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祀典:遂宁县志康熙乾隆光绪民国校注,彰显古代祭祀礼制

祀典:遂宁县志康熙乾隆光绪民国校注,彰显古代祭祀礼制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祝文[10]:惟神奠安九土,粒食万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农而播嫁穑,恭承守土,肃展明禋,时属仲春秋[11],敬修祀典。清代祝版因祭祀对象的不同而规制也有所不同,由工部制造。神祇坛即旧时敬祀神的场所。上书受祭者的名讳,以供祭祀。岁有常典,茀禄绵延。典礼由古,予行至今。谨奉彝章,聿修祀事。至此祭祀先农正式成为古代社会的一种礼制。礼部掌祭礼、典礼及科举、学校等事。令甲爰颁,肃举祈年之典;惟寅将事,用伸守土之忱。

祀典:遂宁县志康熙乾隆光绪民国校注,彰显古代祭祀礼制

社稷坛[1] 在东门外。岁春秋仲月致祭。前期三日斋戒[2],次日签祝版[3],又次日补服[4]、上香、监宰牲、燎毛血[5]、设幕至次日黎明,各朝服行礼,前后各三跪九叮,中间三献[6],与文庙前后殿同。惟无乐舞及受福胙、谢福胙二节[7],赞唱改“望燎”为“望瘗”[8],执事者以祝焚坎中,以土实坎[9]

祝文[10]:惟神奠安九土,粒食万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农而播嫁穑,恭承守土,肃展明禋,时属(光本作“屈”)仲春秋[11],敬修祀典。庶丸丸松柏,巩盘石于无疆;芃芃黍苗,佑神仓于不匮。尚飨[12]

[1]社稷坛,旧时祭土神、谷神之所。

[2]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

[3]祝版,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清代祝版因祭祀对象的不同而规制也有所不同,由工部制造。其制为:圜丘、祈谷、常雩皆用纯青纸,方泽用黄纸黄缘,太庙、社稷坛用白纸黄缘,日坛用纯红纸,月坛、先农坛、三坛、历代帝王庙、先师庙、关帝庙、文昌庙、先医庙、火神庙、显佑宫、东岳庙、都城隍庙用白纸黄缘,四龙神祠、惠济祠、河神庙、炮神庙、贤良祠、昭忠祠、奖忠祠、旌勇祠、双忠祠、褒忠祠用白纸。各粘贴于方版之上,惟专祠只用白纸而不加版。

[4]补服,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中穿的有特别规定的衣服。

[5]燎毛血,亦称“瘗毛血”。古时祭宗庙和孔庙的一种仪式。在正祭前一天杀牲口,用部分毛血贮放于净器中,当正祭时,赞礼官唱“瘗毛血”,由执事者捧毛血瘗于坎中。《通典·礼三》:“是以《三礼义宗》等并云:……祭地以瘗血为先,然后行正祭。”《宋史·礼志一》:“又请南北郊先行升烟瘗血之礼,至荐奠毕,即如旧仪,于坛坎燔瘗牲币。”

[6]三献,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

[7]福胙,祭祀所用的肉类。

[8]赞唱改“望燎”为“望瘗(yì)”,主持人唱“望燎改为望瘗”。赞,主持礼仪的人。按大祭礼制规定,每次大祭要焚烧纸一万张、金银箔一万锭。烧祭时人们要站在月台西南焦的“望燎位”上观看。这种仪式叫“望燎”。望瘗,祭礼仪节之一。在明代祭宗庙及孔庙的礼仪中,当唱“望瘗”时,捧祝官与进帛官捧祝、帛至瘗毛血的地方焚化。

[9]“执事”句,司仪的人把祝版烧在坑穴,坑里面用泥土填实。坎,坑穴。

[10]祝文,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辞。内容均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与祝福。

[11]仲春秋,由于致祭为每年春季和秋季第二月举行,首次称为“仲春”,再次则为“仲秋”。

[12]尚飨,祭祀时用的话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

神祗坛[1] 在北门外。制木主三[2]。中曰风云雷雨之神,左曰本境山川之神,右曰本境城隍之神。与社稷坛同日致祭,祭品仪注与社稷同。帛用白色,共设三案,献礼分中、左、右三位,“望瘗”改为“望燎”,执事者不以土实坎。

祝文:惟神赞襄天泽[3],福佑苍黎,佐灵化以流行,生成永赖;乘气机而鼓荡,温肃攸宜。磅礴高深,长保安贞之吉;凭依巩固,实资捍御之功。幸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护,躬修岁祀,正值良辰,敬洁品边,祗陈牲帛。尚飨。

