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土的抗剪强度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土的抗剪强度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剪应力超过土体本身的抗剪强度时,将产生沿着土体中某一滑裂面的滑动,而使土体丧失整体稳定性。图5-10剪切盒示意图为了绘制出土的抗剪强度τf与法向应力σ的关系曲线,一般需要采用至少4个相同的土样进行直剪试验。c′和φ′称为土的有效抗剪强度指标。

5.3.4.1 抗剪强度的定义

一般而言,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土体中的应力将发生变化。当剪应力超过土体本身的抗剪强度时,将产生沿着土体中某一滑裂面的滑动,而使土体丧失整体稳定性。所以,土体的破坏通常都是剪切破坏。

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土石坝、道路边坡、路基、建筑物地基等丧失稳定性的例子很多(图5-9)。为了保证土木工程建设中建(构)筑物的安全和稳定,就必须详细研究土的抗剪强度。

图5-9 土坝、基槽和建筑物地基失稳示意图

土的抗剪强度是指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其数值等于土体产生剪切破坏时滑动面上的剪应力。抗剪强度是土的主要力学性质之一,也是土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体是否达到剪切破坏状态,除了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之外,还与它所受到的应力组合密切相关。不同的应力组合会使土体产生不同的力学性质。土体破坏时的应力组合关系称为土体破坏准则。土体的破坏准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被人们普遍认为能完全适用于土体的理想的破坏准则。下面主要介绍目前被认为比较能拟合试验结果,因而为生产实践所广泛采用的土体破坏准则,即莫尔-库仑破坏准则。

土的抗剪强度,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性质,即土的物质组成、土的结构和土所处于的状态等。土的性质又与它所形成的环境和应力历史等因素有关。其次,土的性质还取决于土当前所受的应力状态。

5.3.4.2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当土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时,作用在剪切面上的极限剪应力就称为土的抗剪强度。

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的方法之一是直接剪切试验,简称为直剪试验,如图5-10所示。该仪器的主要部分由固定的上盒和活动的下盒组成,将土样放置于刚性金属盒内上下透水石之间。进行直剪试验时,先由加荷板施加法向压力P,土样产生相应的压缩ΔS,然后再在下盒施加水平向力,使其产生水平向位移Δl,从而使土样沿着上盒和下盒之间预定的横截面承受剪切作用,直至土样破坏。假设这时土样所承受的水平向推力为T,土样的水平横断面面积为A,那么,作用在土样上的法向应力则为σ=P/A,而土的抗剪强度就可以表示为τf=T/A。

图5-10 剪切盒示意图

为了绘制出土的抗剪强度τf与法向应力σ的关系曲线,一般需要采用至少4个相同的土样进行直剪试验。方法是,分别对这些土样施加不同的法向应力,并使之产生剪切破坏,可以得到4组不同的τf和σ的数值。然后,以τf作为纵坐标轴,以σ作为横坐标轴,就可绘制出土的抗剪强度τf和法向应力σ的关系曲线。

图5-11为直剪试验的试验结果。可见,对于砂土而言,τf与σ的关系曲线是通过原点的,而且它是与横坐标轴呈φ角的一条直线[图5-11(a)]。该直线方程为:

式中:τf——砂土的抗剪强度(kPa);

σ——砂土试样所受的法向应力(kPa);

φ——砂土的内摩擦角(°)。

图5-11 抗剪强度τf与法向应力σ的关系曲线

对于黏性土和粉土而言,τf和σ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仍呈一条直线,但是,该直线并不通过原点,而是与纵坐标轴形成一截距c[图5-11(b)],其方程为:

式中:c——黏性土或粉土的黏聚力(kPa)。

由式(5-34)可以看出,砂土的抗剪强度是由法向应力产生的内摩擦力σtanφ(tanφ称为内摩擦系数)形成的;而黏性土和粉土的抗剪强度则是由内摩擦力和黏聚力形成的。在法向应力σ一定的条件下,c和φ值愈大,抗剪强度τf愈大,所以称c和φ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以通过试验测定。c和φ反映了土体抗剪强度的大小,是土体非常重要的力学性质指标。对于同一种土,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c、φ值为常数,但是,当试验方法不同时,c、φ值则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式(5-34)表示了土的抗剪强度τf与法向应力σ的关系,它是由法国科学家库仑(C.A.Coulomb)于1776年首先提出来的,所以也称为土体抗剪强度的库仑公式。(www.daowen.com)

后来,由于土的有效应力原理的研究和发展,人们认识到,只有有效应力的变化才能引起土体强度的变化,因此,又将上述的库仑公式改写为

式中:σ′——土体剪切破裂面上的有效法向应力(kPa);

u——土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kPa);

c′——土的有效黏聚力(kPa);

φ′——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c′和φ′称为土的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对于同一种土,c′和φ′的数值在理论上与试验方法无关,应接近于常数。

应该注意,公式(5-34)称为土的总应力抗剪强度公式,公式(5-35)称为土的有效应力抗剪强度公式,以示区别。

莫尔(Mohr,1910)继库仑的早期研究工作,提出土体的破坏是剪切破坏的理论,认为在破裂面上法向应力σ与抗剪强度τf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

这个函数所定义的曲线为一条微弯的曲线,称为莫尔破坏包线或抗剪强度包线(图5-12)。如果代表土单元体中某一个面上σ和τ的点落在破坏包线以下,如A点,表明该面上的剪应力τ小于土的抗剪强度τf,土体不会沿该面发生剪切破坏。B点正好落在破坏包线上,表明B点所代表的截面上剪应力等于抗剪强度,土单元体处于临界破坏状态或极限平衡状态。C点落在破坏包线以上,表明土单元体已经破坏。实际上C点所代表的应力状态是不会存在的,因为剪应力τ增加到抗剪强度τf时,不可能再继续增长。

实验证明,一般土在应力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莫尔破坏包线近似于一条直线,可以用库仑抗剪强度公式(5-34)来表示。这种以库仑公式作为抗剪强度公式,根据剪应力是否达到抗剪强度作为破坏标准的理论就称为莫尔-库仑(Mohr-Coulomb)破坏理论。

图5-12 莫尔-库仑破坏包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