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实际中研究渗透变形的目的在于结合坝的特点、规模和重要性,对渗透稳定性作出评价。一般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是判别渗透变形的类型,确定渗透变形发生的临界水力比降和允许水力比降;其次根据地下水渗流条件,确定各点实际水力比降;最后比较实际水力比降与允许水力比降的相对大小,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是安全的,不会出现渗透稳定性问题;相反,则会出现渗透稳定性问题。因此,除了确定实际水力比降外,渗透变形类型的判别、临界水力比降和允许水力比降的确定也十分关键。
8.4.3.1 渗透变形类型判别
渗透变形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土体颗粒级配和土体结构,据此可以判别渗透变形的类型和发生的可能性。
(1)根据颗粒级配曲线来判别。颗粒级配曲线较直(或称“直线式”,图8-12中Ⅰ),表示土的颗粒成分是连续变化的,不均匀系数一般较小,较粗粒级之间的孔隙被较细粒级逐级充填,颗粒处于互相夹挤状态,渗透水流不能将细粒带出,很难发生管涌,而以流土为主,除非其结构特别疏松才会发生管涌。若颗粒级配曲线呈上凹形状(或称“瀑布式”,图8-12中Ⅱ),说明粗粒含量多而集中,细粒含量少,渗透变形为管涌。若颗粒级配曲线为上凸形(或称“阶梯式”,图8-12中Ⅲ)时,说明土中粗、细两级颗粒含量均较高,而中间颗粒较少,所以渗透变形以管涌为主。但是当细粒含量特别高时,则为流土。
图8-12 粗颗粒级配曲线与渗透变形型式关系图
Ⅰ.流土;Ⅱ.管涌;Ⅲ.管涌或流土
(2)根据土性和细粒含量Pc来判别。黏性土的渗透变形主要是流土和接触流失两种类型。对于无黏性土,当不均匀系数≤5时可判为流土;当不均匀系数>5时,土中细粒含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渗透变形的类型,当土的细粒颗粒含量Pc≥35%时为流土,Pc<25%时为管涌,Pc=25%~35%时为过渡型。
土的细粒颗粒含量Pc根据下面的方法确定:①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中至少有一个以上粒组的颗粒含量≤3%的平缓段,则以该平缓段的最大粒径和最小粒径的平均值或最小粒径作为粗、细颗粒的区分粒径df,相应于该粒径的颗粒含量为细粒颗粒含量P。②对于级配连续的土,粗、细颗粒的区分粒径df按下式确定:
式中:d70、d10——分别为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70%和10%的颗粒粒径(mm)。
(3)接触冲刷的判别。对于双层结构坝基,若两层土的不均匀系数均不超过10,且D10/d10≤10时(D10和d10分别代表较粗和较细一层土的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10%的颗粒粒径),不会发生接触冲刷,否则可能发生接触冲刷。
(4)接触流失的判别。对于地下水渗流方向向上的双层结构坝基,若两层土的不均匀系数均不超过5,且D15/d85≤5时(D15和d85分别代表较粗和较细一层土的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15%和85%的颗粒粒径),不会发生接触流失;若两层土的不均匀系数均不超过10,且D20/d70≤7时(D20和d70分别代表较粗和较细一层土的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20%和70%的颗粒粒径),也不会发生接触流失。
8.4.3.2 临界水力比降的确定
临界水力比降也称临界水力梯度,是指能够使土体产生渗透变形的最小水力比降。它主要取决于土体的颗粒级配、密实度等因素。临界水力比降一般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对于重要的大型工程或地层结构复杂的地基土,其临界水力比降和允许水力比降应通过专门的试验进行确定。下面介绍不同类型渗透变形的临界水力比降计算方法。
(1)流土型临界水力比降Jcr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对于无黏性土
对于黏性土
式中:Gs——土粒密度与水的密度之值;
n——土的孔隙率(以小数计)。
c——土的抗渗凝聚力(kPa),c=0.2ωL-3.5,其中ωL为土的液限含水量(%);(www.daowen.com)
D0——取1.0m。
(2)管涌型或过渡型临界水力比降Jcr可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d5、d20——分别为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5%和10%的颗粒粒径(mm)。
(3)管涌型临界水力比降Jcr也可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d3——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3%的颗粒粒径(mm);
8.4.3.3 允许水力比降的确定
允许水力比降等于临界水力比降除以工程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与工程等级、坝高、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等有关。安全系数一般取1.5~2.0,当渗透稳定对水工建筑物的危害较大时,安全系数可取2.0;对于特别重要的工程,安全系数也可取2.5。
对于无黏性土,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照表8-6选用经验值。
表8-6 无黏性土的允许水力比降
注:本表不适用于渗流出口有反滤层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