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爱好欣赏山水风景的悠久传统,所以,用音乐的形式来描绘风景名胜,也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音乐家伯牙就已经可以自如地用琴弹奏出一曲《高山流水》。他与钟子期在自然美景之中以琴交友,互为知音,建立生死相交的友谊,成为一段人们千古传颂的佳话。在西方,曾经有位音乐理论家说过,大自然在人类的机能组织和外界的声音现象中设置了一些基本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就是音乐作品完美合理的基础。换句话说,大自然的声音现象与人们的听觉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因此,当人们置身优美的山水风景之中时,当在大自然的天籁之声的包围之下时,便会感到无比地畅快和舒适。
杭州南高峰下烟霞岭的水乐洞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在古代的造园家们看来,“高山之声,流水之音”也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风景的过程中,往往致力于将山水之音完美地呈现出来。在今天我们仍能看到的一些古园中,能够聆听大自然美妙乐曲的园景主题屡见不鲜。比如杭州南高峰下烟霞岭的水乐洞,从洞中流出淙淙的泉水,在洞壁的反射聚合作用下,游人站在这里可以听到一曲曲悦耳的天然琴乐。再比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则是利用人为造成的峡谷沟渠高低差来表现出水声的八音;此外还有北京颐和园的玉琴峡,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等,这些都是人工模拟自然声乐的典范。
大自然中的山水清音固然优美,不过经由艺术创造的音乐作品同样也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尤其是身处园林的风景环境中听曲,就更是如此。在古典园林的规划布局中,常常很讲究将游园赏景与音乐欣赏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许多古代帝王追求享乐,所谓的“声色苑囿”,其实就是一种音乐、美女与园林的结合。在唐朝,我国的对外交流活动非常频繁,海外、西域的音乐歌舞纷纷在此时传入我国,形成了一个音乐艺术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除了在帝王的离宫别院中经常有乐器的弹奏与歌舞表演之外,在普通的士大夫和一些文人的私园中,也往往用音乐来作为赏景的辅助。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池上篇·序》最后一段的文字中十分生动地描写了自己在洛阳的家园中一边赏月、一边听乐童演奏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散序》的情景与感受。诗人通过这一段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悠然自得的图景。先是自己操琴,然后欣赏别人演奏的音乐,这种景音交融的境界,怎能不令人陶醉?当然,在园林中演奏的乐器,大多数是琴瑟笛箫等丝竹管弦,这些乐器的发音悠扬婉转,曲调优雅动听,极为抒情,这跟我国园林的轻风柔波、清丽含蓄的风格是完全吻合的。
到了元代以后,戏曲正式出现,并登上了艺术舞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歌舞和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戏曲实际上就是借助音乐的曲调,用歌舞的方式去表现一段故事内容。到了明朝的中期,由元朝时的南戏发展而来的昆曲,在江南一带逐渐流行起来,而在这一时期,江南的造园活动空前繁荣,艺术水平也日益成熟,园林和戏曲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园林从戏曲那里借鉴了动静结合、婉约含蓄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它也反过来为由文人雅士亲自参加的小型戏曲表演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地点。明清两代,文人雅士们很喜欢在园林中边赏景,边听曲,这种娱乐活动广受欢迎。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月下笛声,这些都是园林美和昆曲美结合在一起的,令人陶醉。
扬州的园林是古时文人墨客们的集会吟咏之地,同时是他们顾曲雅玩的场所,有着一种独特的风韵。在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在清朝乾隆盛世的几十年里,扬州的园林经常举行诗文顾曲大会。其中,马氏的小玲珑山馆、程氏的筱园和郑氏的休园最为兴盛。每当诗文会期,文人们就在这些园里陈设几案,上面摆放着笔、墨、端砚、笺纸和诗韵等各种物品,还有茶壶茶碗、果盒、甜食等各色点心,供与会的文友们构思作诗。有时候,园林的主人还要采办精美的菜肴,热情地款待到场的文友。诗文会中的诗作,与会众人必须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收集好的诗将被立即刻印并装订成册,于三日之内便可以发到每个人的手中。最有意思的是,主人还要请到来的客人们听曲,作为对那些与会诗友们的奖励。听曲的方式也十分特别:主人会先邀请大家到两间光线较暗的厅堂里,堂上只挂着四盏小琉璃灯。出场演奏的人,都是些牙掉光而且秃头的老乐工,每人只演奏一曲就离开了。正当众人纳闷时,忽然间屏门大开,园主人把大家让进园中的正楼,只见花园里的千盏红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男女乐部各一个,都是些十五六岁年纪的少年,于是主客皆尽情赏景听曲。在那个时候,这种园林中的诗文顾曲会相当兴盛,盛况空前,不少传诵一时的名句佳作都是出自这些文曲游园会。会上别出心裁的两次顾曲,与园林布置中先暗后明,先抑后扬的结构格局暗合。(www.daowen.com)
直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界的名人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常常在园中举行曲会。如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俞平伯、朱自清等学者,也常常在清华园的工字门水边听曲唱曲,关于这些事的记述,可以在他们所写的散文中看到,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苏州怡园的藕香榭
江南文人园林的建筑布局,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听唱戏曲的影响,主要的厅堂绝大多数都布置在水边,或者是在水际池畔再建造水阁。例如苏州怡园的藕香榭、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扬州寄啸山庄池中方亭等,都同时带有表现戏曲的功能。这是因为在临水建筑中奏乐唱曲,其演出的效果更佳。《红楼梦》里的贾母在这方面就是个行家,书中描写在一次过节时,她在选择演戏的地点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之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为了营造出较好的音响效果,有些兼顾唱曲的建筑在设计上也做了一些改进,如苏州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等。
《书带集》是园林家陈从周的著作,他在书中对戏曲艺术家俞振飞和补园的关系做了专门的介绍。上海豫园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明代的园林是必定离不开顾曲的。豫园东部的复建工程由陈从周主持设计和施工,他非常重视园景与诗情、画意与曲境的关系。在给海外的读者介绍豫园的修复工程时,陈从周重点突出了一个“曲”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豫园复建的东部,也在顾曲上做足了文章:建筑中的厅、堂、亭均临水,依水面水;而且用了很多的卷棚顶,即使是水廊,也采用了砖砌平顶;至于曲折高下和水石萦回,都体现出了婉约细腻的特征。
与此同时,对于戏曲艺术家来说,园林艺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在园林设计中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构思,还有它所创造出来的美好环境,等等,这些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熏陶。当代的戏曲艺术家俞振飞也曾经说过:“我从幼年就爱好三件事,一是欣赏古代名家的书画。二是喜欢游山玩水,每年总要随先父去一次光福看梅花。同时,杭州也是一定要去的。尤其在孤山放鹤亭空谷传声处,一部分曲友在西湖游艇上唱昆曲,我和先父在放鹤亭上听唱,确实是从心灵中感到美。三是喜欢看戏。”在俞振飞眼里,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他在昆曲中表现出来的书卷气,是和他喜爱欣赏园林和游山玩水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