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元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及历史文物

北京元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及历史文物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因此为这一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文物,包括建筑和园林。中、南海及北海均在宫城范围之内,成为皇帝的内苑。北京西郊所谓的三山、五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均是这一时期创建的。

北京元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及历史文物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随之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其势力扩张至黄河流域,相继攻灭了西辽、西夏、金等国。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这时,北宋已于1127年被金灭亡了。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后,统一了中国,元朝首次以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建都于现在的北京,当时称之为“大都”。这时,元朝国势强盛,疆域东、南到海,西至今新疆,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北面包括西伯利亚的大部分,东北达鄂霍茨克海。然而,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加之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最后于1368年为朱元璋所推翻,从而建立了明朝

由此可见,元代以武力见长,至于园林方面,则建树很少,只是对今日北海(当时划在宫城以内、原金中都的离宫所在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整修,将苑中的岛(琼华岛)赐名万岁山,琼华岛南有仪天殿(今团城);原名金海的水面命名为太液池,池东为大内,西为兴圣宫(北京图书馆旧址)、隆福宫。据《顺天府志》载,当时在理水技巧方面已有较高的水平,既可自上而下喷泻如瀑布,亦可如喷泉向上喷射水柱。可惜这些工程今日已不复存在了。此外,山上有广寒殿,半山有仁智殿,山前为白玉桥,长二百尺,直抵园坻(即团城)上的仪天殿后。琼华岛上的登山之路萦绕于万石之中,洞府出入,宛转相迷。万岁山的设计也受秦汉神仙思想的影响,三山之巅各有殿室,东山顶荷花殿,西山顶温石浴石,正中广寒殿。还有许多殿室均依山而筑,但仍左右对称,布局齐整。

明、清以后,对北海又进行过多次修葺,并增建了许多建筑,将范围扩大到中海及南海。因此,今日所见之北海与元时已有很大变化,但从山、水形成的主题,山中叠石及洞府,仍可追寻到往日的踪迹。

明代始建都于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定南京为“留都”。明朝统治达二百多年,然而,较之前代,版图却缩小了很多,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强大,也不断对明王朝进行骚扰,最后不得不退到东至辽河,西至长城的地方,西北只能据守嘉峪关了。明末农民起义,声势浩大,以后又扩展到全国。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尽于景山下,明亡。随着清世祖入关,李自成也被赶出北京。

由于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因此为这一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文物,包括建筑和园林。

早春的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

元大都周长六十里,呈长方形,南北稍长,城内有宫城(又称大内),位于南部偏西,而鼓楼、钟楼则位于中心线。北面设二门,东、南、西三面均有三座城门,居住街坊规划整齐。中、南海及北海均在宫城范围之内,成为皇帝的内苑。

明重建北京城时,将北城墙南移了五里(现在仍可看出元大都土城遗址),南城墙南移了一里,并将宫城稍向东移,使宫城中心与原钟鼓楼的位置处于一线上,形成今日北京城由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直抵鼓楼、钟楼长达7.8千米的中轴线。并且,在宫城北还加了一座景山,景山顶峰的亭子则成了全城的中心及至高点。

明朝中叶,由于外来的军事威胁,拟在京城四周距城五里处加一道外廓,后因耗资过巨,只加了南边的外城,以致形成后来北京城呈凸字形的轮廓。

明清的北京城仍沿袭《周礼·考工记》体现以天子为中心的原则,宫城居中,左祖(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右社(现为中山公园)——社稷坛。此外,天地日月四坛分设于城市的四方,形成天南、地北、日东、月西拱伏于天子四周,贯穿全城南北的中轴线使城市显得十分威严壮丽。更为可贵的是,宫城西侧的自金中都即为离宫的北海、中南海,有浩渺的水面及散点于其中的亭台楼阁,都包含在帝王的内苑之中。

当然,北京园林之盛况还是集中在城市的西北郊,在海淀以北、清华园以西、玉泉山以东和肖家河以南的范围之内。这一带地下泉水丰富,地面上也有清澈的河流、湖泊,并可以从这里眺望西山群峰,自然条件甚佳,历代帝王都曾于此修建离宫别苑,达官贵人们也在此营建别墅庭园,逐渐形成园林荟萃之地。

早在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年)即在玉泉山上建立行宫,辽章宗又建了芙蓉殿、景会楼,后虽荒废,但明代又有贵族于此重建别墅、园林。

清代前期的几名君主均善于治理国家,因而生产发展,国力富强,政权也比较巩固,形成了稳定繁荣的政治局面。(www.daowen.com)

由于清代统治者来自北方,对于北京夏季的炎热气候很不习惯,加之康熙在位初期,宫廷内曾有过火灾,重修时又为防守之需,加筑了高墙,宫城内形成十分封闭的建筑空间,与自然山水、植物完全隔绝,居住环境枯燥而单调,很不舒适;因此,寻找避暑胜地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加之政治稳定,国力富强,于是就大兴土木,兴建园林。北京西郊所谓的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团、圆明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均是这一时期创建的。

