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水北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实例

南水北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实例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实施的又一项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往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图8-14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图东线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高地震烈度区的渠道边坡、建筑物稳定和地基液化问题、渠道两侧地下水位升高引起的浸没和土壤盐碱化问题、砂性土渠段的渗透稳定问题、软土段渠坡稳定问题及穿黄隧洞围岩稳定、突水流砂等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实例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实施的又一项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往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图8-14)。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km,沿线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km,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108m3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边逐级提水北送,并连通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经扩挖现有河道进入南运河,自流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km,其中黄河以南646km,穿黄段17km,黄河以北493km;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全长701km。主要供水茫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受水面积18×104km2,解决包括津浦铁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缺水以及苏北处区的农业缺水,补充鲁西南、鲁北和河北东南部的部分农业用水。

图8-14 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图

东线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高地震烈度区的渠道边坡、建筑物稳定和地基液化问题、渠道两侧地下水位升高引起的浸没和土壤盐碱化问题、砂性土渠段的渗透稳定问题、软土段渠坡稳定问题及穿黄隧洞围岩稳定、突水流砂等问题。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通过隧洞或渡槽穿过黄河,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大部分地段为明渠输水,受水区范围15×104km2。输水总干线长1267km,其中黄河以南477km,穿黄工程段10km,黄河以北780km。中线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高地震烈度区的砂土液化问题、膨胀土和湿陷性黄土状土的渠坡及建筑物地基稳定问题、通过煤矿采空区的渠道稳定问题、渠道渗漏及其引起的浸没和盐碱化问题、穿黄工程隧洞方案的围岩稳定问题等。(www.daowen.com)

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年调水170×108m3

西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m左右的高坝和长达100km以上的隧洞,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目前仍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区域稳定性与活动性构造问题、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问题、高压水头问题、碎屑流问题、外水压力与衬砌问题、硐室涌水问题、高地温问题、有害气体问题、冰冻问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