[1]神祇坛,“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神祇坛即旧时敬祀神的场所。

[2]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受祭者的名讳,以供祭祀。又称神,俗称牌位。神祇坛三块牌位分别写:风云雷雨之神、本境山川之神、本境城隍之神。

[3]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祝文”多以它开头。

先农坛[1] 在东门外。神牌高二尺四寸,宽六寸,座高五寸,宽九寸五分,红牌金字填写,每年遵部颁日期致祭[2]。仪注祭品如前,惟帛用青色[3]。祭毕,依部行时辰,更换蟒袍补服。行耕籍礼,各官率农夫望阙[4],行三跪九叮礼。

迎神乐,奏“永丰”之章[5]

句芒秉令,土牛是驱,天下一人,苍龙驾车。念彼田畴,民命所需。生民有德,尚式临诸。

奠帛初献乐,奏“时丰”之章。

先农神哉,耒耜教民。田祖灵哉,稼穑是亲。功德深厚,天地同仁。肃将币帛,肇举明禋。厥初生民,万汇莫辨。神锡之庥,嘉种乃诞。执兹醴齐,农功益见。玉瓒椒醑,肃雍举奠。

亚献乐,奏“咸丰”之章。

上原下隰,百谷盈止。粒我生民,秀良兴起。乐舞具备,吹豳称兕。再跻以献,肴馨酒旨。

终献乐,奏“大丰”之章。

糜芑秬秠,维神所贻。以神飨神,曰予将之。秉耒三推,东作允宜。五风十雨,率土何私。

彻馔乐[6],奏“屡丰”之章。

于皇农事,自古为烈。莫敢不承,今兹忻悦。笾豆既丰,簠簋云洁。神视井疆,执事告彻。

送神乐,奏“报丰”之章。

麻麦芃芃,秔稻连阡。纵横万里,皆神所瞻。人歌鼓腹,史载有年。岁有常典,茀禄绵延。

望瘗乐,奏“庆丰”(光本作“康丰”)之章。

玉版苍币,来监来歆。敬之重之,藏于厚深。典礼由古,予行至今。乐之利之,国以永宁。

祝文:惟神肇兴稼穑,抚我蒸民。颂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常陈时夏。兹当东作,咸服先畴。洪惟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劳民。谨奉彝章,聿修祀事。惟愿五风十雨,嘉祥永沭于神庥;庶几九穗双歧,上瑞频书于大有。尚飨。(www.daowen.com)

[1]先农坛,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魏时,先农为国六神(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之一。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唐垂拱年(685—688)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成为古代社会的一种礼制。

[2]部,此指礼部。礼部掌祭礼、典礼及科举、学校等事。

[3]惟,副词,只是。

[4]望蕨,仰望宫蕨,喻怀念天子。唐白居易《与崇文诏》:“虽殿邦之寄重,诚欲藉才;而望蕨之恋深,固难夺志。”

[5]“迎神”句开始,介绍祭奠仪式过程,包括:迎神、三献、彻馔、送神、望瘗。各个环节奏不同的乐章,祈“丰”贯穿始终。

[6]彻馔(zhuàn),撤去食物。

雩坛[1] 祈雨。

祝文:恭膺诏命,抚育群黎。仰体彤廷,保赤之诚,劝农勤稼,俯维蔀屋。资生之本,力穑服田。令甲爰颁,肃举祈年之典;惟寅将事,用伸守土之忱。黍稷惟馨,尚冀昭明之受赐;来牟率育,庶伸丰裕于盖藏。尚飨。

禜坛[2] 祈晴 在城门。

祝文:具官恭承诏命临民,职司守土,惟兆民之攸赖;并藉神功,冀四序之调和。群蒙福荫,必使雨旸应候,爰占物阜而民安;庶几寒燠攸宜,共庆时和而岁稔。仰灵枢之默运,聿集嘉祥;勷元化以流行,俾无灾害。尚飨。

八蜡坛[3] 附祭于先农坛。

句芒之祀(原本作“事”,据光本改)[4]立春之一日,长官朝服,率僚属于东郊祀句芒之神,礼毕,迎春归,驻署仪门外前[5],各官朝服祭句芒,用牲果酒醴四拜,礼毕,长官击鼓三声,执彩鞭,率各官环击土牛者三,乡人各取其土以为宜年。

