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对山水有点缀和加工的作用。当人们荡桨泛舟在杭州西湖上,北边宝石山上保俶塔那苗条清秀的倩影突出在群山之上,打破了轮廓平直的山形;当人们在北京颐和园东堤上眺望前山风景,佛香阁那八角重檐、高40余米的雄姿也成了山前的主题。这些建筑在园林风景中装点着山水,发挥了明显的加工点缀作用,这和山水画中建筑的点睛作用是一样的。游园赏景,凡有美丽建筑点缀的地方,往往就是这一景区的主题。
佛香阁
已毁的北京圆明园长春园,有一个小园叫思永斋,这里是以水景为主的别有风趣的小天地。当年清乾隆皇帝南巡,很欣赏西湖南屏晚钟附近的汪氏小有天园,就下令在长春园内仿造了一座小有天园。这组建筑庭园以八角形水池为中心,为了突出观鱼主题,在水池的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分别点以建筑,正南是主体厅堂思永斋,东、西两面是涵虚和罨秀,北边是湖光山色共一楼。为了边漫步边观鱼的方便,又用游廊斜向将四座建筑联系起来,沿池设汉白玉栏杆,使鱼池被形制很特殊的建筑所包围。游赏者从假山高处望去,很自然会被这一景点所吸引,建筑勾勒并突出了这一临池观鱼的景色。
大的水面景观也可以用建筑来装点。北海北端湖岸较为平直,地势低平,没有山石衬托,相对于琼华岛来说,景色显得比较呆板。造园家便在这里设置了一组滨水建筑——五龙亭,布局采用了一般园林少见的对称布置,东为澄祥和滋香亭,西为涌瑞和浮翠亭,中间龙泽亭体量最大,又突出于湖中,是这一组湖岸建筑的中心。为了使建筑造型更富变化,龙泽亭的顶檐做成了圆形,现出方亭方檐上再带圆帽的别致造型。从塔山上或湖东岸看来,这五座水亭绚丽多姿,前后参差,各亭间有曲桥相连,很自然地使北海北端滨岸风景丰富起来。
建筑也能强化勾勒山景的美。北京北海五龙亭对面的塔山便是很好的例子。清代对塔山的修建,借鉴和吸收了镇江金山寺的特点,并表现了封建帝王对东海三仙山宫阙楼居的仰慕追求,因此建筑遍布全山,有著名的永安寺喇嘛白塔、庆宵楼、阅古楼、延南熏、酣甘堂等,这些建筑装点在山上,勾勒出山势的高下起伏。要是没有这些多姿多彩的建筑,从五龙亭看过去,塔山只不过是一座水中的土石堆。就以琼华岛东北景色来看,这里有见春亭、古遗堂、峦影亭、看画廊和交翠亭等,它们和假山、石洞、磴道构成了一组独立的山岩建筑景致。那亭台错落、宫墙蜒婉、游廊斜飞的建筑,生动地勾勒出山势的转曲迤逶,加上下洞上台,自然的山洞空间和人工的建筑空间互相串通,使建筑的高大和山的曲折完全融合在一起,自然地体现了建筑对山水景的加工。
园林建筑又是分隔空间的主要手段。我国园林,妙在小中见大,在有限范围内创造无限的景色,而分隔空间是取得这一效果的主要方法。无论大园小园,结构布局均讲究“隔”。园林风景空间越分隔,越感到大,越有变化和妙趣。隔的方法有多种,可用山石,可用林木,但古园中用得最多的是建筑廊墙。
北京故宫的乾隆花园,占用了宁寿宫西面的一块狭长地带,它的东西宽仅37 米,而南北则长约160 米,如果不利用建筑进行分隔,那么这一条狭长的空间就会像一条夹弄一般。于是,技艺高超的造园家们在进行布局设计时,因地制宜地将它分隔成前后四块,使其每一个景区都有各自独立的主题景色,同时又相互连通,使得游客身处其中游览时并不会感觉狭小,反而会有一种空间时放时收、有曲有直的感受,从而给人一种非常好的观赏体验。
乾隆花园鸟瞰示意图
步入衍祺门,是花园的第一进。绕过作为障景的小假山,映入眼帘的就是主体建筑古华轩。它坐落在正北方向,轩屋开敞空透,屋顶是卷棚歇山顶。轩内的天花藻井采用本色楠木制作,古朴素雅。东页岩是一座湖石假山,山色青润,上有赏景平台。东南角利用抑斋和廊亭又围隔出另一个小院,廊曲路回,别有一番雅趣,当年的乾隆皇帝曾经在这座小院里读书休息。
在古华轩的后面,穿过垂花门,是花园的第二进,这是一个左右对称且较为封闭的院落。在垂花门的两侧有游廊,可以通往东西配房,正房是遂初堂。庭中没有假山景,而仅在院里立了几块湖石,整体风格极为淡雅整洁,正如遂初堂额匾上所题的“素养陶情”,是一处怡情养性的好地方。(www.daowen.com)
遂初堂后是一带曲折的长廊,穿堂依廊北望,只见满院的山林耸翠,假山之巅有座耸秀亭,此亭亭如其名,委实挺拔秀丽。院内山石嶙峋,洞壑幽深,磴道高下,构成了一幅深宫中的山林野趣图。东南山坳中的三友轩是园林建筑多变的杰作,其西端为歇山式屋顶,并将东边改作悬山,目的是与乐寿堂相接,十分灵巧新颖。循廊前行,折向西北,有一座延趣楼。再沿廊向北走去,即可达到此院的正楼——萃赏楼。
