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积堰,旧名广济堰,又名广利堰。前县夏公易今名,其始事者,施公也[1]。彭粹中先生之记详之矣[2]。中亘令夏公为详请改建石堤[3],宽五尺,长七丈二尺,高七尺,具有条规[4],而无碑记,事在乾隆五年(1742)。
[1]夏公,即知县夏绍新,乾隆二年(1737)夏绍新详请将广济堰改建石堤。施公,即知县施士岳。康熙五十八年(1719),施士岳在原官堰上流的广德寺前筑土堰,名广济堰。
[2]彭粹中,即彭镕,见前篇注。
[3]中亘,亘,延续不断。中亘,中间,其中。
[4]条规,条例规则。此指明确的方案或施工细则。
历嘉庆、道光之时,堰渐圮[1]。维时南坝万余顷之田悉化为石[2],每岁以土补苴[3],亦贮水少而灌田不加多。以视前记之田[4],收十倍者,殆减去十之九焉[5]。夫与其每岁修而灌田寡也,不若一劳永逸而灌田多也。吾民亦思复夏公之制久矣,而苦于莫为之倡耳[6]。
[1]嘉庆时,1796—1820年。道光时,1821—1850年。圯,塌坏,倒塌;破裂,分裂。
[2]维时,斯时,当时。
[3]补苴,补缀,缝补。引申为修补;弥补缺陷。
[4]视,比照。
[5]殆,大概,几乎。
[6]莫,没有谁。
同治八年(1869),里人刘君则诚[1],偕同刘君文等,合堰众而规复之[2]。财不外募,工不别科[3],唯于后之享其利者[4],今先任其劳[5]。而昔之收十倍者,今不过破费其二而已。是以不劝而勤,不督而奋[6],逾年堰成。吴邑侯亲为阅而案定之,宽如旧[7],而长逾五丈有奇,高如旧,而加深盈丈焉[8]。总费钱四干缗[9],皆堰众力也。其输多寡,以距堰之远近为次[10],何其虑之均也。夫施公不过以前此官堰之废,未得地势,其功败为可惜,当收其遗利耳。初不意夏公与刘君能继其美若是也。抑世之美利多矣,使皆能如夏公及刘君等因利而利[11],不即民康物阜哉[12]!
[1]里人,同里的人,同乡。
[2]规复,规划恢复。
[3]科,科派,摊派;分派,派遣。
[4]唯,只,只是。
[5]任,负担,承担,担当。
[6]劝,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勉励。奋,振作,鼓劲。
[7]如旧,像原来一样。
[8]盈,充满,多余。(www.daowen.com)
[9]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俗称“钱串”。也作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缗钱即古代通常说的一贯钱或一吊钱。
[10]输,送给,捐献。次,等次,等级。
[11]使,假使,假如。因利而利,凭借(前人的)遗利来创造更大的利益。
[12]康,安宁。阜,丰富,富有。
刘君既于堰工之成,请于县廷,为详宪立案[1],而又汇其源流,规约共为一书[2],俾堰众共藏而遵行之勿废矣[3]。第以施公食于兹堰[4],其庙虽经兵燹而修复之[5],尚有记。至夏公之赞成厥绩[6],与堰之再修复,尚未寿诸石也[7],因请余记之。堰有三源:一出龙潭沟,一出石碇山,一出鸡头寺,流至双河口而合。以今度之[8],其合流处,盖在城西之三十里而近云。
[1]既,已经。详宪,以公文向上司申报。立案,建立专门案卷。
[2]源流,本指水的本源和支流,借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规约,指条约和章程,此还包括工程的规制、方案等。
[3]俾,使,让。遵行,遵照执行。
[4]第,但。以,因为。
[5]兵燹,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6]赞成,帮助促成。
[7]寿诸石,寿之于石。寿,长久,寿诸石,即把它刻在石上长久地保存下去。
[8]度,计算,推测。
徐家堰 在乐善桥。
舒家堰 在伏波庙。
插板堰 在河沙乡。左发源于赤岩沟,中发源谷村沟,右发源于河沙沟,汇合成堰。灌田四百余亩。
和尚堰 在玉屏寺山麓。举人唐云松修,上有字库为之镇。
大堰 在高升乡上段二里许。乾隆间建。光绪初年,水暴涨,倾圮已尽,每年用土挑筑,辛苦良多。至民国元年(1912),士民重修,半载告成,约灌田谷数百挑。
王爷庙堰 在大堰上流。与大堰原同一溪,相距五里许。创自乾隆初年,并修王爷庙于堤岸,故堰因命名。嗣因庙毁,复修白字库于堤岸头,高数十丈,大数围,以镇水口。今被奸民折毁,遗基犹存。堰水灌溉沿岸田谷数百挑。
永济堰 在永兴乡。乾隆间,知县田朝鼎倡修,可灌田万余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