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几乎人人都会说中国园林布局自由,结合自然,格式随宜;而西方园林强调对称轴线,构图规正,依附于建筑,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等。其实,我国古代的寺庙园林中,也有不少在艺术上是依附于建筑群体的,布局严谨而庄重。一般说来,寺庙等祭祀性建筑群为了突出主体的肃穆庄严,造成一种崇高威严的气势,往往有着很明确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一进一进地排列着许多院落。为了更进一步地渲染气氛,强调轴线,也常常借助于园林艺术的手段,如种植大量松柏,使环境终年常青;在轴线两侧成行成线、规正地栽植“仪树”林木;连一些园林小品,如石碑石人石兽(统称为石象生)、小亭等也按轴线对称布列。人们今天参观古刹大庙,从山门经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直到最后方丈、藏经楼的一条轴线两侧,常常看到对称种植着古松翠柏,立着石人石碑等。可能有的人并未意识到它们的作用,但作为园林的一部分,它们对整个气氛的烘托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如嵩山下的中岳庙,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峻极门到中岳大殿、寝殿和御书楼共11进,长达1.3千米。要是没有庭院两边种的常青松柏(特别是唐宋以来的古柏30余株),没有北宋铸造的铁人武士,那么整座大庙光只剩下建筑黄土,其庄严气氛将大大削弱。同样,曲阜孔庙内的466间殿堂阁庑,长达1千米多的南北轴线,要是没有密密匝匝的苍松古柏的衬托,没有排列于路边的从两汉至民国的各式古碑、法帖,这座全国规模最宏伟的孔子纪念建筑群的艺术魅力就会逊色不少。
衬托建筑群、渲染气氛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天坛园林。天坛是封建帝王祭天祈谷的地方,也是一所郁郁葱葱的祭祀性园林。它的园林设计完全是为了衬托、强化帝王进行祭天仪式时那种至尊无上、与天相接的气氛。天坛整个建筑群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约达270万平方米。它的园林平面接近正方形,但北面两角采用圆形,南面两角为直角,附会了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园内建筑比例很小,主要是内围墙里,沿南北轴线布置的圜丘和祈年殿,以及斋宫、神乐署等少数辅助建筑,其余全部是古松翠柏,密密层层,整整齐齐,人称“海树”。从圜丘经皇穹宇到祈年殿是一条长400米、宽300米、高出地面4米的砖砌大甬道——丹陛桥。就是在今天,每当人们从南端沿着宽阔的甬道向北走去,脚下是接天的碧绿树海,阵阵松涛随着风声在耳畔回响,抬头望见蓝天白云,确实会有一股精神升华的崇高感觉从心底升起。这种自然景色的审美感受在一般园林中是体会不到的。
然而,寺院、道观和祭祀建筑除了举行祭祀仪式之外,还要接待人们进行其他活动。市民百姓到寺院中进香的同时,还要游玩娱乐。文人雅士也常将寺庙园林作为读书、集会清谈之地。名山风景地的寺庙园林,还常常作为游客的旅舍。道士僧侣们长年居住的地方也不能光有庄严肃穆的宫观殿堂,因此寺庙、道观每每还有它自由活泼的部分。有的寺庙专门附设独立的园林,如苏州的西园和狮子林等。这种情况在城市中较为多见,其起始可能要上溯到南北朝。当时佛教兴盛,流行将自己的住宅连同肉体一起捐给寺院,于是帝王便“舍宫为寺”,百姓便“舍宅为寺”。这样,宫中苑囿和住宅中的花园也一起带进了寺庙,成了寺庙花园。
中原名城洛阳一直是佛寺荟集之地,当年佛教传入我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就建在这里。到北魏,洛阳更是佛寺梵刹林立。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最盛时城内及近郊一带的寺院多达1367所,其中不少是舍宅为寺的。在《洛阳伽蓝记》所介绍的66所寺院中,很多就附建有单独的园林。如西阳门外的宝光寺的园池“葭菱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当地文人雅士,每逢良辰美日,相约友朋一起来游此寺园。还有景明寺、冲觉寺、河间寺的园林山水,也极有名,甚至成为都城居民游宴活动的中心。有的寺庙虽然没有独立的园林,但是在寺院的僧房周围,也有很雅静的园林环境。如景乐寺是堂庑围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正始寺是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永明寺房庑连亘一千余间,庭列修竹,檐拂高松,奇花异草,骈阗阶砌。这种用园林艺术来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满足修身养性需要的做法一直沿用到近代。人们今天所看到的城中寺院,每每有很好的绿化布置,结合亭、桥、廊、牌坊、经幢、宝塔的布置,自然地形成一些静谧幽曲的园林空间。(www.daowen.com)
建在山水风景区的寺院,为了利用自然地形,也为了尽可能地借鉴周围的美景,其园林的设置也往往为自由式的。浙江太白山天童寺为禅宗五大名寺之一,寺选址在山麓,三面峰岭环绕,环境幽僻,林壑优美,只有南面前景开阔,正对南山。朗霞暮霭,山林变幻多姿,是天童十景之一“南山晚翠”的主要观赏点。从山门起的夹道松林,长约10 千米,并没有明确的中轴线,而是随着山势呈自然曲线形。道西又有水涧一条,人称罗汉沟。平时这水渠内泉水叮咚,而雨日则激流如涌,被沟底卵石阻挡,水溅沫飞,景色迷人。这种自然美妙的水景,是城中园林所罕见的。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也是利用水景的很好实例。寺院处于五峰环峙的小盆地中,环境清静,寺前有两条溪涧环回,苍古的院墙顺溪流而建,古松巨樟林中清泉潺潺,入寺要步过横跨溪上的丰干桥,很有特色。这古刹茂林,青山碧溪,板桥颓垣,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双涧回澜”名景。
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的晋祠,是一处集山、泉、洞和古木以及祠、庙于一体的综合性寺庙园林,也是自由式寺庙园林的典型。它原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第一个分封于晋的诸侯)的祠堂,但祠园没有采用一般祠园所采用的那种松柏常青、庄严隆重的造园手法,而是创造了一处以青山为屏障、秀水相环绕、古树名木及殿堂楼台相掩映的山水风景园林。圣母殿为园内主要的纪念性建筑,前临鱼沼,后拥危峰,雄伟壮观,是国内少见的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彩塑13尊,主像是圣母,两旁分列的是侍女的塑像。她们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至今郁郁苍苍的周柏隋槐一起,被誉为晋祠的“三绝”。殿两侧的难老、善利二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水量丰富,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流到圣母殿前,进入方池“鱼沼”,沼上架十字形桥,组成“鱼沼飞梁”名景。再往下,泉聚而为溪,称智伯渠,蜿蜒于园内。循溪而行,是园内主要的游赏路线,可到钧天乐台、关帝庙、东岳祠等景点。圣母殿左侧有棵古柏树,据说长于周朝。关帝庙内有一株隋代的古槐,是园中著名的古木景致。整座园林,除了圣母殿和关帝庙等少数几组建筑有自己的轴线外,其他山水亭台均顺地形自由布置。在入门较开阔处,还建有社戏用的水镜台,以供游赏者看戏娱乐之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