康熙首先建造的是畅春园,该园是在明代李伟清华园(非今日清华大学校址)旧址上修建的,位于现北京大学西校门以西,今日仅有一座庙门尚耸立于原址上。以后又改建了玉泉山的澄心园为静明园,建造了香山行宫。规模最大的当数被誉之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了,可惜已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承德避暑山庄则始建于康熙,后又经乾隆续建,前后近百年。然而,多数建筑毁于民国初年的军阀手中,但山水骨干仍保持着昔日的风采。在这些园林的建造中继承了历史上皇家园林的传统,多沿用一池三山的创作程式,在园林中体现神仙思想,也吸收了江南私人园林的优秀手法,甚至将一些名园移植于皇家园林之中。如圆明园中有仿南京瞻园的茹园,仿海宁隅园的安澜园,仿杭州放鹤亭的招鹤磴,而杭州的西湖十景在圆明园中也都存在。同样,承德避暑山庄也有仿镇江金山寺的小金山,仿嘉兴南湖的烟雨楼颐和园则有仿无锡畅园的谐趣园等。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在这些皇家园林里确实体现了这一意图。

承德避暑山庄风景

清代的几个著名皇家园林,虽然都是以山水为骨干的自然式园林,但是,在“相地”和“山水创作”的方式上又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圆明园是在平坦地形上挖湖堆山,完全是人工创作的自然山水。这里水源丰富,园中既有集中的大水面——福海,更多的则是遍布全园的河渠、港道、溪水环绕着一座座被土丘隔离的院落,颇有南方水乡之趣。颐和园的园址上原就有山有水,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水面,加高了山体,以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山水主题,而后湖的曲折幽邃与昆明湖之浩渺开阔形成对比,创造了多彩多姿的山水画面。承德避暑山庄则基本上利用天然的山水泉石,稍加人工点缀,创作者力求使人工的建筑与自然山水相协调,因此,虽为皇家园林,其中的建筑却不施油漆彩画,尽量表现木石的本色,也不用琉璃砖瓦,而是青砖灰瓦,颇有江南民居和私人宅园的风格。由此可以看出,清代皇家园林的艺术创作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明清以来,不仅皇家园林的创建十分兴盛,而且私人园林也有很大发展,尤其江南的私家园林,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江南一带园林在五代时期即已兴起,当时钱镠父子曾据守杭州,经营多年;苏州也是当时的重镇,造园活动早已开始。明清时,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都很发达,朝廷田赋的三分之二来自江南。这里也有高度发达的文化,文人辈出,“学而优则仕”,因此,科举及第者众,为宦者相对也多,随之,兴建私人园林之风日盛。同时,诗人画家辈出,他们参与造园,以画论指导造园,这也使园林中平添了几分书卷气,“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传统在江南的私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江南气候温和,湿润多雨,适宜植物生长,故园中植物四季繁茂,种类众多,这确是北方园林包括皇家园林也望尘莫及的。而且,这里地上河道纵横,地下水源丰富,对于创造以山水为骨干的自然式山水园来说,真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明清以来,叠山掇石在园林中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有“无石不成园”之说。而江南一带又盛产湖石、黄石,成为园林创作中的宝贵资源。江南的民间建筑也有精巧细致的优秀传统。总之,由于自然风景秀丽,又具备造园所需的各种素材(山、水、石、植物、建筑等),因而,造园事业的兴盛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时的江南私人园林形成了两个中心:扬州和苏州。

自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扬州就开始繁荣兴盛,成为江南重要的水陆码头。明代以后又成为盐商集中之地,不少盐商由于贩运官盐而成为富豪,生活十分奢侈,以至于乾隆下江南路过扬州时大为感慨而有“天子不如盐商”之说。同时,扬州也是文人画家云集之处,有名的画家扬州八怪更是享誉中华。因此,这里既有富商的豪华,也具文人气息的高雅,由于大运河的沟通,在建筑和园林方面都兼有北方之雄和南方之柔,并且私人园林之多也是其他城市所难以比拟的,甚至有的一街、一巷全是园林。当乾隆下江南时,瘦西湖两岸均为各家的园林,由西北城门口直至平山堂,亭台楼阁,花团锦簇,连成一片。但是,以后由于海运交通兴起,盐业衰落,扬州失去了地理和商业上的优势,经济地位日益减弱,园林也受到相应的影响,昔日瘦西湖的金碧楼台日渐沦为荒草废墟,满目疮痍,直至近年才又逐渐恢复。

苏州自春秋、两汉以来一直是东南重镇,物产丰富,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很发达,文风昌盛。苏州市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加之名胜古迹的装点,使之成为一座十分吸引游人的文化名城。苏州自宋代就有著名的园林“沧浪亭”、始建于元末的“狮子林”,以及明代的“拙政园”“留园”“西园”“艺园”等,历代均有名园,并且有不少至今保存完好。当然,其中不少已经过多次修葺、重建,有的与原貌相距甚远,甚至有的已面目全非。不过,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苏州仍留有大小园近二百处,其中面积在十亩以上的大型私园十一处,五亩左右的三十四处,一至二亩的六十九处,还有八十余处小庭院。这些园林已成为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私人园林的宝贵财富和重要依据,同时,它们也成为中外游人、城市居民游览、观赏和休息的佳处。

苏州园林 狮子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