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园林艺术:欧洲受到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欧洲受到的影响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缘于此,法国园林成为欧洲园林艺术的代表。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带回关于中国社会的各方面成就,同时带回对于欧洲人所陌生的高文化水准的、如画般的中国园林。自然风致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影响。以后,中国造园艺术逐渐传播到德国、荷兰、俄国,直至欧洲各地。王致诚所介绍的中国园林资料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欧洲。

中国园林艺术:欧洲受到的影响

从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各国都有过“中国园林热”。十八世纪是中国园林艺术影响欧洲最兴盛的阶段,那时大量的中国式花园就是改造了原有的古典主义花园而形成的。欧洲的造园艺术,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兴起,随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的文化艺术传播到法国、英国等国家。

最早在十六世纪,法国人已在法国园林中模仿中国园林的假山。十七世纪末,法国君主集权的发展,排斥了从意大利传进的造园艺术,形成了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由于当时法国文化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传播并影响了整个欧洲,英国、德国、俄国等都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以谁会讲法语,谁了解法国文化为高尚,形成了上流社会崇拜法国的社会模式。缘于此,法国园林成为欧洲园林艺术的代表。

十八世纪初,法国的君主制已逐渐衰落。同时,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欧洲人不断涌到中国。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带回关于中国社会的各方面成就,同时带回对于欧洲人所陌生的高文化水准的、如画般的中国园林。中国园林艺术首先在英国产生影响,十七世纪末,英国的皇室贵族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逐渐感到单调乏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山林中的怪石岩洞、溪涧等自然景观,通过一些文人的歌颂和赞美,逐渐地被命名为一种新的花园,叫作自然风致园。在造园家布朗的作品中,不再使用轴线对称的几何构图,已出现自然形式的湖泊、山林、河谷,创造了一幅幅自然界的画面。所谓自然风致园,最纯净的形态就是把花园布置得像田野牧场一样,就像自然界中取来的一部分,即田园牧场,情趣更加优雅、宁静、清爽。到十八世纪中叶,自然风致园取代了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自然风致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影响。

苏格兰人钱伯斯,青年时从事商业,航海到过世界各地,后来成为建筑师,两次到过中国,对中国园林有浓厚兴趣。钱伯斯从一位中国画家那里学到一些中国造园的艺术手法。他曾到巴黎学过建筑,回到英国后,为英国王太后主持丘园的花园和建筑设计,后来成为宫廷总建筑师。

钱伯斯曾多次写书介绍中国园林艺术成就,如《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1761年,钱伯斯为肯特公爵建成丘园。这是一座中国式的园林。园内有湖,湖中有亭,湖旁耸立了一座砖砌、八角、十层、四十八点八米高的塔。塔旁还有一座阁,在这之前,丘园已经有一座中国式的小孔庙,庙里展示关于孔子事迹的文学和图片等。

十八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风涌浪起,思想家一方面从中国借用伦理思想,掀起了“中国热”的新高潮,另一方面对英国产业革命十分倾倒。因此,中国造园艺术,通过英国的自然风致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法国人把它叫作“中国式花园”或“英中式庭园”。以后,中国造园艺术逐渐传播到德国、荷兰、俄国,直至欧洲各地。

伦敦丘园中国塔(www.daowen.com)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他到北京成为清朝政府的画师,曾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的图。关于圆明园,他曾函告法国朋友说:“圆明园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比这些山野之中,巉岩之上,只有曲折蜿蜒的山道可通的亭阁,更像神仙宫阙的了”。王致诚认为中国园林艺术“表现天然朴野的村落”,丘壑、曲径、假山、石道、山石驳岸等都由自然天成,而圆明园一切都由人工建造。王致诚所介绍的中国园林资料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欧洲。

欧洲人知道中国园林应从马可波罗算起,他曾在元代见过杭州的园林。他在游记中写道:“这里有世界最美而最堪游览的园林。”十六世纪末利马窦到中国后,参观了当时南京的显贵的园林,他曾写道:“在花园里,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儿有一座人工的假山,山内有小洞,洞里有厅堂、房屋、池塘、花木等。”“山洞像迷宫一样。”

1774年,凡尔赛宫中的小特里阿农花园建成,就受到“英中庭园”的影响。设计者借鉴英国风致园及中国园林的设计手法,曲蹊小径曲折多变,园内有假山、岩洞、拱桥跨溪,自然式湖面风梳垂柳树木自然错落,当时被认为是“最中国式”的园林一角。

十八世纪上半叶,德国的王公显贵开始喜欢中国的一些宫殿。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文学界的歌德席勒在德国主张“返归自然”。歌德在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里,把维特的悲欢和自然景色交织在一起,达到“景情交融”。歌德美妙地描绘了绿蒂生活环境里的大自然风光,小说受到一代青年男女及社会普通人的喜爱。随着思想文化的变化,自然式的中国园林也流行起来。在1773年,有一位叫温泽的写了一本《中国造园艺术》,把中国花园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楷模。

德国在卡塞尔附近的威廉索痕建了一所木兰村,村名可能得自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木兰围场”。里面有中国式的农舍,中央是一座圆形的小庙以及龙宫、宝塔、水阁等点缀园景。林旁一小溪名叫吴江,溪水湍急,溪上横跨一木桥。木兰村是当时在德国最大的中国式花园之一,这种“英中庭园”又通过德国传到匈牙利、瑞典与俄国。在瑞典,造园家曾为国王设计了两所中国式花园,都在斯德哥尔摩附近。在意大利和俄国,十八世纪下半叶也有中国式花园。俄罗斯沙皇叶凯萨琳二世在圣彼得堡郊外的沙皇村花园,曾建造了一些中国式的建筑物。

斯德哥尔摩中国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