀你去他家坐坐,交朋友或者叙旧,若去了,会受到女方众人的责罚,这是违纪。早晨那群孩子会将马匹牵来,送亲人驮上婆家赠予的礼品,骑马策奔而去,约奔出两百米之远,又纷纷拨转马头,口喊:“哒强——哒强——(藏语,意思是:现在要喝上马酒——现在要喝上马酒——)”重新来到男方家门口,门口自然有人手拿酒碗等待,喝了酒又狂奔而去,这样往返三次,这就是所谓的出门三杯酒,主人家将剩余的半瓶酒,揣到众送亲人的怀抱,送亲人们这才一路返回,并清点人数。谁家的婚礼上都不会落下一个青壮年男人,但都会落下一个女人,送亲队伍中唯一的女性——伴娘。

婚礼结束了吗?送亲队伍中少了一个人。送亲人狂奔而出,没顾上招呼新娘的闺蜜,也就是伴娘,将伴娘落在了新郎家里。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妹妹,受娘家人的委托,伴娘会一步不离地陪伴着新娘。有伴娘在,新郎官是进不了洞房的,这是土族婚礼中更为离奇的部分。所以,婚礼根本没有结束。

(密码十七:“众送亲人夺路狂奔而去”,此举有碍送亲人形象,留此风俗,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秘密呢?婆家女子用洁白的炒面在每个送亲人的后背留下了记号,这是表示吉祥吗?)

(密码十八:送亲人奔出了一箭之外,突然返回,口喊“哒强”,喝了酒奔出去,又返回,不停地喊叫要喝酒,他们的目的仅仅是要喝酒吗?喝酒不在主人家喝,骑在马上要酒喝,来回狂奔,这是古时的“酒驾”吗?这在今天是忌讳的,太不安全了!)

(密码十九:贪杯贪到忘了接走伴娘,有伴娘的存在,给男方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块热豆腐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冷却,新郎官,等得了吗?)

场景十二:送亲人复命

婚礼既然未完结,就得接着说。众人回到女方的家,女方家族中的长者备宴等待,一一敬酒,询问婚礼的细节,众人也掏出男方家赠送的肉方、美酒,一起用餐、饮酒,各自散去。

(密码二十:按常理,男方家婚礼结束后,席客酒足饭饱,各自散去。土族人的这顿饭是否多余?)

场景十三:三日后洞房

在第三天,女方父亲敬请族中长者,前往男方家。这道风俗叫“下面”,晚上,新娘要亲手打开男方家的面柜、钱柜做三道面,两家长辈聚在一起享用新人结婚后的第一顿饭,并给新娘赠予红包。伴娘会依偎在父亲身旁,新郎乘机拉住新娘回到洞房行“周公之礼”,一场婚礼圆满结束。

(密码二十一:三日后洞房,有何讲究吗?)

补充场景:女方妇女追亲

送亲队伍出发若干时辰后,新娘妈妈会组织一帮妇女,追到婆家去对歌。女方妇女到了婆家与婆家妇女一起跳安招舞并对歌,但并不进入婆家。婆家也会拿来食品招待,娘家妇女们只管跳舞唱歌不会喝一口茶、吃一口馍。婆家妇女中的长者会好言相劝,给每个娘家妇女发放四根牛肋巴(土族人特制的油条),娘家妇女这才离开婆家。

(补充密码:女方妇女不请自来,着实给婆家增添了不少麻烦,好在收下四根牛肋巴离去了。此俗更是离奇,其中包含怎样的来历呢?)

要补充此场景,是因为当今的婚俗中已经失传了,而新中国成立前在土族婚俗中还盛行。

以上诸场景是当今现存互助五十乡的婚礼过场,是形式的东西,在土乡是人人皆知的婚俗。但他们举行婚礼为什么要这样做?每个场景有怎样的来历,知者甚少。下面对土族古代的婚礼场景做一番模拟,解密土族婚俗中包含的种种密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