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库诱发地震特征简介

水库诱发地震特征简介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库诱发地震主要发生在水体或水荷载影响范围之内,震源体深度较浅,属于浅源地震。图7-23为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但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浅,震源体小,故地震影响范围较小。

水库诱发地震特征简介

7.4.1.1 空间分布特征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出现与发震地区的内、外地质条件有关,其空间分布特征与诱发地震的成因有着密切联系。

(1)震中分布与水库水域及诱发成因有关。统计结果表明,无论在天然地震区或无震区,所发生的水库地震震中多分布于库坝区或其外围邻近地区25~40km范围内。距水库越近,震点数越高。

(2)震源深度和震中强度与当地天然地震有明显差别。水库诱发地震主要发生在水体或水荷载影响范围之内,震源体深度较浅,属于浅源地震。计算分析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内生成因水库地震震源深度在2~10km范围内,外生成因水库地震或其他诱发地震震源深度则常在2km以内的地壳表层,且震源体较小,与当地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有明显不同。

此外,震源深度与水库容量呈趋势性相关,库容小的水库地震震源较浅,库容大的水库震源较深。某些大型水库地震震源深度有随时间自浅部向较深部发展的趋势。图7-23为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图7-23 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深度随时间的变化

①1961年7~9月;②1961年10月~1963年2月;③1962年4月~1976年6月;④1976年7月~1981年1月

由于震源浅,震中烈度较相同级震级天然地震高。但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浅,震源体小,故地震影响范围较小。(www.daowen.com)

7.4.1.2 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相关性特征

水库地震的频度和强度与水库蓄水后的水位高度及其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地震活动随库水位的升高而增强,在达到或经过几次高水位后发生主震。印度科伊纳、希腊克里马斯塔、我国新丰江和丹江口等水库的地震活动都具有这种规律。例如科伊纳水库每次高水位后几乎都伴随着地震频度的升高,最强的6.5级主震出现在第五个高水位期(1967年12月10日)。

地震活动与水库水位上升的量值、上升速度、高水位持续的时间有关,较强的地震常发生在库水位上升速度加快后的高水位期(如科伊纳、新丰江等),或出现在持续高水位后的水位急剧下降期(如丹江口和新丰江等)。

7.4.1.3 水库诱发地震的序列特征

水库诱发地震震型与其成因类型有关。一般构造型的水库诱发地震序列以前震—余震型(茂木2型)为主,前震及余震序列明显,偶尔见有震群型。而非构造型的水库诱发地震常属单发式主震型或多发式震群型(茂木3型),且序列短。而天然构造地震序列往往属于主震余震型(茂木1型),其前震极微弱,因而与人类活动诱发地震序列有明显的区别。此外,由于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一般不大,故它的主震和最大余震之间的差值较小,而且水库地震的主震和余震衰减速度很慢,可达20年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