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生存地区之一,从距今二百万年左右的远古时起,人类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辽阔而肥美的土地上。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生活之后,大约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活动在黄河中游一带的夏人,开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二里头遗址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的夏代史料比较零散。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了商代世系之后,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夏代世系基本上也是可信的。先秦典籍很早就把夏和商、周连在一起,称为三代,是有根据的。近些年来,考古学家们在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其分布地域和延续年代,基本上与夏人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相符合,很可能即是夏代的文化遗存。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均表明,夏代已步入了青铜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社会的开端。
大约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商人逐渐强盛起来,并在成汤的率领下,趁夏乱起兵灭夏,建立商朝。举世闻名的商代后期都城——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与发掘,特别是大批甲骨卜辞的发现,基本上证实了《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商代的历史。从商代起我国历史进入了有可靠文字记载的时期。至目前为止,大量的考古与文献资料都有力地证明,商代的经济、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已进入了青铜时代的繁荣阶段,商人的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夏代。
我国园林,以帝王园林出现的时间为最早,早期的帝王园林被称作“囿”,之后又称作“苑”,或合提并称为“苑囿”。
在古代的典籍中,一般把囿解释为畜养禽兽的地方。秦汉时期称囿为“苑”,或合提并称为“苑囿”。对囿和苑的区别,解释不一。有的认为“囿,今之苑”,或“古之谓囿,汉家谓之苑”,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亦异。有的认为“畜禽兽,大曰苑,小曰囿”,是规模不一样。还有的认为:“囿,苑有垣也。”将苑囿合提并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后的《史记》则开始把苑囿作为一个单独的名词来加以使用。《史记》云:“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自此之后,苑囿便成了帝王园林的专有名词,直至明、清时期仍然如此。
根据中国传统的史书记载,在商周时期,王室规模巨大的苑囿是我国园林的正宗源头,这一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然而在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些学者在对古代的诗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对照考古的发现,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在原始村落宅边的实用性绿地,如林木绿化和园圃等才是最早的园林雏形。其实,艺术的起源原本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往往是由多重原因综合交织而成。所以应该说,华夏园林流出的源头其实是村宅绿化和畋猎苑囿这两个泉眼。(www.daowen.com)
我们知道,建筑艺术起源于人类遮蔽风雨的棚屋,而陶瓷艺术则是从原始人所使用的泥坯盛器发展而来,同样地,园林艺术与人类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而改造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门实用性的艺术。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先民们刀耕火种,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极低,一块地经过几年的耕种后就失去了价值,他们的起炊、取暖和建筑,几乎都要依靠森林和树木,因此,在先民们聚居地的四周,森林遭受了非常大的破坏。于是,先民们就自发地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还有村落的一些公共活动场地周围种起了树,搞起绿化,这便是人类最初的建造园林活动。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书影(吴·陆玑)
根据考古学家们的推测,古代的制陶、纺织和磨制工具等活动大多数都是在户外进行,另外,还有一些诸如集会、祭祀和玩耍等的需求,人们都会在村落中和四周的空地上种树。这样做,一来可以遮荫防尘,二来还可以在其中进行娱乐、活动。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很多对上古村落绿地的记载。陆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在《诗经》中出现过的植物,总计八十多种,还有三十多种鸟兽虫鱼,由此可见商周时期村落园林风景是十分丰富的。例如,《周南·葛覃》的开头几句,描写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等等,无不对村落附近那种依靠天然地形、以植物为主的简朴的早期民间园林做了生动的描绘。
远古时期这些简单的园林活动为后人留下的资料尽管十分有限,可是假如我们将其前后联系起来看的话,这些活动似乎对后世那些恬淡素净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所隐居的田园居,也不过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前檐,桃李罗堂前”而已,可以说延续了上古村宅园林的余韵。即便是明清时期的文人花园,也在不断地从村宅绿化中吸取营养。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江南园林中那些“柳荫曲路”“梧竹幽居”“荷风四面”等风景,无不是从田园村落的绿化中得到启发,并做了更精练的概括而已。
帝王的苑囿花园是古代园林的另一个源头。苑囿的出现和上古时期贵族们的畋猎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国家的形成,城市的发展也日益健全。在早期,是所谓的“城邦”,一国即一城。“国”外为“野”,一旦出现了国、野之分后,便开始了城乡的对立。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身处城市,与山水林木的自然环境日渐脱离,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便日益加深。
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商朝晚期国都迁“殷”,所以商也称“殷”,或称“殷商”),虽然农业经济已经十分发达,但统治者们还是会经常进行大规模的畋猎活动。这种畋猎有别于先前那样单纯是为了生产的目的,而已成为继承祖先狩猎和原始游牧习俗的游乐消遣方式。在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多处关于“畋猎”的记载。殷王和其他贵族统治者们夜以继日地从事这种畋猎活动,往往由于追逐野兽而跑到距离国都很远的地方,不但要经过长途跋涉,而且有时候会耗费整整几个月的时间,长年荒废朝政,消耗掉大量的物力和财力。长年累月的经验和教训,使他们找到了一种更加便利的亲近大自然的娱乐方式——发明创造出了“囿”,这是一种四周由缭垣围起来的环境,其中林木葱郁,并在里面畜养了各种野兽,可供人们进行射猎游戏。后来,人们又进一步在其中增加了一些亭、台、楼、榭等建筑,以供眺望观赏,宴饮娱乐,以及休息歇脚,并种上各类名花奇卉,豢养各种珍禽异兽等;在取土筑台的同时,又可以形成一些水池和水渠,在其中可以养殖一些观赏鱼类和水生植物等,甚至可以在水上荡舟游戏。就这样,作为游乐、观赏之用的“园林”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