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昌种松:寺庙毁坏,文昌松消失?遂宁县志校注解读

文昌种松:寺庙毁坏,文昌松消失?遂宁县志校注解读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木落石出荒山台,上有佛寺孤崔巍[2]。文昌种松有断碑,石柱半裂荒莓苔。[1]某山废寺,即今成都龙泉洛带镇三峨山燃灯寺。清嘉庆年间,因其上殿有燃灯铁佛,改称“燃灯寺”至今,其山亦于是时改称“三峨山”。唐穆宗继位后,段文昌拜相,担任中书侍即、同平章事,后以使相出镇,担任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在灵池县尉任上,曾在甑子场三峨山圣母院手植松树4棵,刻石以记:“乾坤毁,则无以见寺,寺不可毁。”后世存有“种松石”。

文昌种松:寺庙毁坏,文昌松消失?遂宁县志校注解读

木落石出荒山台,上有佛寺孤崔巍[2]。断椽片瓦无四壁,古佛已倒何人摧。野蜂占窠挟肩背,山鼠出穴衔髯腮(原本作“”,据康本改)[3]。老僧见我欲愁哭,野葛蔽路官能来。文昌种松有断碑,石柱半裂荒莓苔。老翁鼻祖无一在[4],独树晚出非耆鲐[5]。乾坤未变已先灭,几见贼火翻狂雷。至今野叟凿山破,石窟尚有龙筋骸。当时手种意已远,欲与草木为渠魁[6]

[1]某山废寺,即今成都龙泉洛带镇三峨山燃灯寺。建于隋开皇中,初名“信相寺”,唐初俗称“米母院”,唐会昌元年(841)武宗皇帝废天下寺庙时毁。大中九年(855)重建,咸通中,改称“圣母院”,其山亦随之改称“圣母山”,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皇帝赐名“瑞应祥院”。元末毁于兵燹,明正统元年(1436)恢复。清嘉庆年间,因其上殿有燃灯铁佛,改称“燃灯寺”至今,其山亦于是时改称“三峨山”。段文昌(773—835),字墨卿,一字景初,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唐朝宰相,褒国公段志玄玄孙。段文昌早年曾入韦皋幕府,后历任灵池县尉、登封县尉、集贤校理、监察御史、补蕨、祠部员外即、翰林学士、祠部即中。唐穆宗继位后,段文昌拜相,担任中书侍即、同平章事,后以使相出镇,担任西川节度使。此后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淮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封邹平郡公。段文昌在灵池(今龙泉驿)县尉任上,曾在甑子场三峨山圣母院手植松树4棵,刻石以记:“乾坤毁,则无以见寺,寺不可毁。”后世存有“种松石”。

[2]崔巍,高峻貌。

[3]髯(rán)腮,多须貌。此句言山鼠出洞衔走了神像的长须。(www.daowen.com)

[4]鼻祖,始祖。

[5]独树晚出,晚生的独子。非耆鲐,并不是喜吃鲐(青花鱼)。耆,通“嗜”。

[6]渠魁,首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