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物理性质是指三相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及固、液二相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性质。前者称为土的基本物理性质,主要研究土的密实程度和干湿状况;后者主要研究黏性土的可塑性、胀缩性及透水性等。土的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力学性质,其指标在工程计算中常被直接应用。
土的三相组成实际上是混合分布的,为了使三相比例关系形象化和阐述方便,将它们分别集中起来画出土的三相示意图(图5-4)。
图5-4 土的三相示意图
V.土的总体积(cm3);m.土的总质量(g);Vs.土中固体颗粒实体的体积(cm3);ms.土的固体颗粒质量(g);Vv.土中孔隙体积(cm3);mw.土中液体的质量(g);Vw.土中液体的体积(cm3);ma.土中空
气的质量,ma≈0;Va.土中气体的体积(cm3)
5.3.1.1 土粒密度
土粒密度(g/cm3)是指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即单位体积土粒的质量。
土粒密度大小决定于土粒的矿物成分,与土的孔隙大小和含水多少无关,它的数值一般在2.60~2.80g/cm3之间(表5-4)。一般情况下,随有机质含量增多而减小,随铁镁质矿物增多而增大。它是土中各种矿物密度的加权平均值。
表5-4 各种主要类型土的土粒密度
土粒度密度是实测指标,可在实验室内直接测定。该指标一方面可以间接地说明土中矿物成分特征,另一方面主要用来计算其他指标。
5.3.1.2 土的密度与重度
土的密度是指土的总质量与总体积之比,即单位体积土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根据土所处的状态不同,土的密度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天然密度。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的质量,称天然密度(g/cm3),即:
天然密度的大小取决于矿物成分、孔隙大小和含水情况,综合反映了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土越密实,含水量越高,则天然密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由于自然界土的松密程度与含水量变化较大,故天然密度变化较大,一般值为1.6~2.2g/cm3,小于土粒密度值,它是一个实测指标。
(2)干密度。土的孔隙中完全没有水时的密度,称土的干密度(g/cm3),指单位体积干土的质量,即
干密度与土中含水多少无关,只取决于土的矿物成分和孔隙性。对于某一种土来说,矿物成分是固定的,土的密度大小只取决于土的孔隙性,所以干密度能说明土的密实程度。其值越大越密实,反之越疏松。干密度可以实测,但一般用其他指标换算求得,土的干密度一般在1.4~1.7g/cm3之间。
(3)饱和密度。土的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密度称为饱和密度,是指土孔隙中全部充满液态水时的单位体积土的质量,即
式中:ρw——水的密度(g/cm3),常近似取1.0g/cm3。
工程实际中,常将土的密度换算成重度γ。重度等于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g,即
与天然密度、干密度、饱和密度对应的重度分别称之为天然重度(γ)、干重度(γd)及饱和重度(γsat)。
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如果土层是透水的,此时土受水的浮力作用,实际重量将减小,这种处于地水位以下的有效重度称为土的浮重度(γ′)即
浮重度等于土的饱和重度减去水的重度(γw),即:
对于同一种土来讲,土的天然重度、干重度、饱和重度、浮重度在数值上有如下关系:
5.3.1.3 土的含水性
土的含水性指土中含水情况,说明土的干湿程度,有含水量与饱和度两个指标。
(1)含水量。土中所含水分的质量与固体颗粒质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又称土的含水率。
一般所说的含水量指的是天然含水量,土的含水量由于土层所处自然条件(如水的补给、气候、离地下水位的距离等),土层的结构构造(松密程度)以及沉积历史等的不同,其数值相差较大。如近代沉积的三角洲软黏土或湖相黏土,含水量可达10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00%以上;而有些密实的第四纪老黏土(Q3以前沉积),孔隙体积较小,即使孔隙中全部充满水,含水量也可能小于20%。干旱地区,土的含水量可能微不足道或只有百分之几。一般砂类土的含水量都不会超过40%,以10%~30%为常见值,一般黏性土的常见值为20%~50%。
土的孔隙中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称为饱和含水量ωsat。
饱和含水量既能反映土孔隙中全部充满水时含水多少,又能反映土的孔隙率大小。
(2)饱和度。土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与土中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土的饱和度,以百分数表示。
或天然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饱和度可以说明土孔隙中充水的程度,其数值为0~100%。干土:Sr=0;饱和土:Sr=100%。工程实际中,饱和度主要用于评述砂类土的含水状况(或湿度),按饱和度大小常将砂类土划分为以下3种含水状况:稍湿的(Sr<50%)、很湿的(50%≤Sr≤80%)和饱和的(Sr>80%)。(www.daowen.com)
5.3.1.4 土的孔隙性
土中孔隙大小、形状、分布特征、连通情况与总体积等,称为土的孔隙性。土的孔隙性主要取决于土的颗粒级配与土粒排列的疏密程度。土的孔隙性指标主要有孔隙度和孔隙比。
(1)孔隙度。孔隙度又称孔隙率,指土中孔隙总体积与土的总体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土的孔隙度取决于土的结构状态,砂类土的孔隙度常小于黏性土的孔隙度。土的孔隙度一般为27%~52%。新沉积的淤泥孔隙度可达80%。土的孔隙度是一个计算指标。
(2)孔隙比。孔隙比指土中孔隙体积与土中固体颗粒总体积的比值,用小数表示。
土的孔隙比说明土的密实程度,按其大小可对砂土或粉土进行密实度分类。如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用天然孔隙比来确定粉土的密实度:e<0.75为密实,0.75≤e≤0.9为中密,e>0.9为稍密的粉土。工程实际中,除了用孔隙比评价砂类土或粉土的密实程度外,还用于地基沉降量的计算。土的孔隙度和孔隙比均是计算指标。两者的关系为:
(3)砂土的相对密度。砂土的密实程度还可用相对密度(Dr)来表示。
式中:emax——最大孔隙比,即最疏松状态下的孔隙比;
emin——最小孔隙比,即最紧密状态下的孔隙比;
e——天然孔隙比,即通常所指天然状态下的孔隙比。
砂土的天然孔隙比界于最大和最小孔隙比之间,故相对密度Dr=0~1;当e=emax时,则Dr=0,砂土处于最疏松状态;当e=emin时,则Dr=1,砂土处于最紧密状态。工程实际中,常用相对密度判别砂土的震动液化,或评价砂土的密实程度。按相对密度值可将砂土分为3种密实状态:Dr≤0.33为疏松的砂,0.33<Dr≤0.67为中密的砂,Dr>0.67为密实的砂。
砂土的最疏松与最密实的状态可在实验室由人工制备。实际上,由于砂土原状样不易取得,测定天然孔隙比较为困难,加上实验室测定砂土的emax与emin精度有限,因此计算的相对密度值误差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