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东方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而又连绵不断的悠久历史,有众多的发明创造,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园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久、光辉灿烂,而且风格独特,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园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至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才出现的。我国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代。
亭、台、楼、阁是用来描绘中国园林的最常用词语,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台”被认为是最早进入园林视域的建筑形式,与后来的皇家园林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公元前十二世纪,殷王为了射猎游戏,就已经建成了种植刍秣之类与豢养动物的“囿”,并设有专职官员负责管理。殷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更是醉心于享乐。他在今河南汤阴建造了“鹿台”离宫,“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又扩建沙丘(今河北邢台)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史记·殷本纪》)。殷商统治者嗜酒成性,纣王更是酗酒无度的酒徒,当时的苑圃具备游乐、观赏、宴饮的园林功能,只是景观形式还欠健全。当时的园林景象大约以自然林木为主,再加以人工种植的果树和花木;为了取土筑台,很自然地促成了河渠与池塘水体的创作。河、池不仅可以提供水景及对游鱼、水禽、涉禽的观赏,同时也为荡舟游戏和植物灌溉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从“鹿台”“沙丘”(沙丘有苑台)的名称可知,这些园林中都有台、丘之类高起的构筑物。从战国中山王陵出土的铜板《兆域图》铭文知道,在先秦以前人工所筑的整形的台也叫作丘。登台居高临下,有辽阔的视野,既便于仰视天穹,又利于俯瞰大地。在园林中筑台,不仅适于观赏园景,而且夏季消暑更是风凉宜人。汉人刘向记述殷纣王所筑的鹿台是:“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新序·刺奢》)
鹿台遗址
筑台的历史,渊源久远。已发现若干原始社会晚期,诸如辽宁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江南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类型的台、坛遗迹,较早的可到5500年前左右。由于当时的人们没有科学知识,面对大自然无能为力,只能任其主宰存亡。因此人们把天体和大地的自然现象视为神明,非常敬畏和崇拜。当时构筑的台都和原始信仰有关。巍峨高耸的山,是大地与天最接近的地方,同时,“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于是它成为神秘的圣地,受崇拜的对象。奴隶制国家初期,继承了原始先民们崇拜山岳的习俗,进而形成大奴隶主——天子(天的儿子)对之顶礼膜拜的国家礼仪。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存的红山文化的台(坛),是在山地环境依地势修筑祭祀活动使用的一种场地,在其他地方也遗存有平地筑起的台,例如杭嘉湖一带良渚文化的台,这些已成为山岳的象征。发展到殷商时代,除保留有宗教祭祀使用的台、坛之外,在宫廷苑囿中建筑高大的台,已不再是为了祭祀活动,而演变成为一种游览休憩的园林设置。当时还没有发明用来包砌台壁的砖,为了保护层层土台壁面不受雨淋损坏,在每层方台的四面都建起檐廊,所以高台看起来俨然如同一座层叠高起的楼阁,十分壮丽。有的在台顶还建造宫殿,即所谓“榭”。所以这种高台建筑也叫作台榭建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郑州市内的商城遗址发掘了一座台榭建筑残迹,完全证实了殷商已有台、榭的推断。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与此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城邑和皇家囿苑的活动。
公元前十世纪,西周文王想要建造一处供自己游玩的园林,地址选在距他的国都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20千米左右的地方)不远的地方。在方圆70里的土地上,集中了大批被称作“臣”和“民”的奴隶,他们使用粗笨的原始工具,每天不停地挖土、运输和夯筑,终于在他们的手下一座被称为“灵台”的巍峨高台筑成了;同时取土形成了一个面积广大的水池——灵沼。灵沼里畜养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鱼;在被称作“灵囿”的环境里,还放养了禽鸟和麇鹿等驯顺动物。