迎春祝文:惟神司命元春,参赞化育,祛除寒威,渐回温燠,雨顺风调,禾登麦熟,百谷顺成,群黎蒙福。今于某日,恭诣东郊,先期迎神敢告。

鞭春祝文[6]化工造物,勿私勿愆。雷动风散,雨润日暄。以时宜气,岁则有年。民维邦本,食乃民天。四时之序,春令为先。敢告尊神,发动春鞭。

[1]雩(yú)坛,古时祈雨所设的高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

[2]禜(yíng)坛,祭水旱之神的坛。

[3]八蜡坛,八蜡,为周代有关农事的祭名。后民间附会为驱除生害、捍灾御患之神。其神为谁说法不一。清袁枚《新齐谐·鬼多变苍蝇》:“生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须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四:“八蜡庙,即将军祠,由来久矣。直省郡邑皆有刘猛将军祠,畿辅、齐鲁之间,祀之尤谨,究不知为何神。据《畿辅通志》引《灵异录》云,将军姓刘,名承忠,元末指挥,驱蝗保稼,列郡祀之。”

[4]句(gōu)芒,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

[5]迎春,立春日迎春,是先民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唐、宋时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称贺。到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时期,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拜春”,其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行春”。

[6]鞭春,迎春礼仪的一个环节。仪式上,司仪读完鞭春祝文后,长官击鼓三声,执彩鞭率各官绕土牛三匝,环击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鞭打,谓之鞭春。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乡人各取其土置田中或牲圈,祈求农事顺利,槽头兴旺。

厉坛[1] 在北门外。

岁以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凡三祭。祭时迎城隍神像于坛上,以主其祭,另用纸多书无祀鬼神等众牌位,立于坛下,左右陈设,坛上城隍位及左右位,各羊一、豕一,其左右位并设饭、羹、香、烛、纸,随用仪注,先一日祭官备香烛诣城隍祠焚告牒,行一跪三叮。至期各官齐集补服,于坛上城隍神位前行礼,前后行一跪三叮礼,中间三献爵[2],读告文[3],礼毕,执事以告文同纸焚之。

告文:遵依礼部劄(原本作“札”,据光本改)[4],为祭祀本境无祀鬼神事。钦奉皇帝圣旨,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故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必立君以主之。君总其大,又设官分职为府、州、县,以各长之。又于每百户,设一里长,以统领之。上下之职,纲纪不紊,此治人之法如此。天子祭天地神祗及天下山川王国。各府、州、县,祭境内山川及祀典神祗。庶民祭其祖先及里社土谷之神。上下之礼有等第,此治神之道如此,尚念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没其间。有遭刀兵而损伤者;有死于水火、盗贼者;有被人追取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夺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属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疫死者;有为猛兽毒虫所害死者;有为冻饥而死者;有为战斗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颓而压死者;有远行征旅未归籍者;有死后无子孙者。此等鬼魂,或终于前代;或没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移他乡;或人烟断绝人缺其祭。姓氏泯没于一时,祀典不闻而不载。此孤魂死无所依,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依草附木,作为妖怪,悲号于月星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凡遇人间令节,心思阳世,魂杳杳以无归;身堕沉沦,意悬悬而望祭。兴言及此,怜其惨凄,故敕天下有司,依时享祭。在京都有泰厉之祭;在天下有国厉之祭;在府州有郡厉之祭;在各县有邑厉之祭;在一里又各有乡厉之祭。期于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礼,仍命本处城隍,以主此祭。钦奉如此。今某等不敢有违,设坛于城北,以某月某日,设备牲醴羹饭,专祭合境内无祀鬼神等,众灵其不昧,来享此祭。尚飨。

[1]厉坛,祭无祀鬼神之坛。《明史·礼志四》:“厉坛: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2]献爵,犹献酒,敬酒。爵,古饮酒器。

[3]告文,祭文。通常用于丧事葬礼之上,对已故之人进行追悼、怀念、歌功颂德等。

[4]劄(zhá),旧时的一种公文

万寿亭 在文昌庙之左。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田秀栗重修[1]。清时,凡遇国家庆典,合邑文武官绅均在此朝贺。

[1]田秀栗,字子实,陕西人。初捐从九,官于蜀,继捐升知县。

城隍庙[1] 在县北街,明知州钱恕建于城东南隅[2]。景泰四年(1453),知县周秀改建于此。

[1]城隍庙,古人认为,每一座城池上天都会派一个神仙来暗中管理,这个神仙就是城隍。城隍庙就是供奉他的。

[2]钱恕,松江儒士,明洪武时知遂宁州,创建坛庙,有修学碑。清康熙本《遂宁县志》有载。

忠义祠 三间,在学官前。

关岳庙 在治东。雍正五年(1727),奉文以太牢春秋致祭。乾隆十二年(1747),贡生张懋宗偕士民重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