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汉皇家园林与后世规划形式的发展

秦汉皇家园林与后世规划形式的发展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城池宫室,修筑园林。可见上林苑是一座规模宏大,苑、宫、观丰富的大型皇家园林。综上所述,秦汉的苑虽然承袭了古代囿的内容,然而,园林的内容及规模,较之商周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反映,并且成为后世皇家园林中常见的规划形式。因此,对仙境的向往也导致对自然景观的追求,并且使之反映在园林创作之中。除皇家园林外,汉代也开始出现了私人园林。

秦汉皇家园林与后世规划形式的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定都咸阳,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王朝疆域辽阔,生产发展,国力雄厚。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城池宫室,修筑园林。

据《史记·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陂上”,意即将六国宫殿建筑作图后,按照原样重建于渭水北岸的山坡上,可谓是各地宫室建筑的一个博览会了。在渭水南岸则辟宏大的园林——上林苑,以及众多的离宫、别馆,著名的阿房宫就建于上林苑中。秦还以渭水象征银河,河上架桥,形成贯穿南北的轴线直抵南山,并在山巅作阙,以为终结。可见秦代都城规模气势之雄伟,反映了其一统天下的一代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阿房宫图》(清·顾见龙)

为了长生不老和永远占据帝位,秦始皇笃信方士,命他们为自己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据传,秦始皇曾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至东海仙岛寻找仙药。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在上林苑中辟池筑岛,取名蓬莱,象征海上仙岛(相传东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造成人间仙境。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园林中模拟海上仙山的境界。由于皇帝自诩为天子,意欲将天上的布局搬到人间,这种创造神仙境界的思想,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体现在皇家园林的创作中。神仙思想与园林景观相结合,对中国自然园林景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大概是秦始皇所始料未及的。可惜的是,项羽攻破咸阳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宏伟的宫室园林毁于大火之中,剩下的只是瓦砾遍地,满目凄凉。

《阿房宫图》(清·袁江)

虽然,秦朝的统治时期很短,然而,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无疑为汉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汉朝的统治时期要长得多,而且,版图也更为辽阔。因此,汉代园林不仅如秦一样具有宏伟的气势,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彩、奢侈豪华。萧何在为汉高祖营建宫室时就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德”(《汉书·高帝本纪》)。

汉代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重新扩建,仍名上林苑,地跨长安(今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纵横三百里,有八条河流经其中。可见上林苑是一座规模宏大,苑、宫、观丰富的大型皇家园林。这些宫、观各具不同的功能:有留宿宾客的博望苑、思贤苑,狩猎行宫御宿苑;有供观天文气象的台;有演奏音乐和表演杂技的宣曲宫、平乐观;有观看赛犬马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有欣赏鱼鸟的鱼鸟观,以及观赏象、鹿的观象观、白鹿观;等等,这可算作最早的动物园了。

此外,在建苑初,即有群臣自各地献名果异树共二千多种,这还不包括当地原有树种。其中有的按品种分类,有的则是不同树种被归为一类,如桃类中即有桃、核桃等。还有一些引自南方的植物,如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及柑橘类,苑中专门建造了适应这些植物生长的、类似暖房的建筑“扶荔宫”,还为栽培来自西域葡萄,建造了“葡萄宫”。上林苑中植物种类之丰富又宛似一座硕大的植物园。(www.daowen.com)

汉建章宫图(《关中胜迹图志》插图)

上林苑的地形十分复杂,南为终南山,北为九峻山南坡,其中还有许多丘陵坡地。苑中除有八条河流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人工开凿的水面,记载中有昆明池、镐池、祀池、糜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大一池、郎池等,其中以昆明池最为著名。昆明池主要功能为操练水军,沿岸有建筑环绕,湖中船上建有高楼,上插旗帜,十分威武壮观。而且,昆明池也有泛舟娱乐及游赏的作用,并且,以池象征天汉,两岸有象征牛郎织女星石雕。我们从两千年后清代乾隆皇帝在颐和园中所辟昆明湖,仍可依稀看到汉代昆明池的痕迹。二者不仅名称相同,在功能作用方面均为操练水军、水上游乐;而且,以水面比拟银河、立石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的布局也如出一辙,由此也可看出中国园林传统的源远流长。

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上林苑中建造了宏伟的宫城建章宫。建章宫内布局严谨,自璧门、圆阙、玉堂,至建章前殿、天梁宫,形成明显的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两侧,并有围墙、阁道相连;壁门西有神明台,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仙露。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池中筑岛象征海上仙山的布局,秦时已开始,而以三岛命名则属首次。从此以后,“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形式,历代相传,直至清代在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布局中都有所体现。

人工凿池的同时,建章宫内苑还“聚土为山,十里九坡,种奇树”(《汉宫典职》)。可见中国园林传统的挖湖堆山,创作山水,此时已开始了。在《西京杂记》中还有关于植物和禽鸟的描述,可见太液池岸边有许多种水生植物,成群的禽鸟,形成一派自然风光。

综上所述,秦汉的苑虽然承袭了古代囿的内容,然而,园林的内容及规模,较之商周有了较大的发展。宏伟的宫室建筑与丰富的游乐内容相结合,形成建章宫式的前宫后苑,使居住、朝政与游乐休息结合得更为紧密。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反映,并且成为后世皇家园林中常见的规划形式。此外,神仙思想体现于园林之中,形成人间天堂,而海中仙山的原型又来自现实中的沿海岛屿。因此,对仙境的向往也导致对自然景观的追求,并且使之反映在园林创作之中。挖湖堆山,创作山水,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为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除皇家园林外,汉代也开始出现了私人园林。私人园林内容及形式均仿效皇家园林,当然,规模要小得多。值得一提的是袁广汉的私园,园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西京杂记》)。这与建章宫内“聚土为山”显然是不同的,也是史籍中首次提到的以石为山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