周文王鉴于殷纣王过分的奢侈招致民怨而亡国,所以他的灵台没有像鹿台那么高大。后人著述说它“高二丈,周围百二十步”(《三辅黄图》)。大约是8 米高度,大概分作三层叠起。文王被侍从们簇拥着登上这座灵台,仰观浮云、飞鸟,远眺山河美景,俯瞰园内风光,顿觉心旷神怡。文王来到灵沼,观赏水中游鱼追逐嬉戏;来到灵囿,麇鹿之类驯顺地接受他的抚摸。奴隶们的劳动,创造了如此美妙的人间乐园,《诗经·大雅》上收录有歌颂这件事的诗篇。
西周时期的王家园林——苑囿,无论在形式和规模上都比殷商有发展,专职的管理官员和工人有上百人之多,他们分工负责掌管动物饲养、植物栽培与收获以及典礼宴会等苑囿事务。这样大的王家苑囿允许老百姓进入挖野菜、打柴草和捕猎野鸡、兔子之类。这样看来,周文王确实还是比较开明的统治者。(www.daowen.com)
商、周时期的苑囿还处在园林发展的初期阶段,就造园艺术来说,自然还是很不成熟的。就造园思想而论,则是以崇拜自然、追求自然为基础。其表现是,在模拟一个狩猎游戏的自然环境里,集中一些珍奇动、植物,兼作集锦式的猎奇鉴赏,园林景象还谈不上表现统一主题的有机艺术结构。然而苑囿中必设高台,以代替接天地的山;筑台必取土而成池,所以这便蕴含了未来发展成山水园的基因。
周王室东迁到洛阳以后,进入历史上所谓的东周时期。这时王权日益衰落,各诸侯国势力增强,不再遵守周王朝的礼法,大国君主甚至称王。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大国兼并小国,势力日益强大。东周的前期——春秋时期,列国诸侯都讲园林享乐,以“高台榭,美宫室”的苑囿竞相夸耀。到战国时期,这种风气盛极一时。
当时的宫廷园林继承了以台为主体的传统,许多园林都是以“台”来命名的。这时的多层高台,大多是台顶建有殿堂的“榭”的形式。由于有了宫室,在台上不仅可以眺望观赏和开展一般的玩乐,还可以供起居使用。在战争频繁的年代,高台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居住在上面增加了安全感。另外,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形成,神仙家方士大力宣扬凌空缥缈的神仙境界,这便成为醉心于逍遥享乐的统治者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环境。神仙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宫廷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它首先体现在早期山岳崇拜思想指导下所创造的台榭建筑之中,从而使台榭有了极大的发展。
《姑苏台消夏宫图》(现代·张孝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台榭建筑,吴王夫差的姑苏台、楚灵王的章华台都是最有名的代表作。吴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建造的以姑苏台为主体的苑囿,曲折曼延几里地的范围。除了姑苏台之外,此外还建造了海灵馆、馆娃阁等,挂在这些建筑墙上的帷幕和窗帘,都是采用金光灿灿的铜钩,用玉石做的门槛;柱子、栏杆都用珍珠和玉石装饰起来,十分华丽。这些离宫苑囿,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以观赏游乐为目的的园林艺术的修饰特点和相当高超的技术水平。
从孔夫子所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话来看,很可能春秋时期已有了人工堆筑土山的创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古人员曾经在河南辉县赵固村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墓穴中发现了一面铜鉴,上面刻着当时的王公贵族燕乐射猎的图景,十分形象地还原了先秦时代苑囿的风貌。图中正面临水的是一座两层的主要建筑,主人和宾客正在上层鼓瑟投壶,一众姬妾侍女在楼下侍立。在主楼的两侧,左边挂着编钟,右边设有编磬,女乐们正在磬边钟旁演奏起舞。左侧鼎镬罗列,摆放着温酒和烹肉。不远处有座洗马池,两名牵着马的武士正向着主楼走过来,准备迎接王公贵族们去射猎。在图的左侧还有一泓池水,在泛舟的勇士箭壶中插满了羽箭。在中心游乐区的围墙外面就一大片狩猎区,中间林木郁郁苍苍,左边的三人正拉开弓瞄准猎物。右侧的尽头,则是一张大网,有许多战士正挥舞着刀剑武器,驱赶野兽进网……虽然在这幅图中,还看不到在今天的园林中常见的那些山水造景,可是在燕乐的中心区域,已经开始建楼挖池,按照不同的功能分区组景,较之殷商时期那些仅仅用于放养飞禽走兽的苑囿,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铜鉴(战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