在萃赏楼之北,檐廊上有座飞桥,可以到达最后一进院落中的碧螺亭。该亭坐落于假山顶上,亭的平面呈梅花型,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翠蓝色的屋面,绛紫色琉璃瓦镶边,上面安放着一只白色冰梅图案宝顶,娟秀无比。假山是东西长条形,山的对过就是在这一进院落中,同时也是整座花园中最大最华美的主建筑——符望阁,阁的高下共三层,纵横皆为五间,四周绕以平座(阳台),屋顶是四角攒尖大顶。在周围环绕的山石和矮小建筑的簇拥下,显得异常雄伟。
这四进园林游赏空间皆是依靠建筑而划分,在位于交界线上空透的主建筑和游廊的指引下,游客可以很自然地从这一空间过渡到下一空间,与此同时,观赏主题的安排也使建筑景和山石景交错展现,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变化,极尽巧妙,具体而言,就是第一进和第三进院落以山石景为主,而第二进和第四进则以建筑景为主。各院落的山石景观采用了不同的堆叠技巧,既有单置的奇石,也有成群的峰峦。园内的建筑景观富有变化,类型丰富,虚实结合,而且有直有曲,同时还使用了各色琉璃瓦,给人以华丽精巧的观感。
江浙一带的文人园林,引用建筑来分隔空间,更是得心应手。例如苏州留园东部和西部就是以西楼、曲溪楼等来分隔的。有的是庭院套庭院,使景色尽曲尽弯,莫知其终。有的是大园中包小园,大小互补,景色多变。如苏州狮子林的五松园,拙政园的枇杷园,嘉定秋霞圃池上草堂以西小院等。有的在园林主欣赏空间的前导部分中,隔出多重小院,使游人在赏景前先经过几个小空间以“培养感情”。如上海松江的醉白池是清初画家顾大申的别墅。其主要游览区是一泓水池和周围的游廊、轩舫。但从进门到水池和主建筑池上草堂,要穿过一墙,经过雪海堂庭院,再过一墙,又经一庭,然后过洞门,入曲廊,才见一池清水。园林这些多样的围隔空间,使空间流通而不畅达的手法,离不开对建筑、花墙、空窗、门洞景的塑造。
园林建筑还是园林中游与居活动的场所。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在贬官至黄州当刺史时,用竹子在子城边的废地上搭建了一座竹楼,用作公务之余的游赏之地。首先,经过造园家的取舍,这里可以赏城外的湖光山色之景,环境极为幽静;其次,有了这座竹楼,可以不失时机地组合到大自然雨雪等天气现象景观,看起来很一般的雨雪便成为人们很好的欣赏对象;最后,有了这座竹楼,人们在看远山近水的同时,还能进行弹琴、吟诗、对弈、投壶等各项游乐活动。
园林建筑除了点缀勾勒山水、分隔空间、组织游览、提供一个合宜的赏景地点之外,还具有许多其他功能,如接待宾客、举行宴会、读书听戏等。可以说,凡是生活起居中有的内容都可以搬到花园这个美丽的环境中来进行。只要读过《红楼梦》,那么看看贾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多少活动是在大观园内进行的,就可知园林建筑的功用了。现在留存的一些古典名园,不少建筑楼台也具有多种使用功能,有的宜于静养读书;有的宜于集会欢聚;有的用作佛堂,挂出诸如“清池明月印禅心,曲阁幽香生幻境”这样的楹联;有的主要为游乐,可以进行某些游乐活动(如苏州网师园射鸭廊可以射鸭,北京恭王府花园流杯亭可以进行流觞取乐)。正是通过建筑,园林美景和游赏者个人的情趣爱好(如下棋、吟诗、听戏等)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三十六鸳鸯馆
在今天的古典名园中,兼顾风景欣赏和起居娱乐活动的建筑有不少,其中设计最精巧、考虑最全面的要算苏州拙政园西部的三十六鸳鸯馆了。它是园西部的主体建筑,北边临水池,池对面有小岛,岛东南坐落着有名的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风光很是美丽。为了在一地能观赏多种景色,此厅用槅扇分隔成南北两半,成为鸳鸯厅的形制。南半厅称十八曼陀花馆,南向庭院中种有山茶花;北半厅称三十六鸳鸯馆,挑出于池上,池中驯养着成双成对的鸳鸯鸟。这一南一北两厅主赏春夏两景,初春可在南庭赏茶花,而夏日可在北半馆看鸳鸯戏耍于荷蕖间。
同时,这座园林建筑在生活起居方面也考虑得比较周到。由于这是主厅,有时需要宴客。原来的张姓园主酷爱昆曲,也常常要在此进行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造园家在设计时,让屋顶采用弧形的卷棚顶以反射声音,在主建筑的四个角上又增建了小耳房,既解决了冬天进出时的灌风问题,又是宴会时仆从听候之处。每逢演戏时,则成了临时的后台,为生活方便考虑得十分周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