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性土的稠度与可塑性是土粒与水相互作用后所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
5.3.2.1 黏性土的稠度状态
黏性土因含水多少而表现出的稀稠软硬程度,称为稠度。因含水多少而呈现出的不同的物理状态称为黏性土的稠度状态。土的稠度状态因含水量的不同,可表现为固态、塑态与流态3种状态。
(1)固态。含水量相对较少,粒间主要为强结合水连结(强结合水或固定层重叠),连结牢固,土质坚硬,力学强度高,不能揉塑变形,形状大小固定。
(2)塑态。含水量较固态为大,粒间主要为弱结合水连结(即弱结合水或扩散层重叠),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可揉塑成任意形状不破裂、无裂纹,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3)流态。含水量继续增加,粒间主要为液态水占据,连结极微弱,几乎丧失抵抗外力的能力,强度极低,不能维持一定的形状,土体呈泥浆状,受重力作用即可流动。
上面3种稠度状态中的每一种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稠度状态,如表5-5所示。
表5-5 黏性土的稠度状态和稠度界限
黏性土稠度状态的变化是由于土中含水量的变化而引起的,黏性土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应于转变点(临界点)的含水量称为稠度界限(界限含水量)。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应用的是由瑞典农学家阿登堡(Atterberg,1911)制定的稠度状态与相应的稠度界限标准(表5-5),稠度界限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是由固态转变到流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塑限(ωP),由塑态转变到流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液限(ωL)。
土处于何种稠度状态取决于土中的含水量,但是由于不同土的稠度界限不同,因此天然含水量不能说明土的稠度状态。为判别自然界中黏性土的稠度状态,通常采用液性指数(IL)进行评价,即:
当ω>ωL时,IL>1,则土处于流态;当ω<ωP时,IL<0,则土处于固态;当ωP<ω<ωL时,0<IL<1,则土处于塑态。也就是说,天然含水量越高,IL就越大,土就越软;相反,天然含水量越低,IL越小,土就越硬。工程实际中常用IL值判别土的稠度状态,如表5-6所示。
表5-6 按液性指数划分黏性土的稠度状态(www.daowen.com)
稠度状态能说明黏性土的强度与压缩性。处于坚硬与硬塑状态的土,土质较坚硬,强度较高且压缩性较低(变形量较小);处于流塑与软塑状态的土,土质软弱且压缩性较高;处于可塑状态的土,其性质界于前二者之间。
黏性土的液限与塑限一般在室内进行测定,液限常采用瓦式液限仪测定,塑限常采用搓条法测定。
5.3.2.2 黏性土的可塑性
黏性土中含水量在液限与塑限两个稠度界限之间时,土处于可塑状态,具有可塑性,这是黏性土的独特性能。由于黏性土的可塑性是含水量界于液限与塑限之间表现出来的,故可塑性的强弱可由这两个稠度界限的差值大小来反映,这差值称为塑性指数IP。即
实际应用中,常将界限含水量的百分符号省去。塑性指数越大,意味着黏性土处于可塑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越大,其可塑性就越强。在工程实际中直接按塑性指数大小对一般黏性土进行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按塑性指数IP将黏性土分为两类,IP>17为黏土,10<IP≤17为粉质黏土。
黏性土可塑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粒间弱结合水膜厚度的大小,影响弱结合水膜(扩散层)厚度的因素主要是土的颗粒级配、矿物成分,水溶液的化学成分、浓度及pH值。因此,黏性土的可塑性强弱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