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储备体系
石油储备是由国家组织计划,通过政府、企业以及民间组织之间相互合作,有目的地存储一定规模石油资源的活动。通过建立石油储备,能够有效应对因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维持市场油价稳定,促进经济稳步发展。适度的石油储备是一种提高工业生产效益的方法,一种保障社会稳定的措施,一种经济调控的手段及战备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措施。
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内容涵盖了石油储备的管理制度与模式、石油基地的选址布局与建造规模等。石油储备由国家统一管理,主要包括战略储备和商用储备两种模式。战略石油储备是国家出资建立的大型石油储备,由国家政府进行调控管理,在出现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上涨时,政府迅速将储备的石油资源投放市场,缓解供需矛盾,保持工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商业储备主要是由各大型石油企业建立起来石油储备,主要用于维持企业稳步运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在国际油价下跌时储存一定量的石油,待油价上涨时进行投放,既能保证企业运转的正常需要,又能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石油储备的方式大致分为4种:地上油罐存储方式、地下油罐储备方式、海上储存方式和地下岩洞储存方式,各种储备方式各有利弊,所以,要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宜自己国家的储存方式。表1-5列举出了各种存储方式的优缺点。
表1-5 各种存储方式的优缺点
2.发达国家石油储备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开始意识到建立石油储备的必要性。1975年12月22日美国颁布实施的《能源政策和储备法》中指出,由联邦财政出资,授权能源部规划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发展至今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美国石油储备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其中战略石油储备要求高,其动用投放都要受到《能源政策与储备法》的严格限制,商业储备自由度高,不受法律与政府的干预,可以由企业自行决定储备与投放时机。美国石油储备规模巨大,2009年底美国石油储备总量高达17.75亿桶,相当于153天的进口量,可供满足国内97天的需求量(图1-7)。其中,战略石油储备为7.27亿桶,均为原油储备,商业石油储备为10.49亿桶,商业石油储备与战略石油储备之比基本维持在1.5左右(图1-8)。
图1-7 美国石油储备(数据来源EIA)
图1-8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与商业石油储备(数据来源EIA)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采取地下盐穴存储,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这片区域地下密集分布着500多个盐层洞穴,通过对这种天然的地形稍加改造,美国政府在当地建立5个地下储备基地,储存总量达到7.5亿桶。这些巨型盐层洞穴位于地下610~1200m,巨大的高度落差形成温度差异,推动石油缓慢流动,防止石油沉淀变质造成油品下降,同时还可以有效预防各种破坏活动,提高石油储备的安全性。墨西哥湾附近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靠近海岸交通便利,利于石油的加工和运输。美国地面建设油库储备石油每桶成本大约为15~18美元,开凿山体岩洞储油每桶成本更高达30多美元,而在墨西哥湾沿海地区的地下盐层储油,每桶成本只有1.5美元。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石油资源十分匮乏,1978年建立自己的政府储备。日本的民间储备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义务储备,可以拥有小部分的商业性储备。随着政府储备量的增大,日本政府对民间储备作出一定程度的下调,现在民间储备量与政府储备量接近,差不多各占一半,合计相当于169天的净进口量。日本战略石油储备主要采取地上存储、半地下存储、地下岩穴和海上油库存储4种方式,民间储备的储备方式和分布形式没有具体要求。日本战略石油分布在国土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的3个地区内,呈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总体布局均衡。截至2008年年底,石油总储备为6.3亿桶,可供满足需求天数为133天,为IEA成员国中最高。表1-6列出了日本主要的国家储备基地。
表1-6 日本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www.daowen.com)
(续)
资料来源:(日)通产省资源能源厅。
联邦德国于1966年开始着手建立石油义务储备,1978年制定的《德国石油和石油产品储备法》中明确规定,建立以机构储备为主的经济、高效的石油储备制度。德国石油储备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储备联盟石油储备和企业石油储备3个并行部分。德国战略石油储备只能满足全国17天的需求,企业建立的商业储备承担30天的义务储备,石油储备联盟承担约75%的石油储备,成为石油储备的重要组分部分。德国储备的石油资源包含原油和成品油,其中原油多存储于地下的盐洞中,成品油则存储在地面上建立的储油罐当中。德国石油储备分布遵循地区平衡和经济与安全两项原则,石油储备联盟将大部分储备尤其是原油储备存放在北德地区的盐洞里,因为利用地下盐洞储备石油成本低,保存时间长,且大部分盐洞与输油管道连接,便于输送。
3.我国石油储备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还不够成熟,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都已经相当成熟完善,并且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成功运行多年。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石油储备发展和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国石油储备规划道路指引方向。借鉴不是照搬,毕竟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用于石油储备财政资金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石油能源结构也存在巨大差异。我国要在建设石油储备体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寻求出一条适合我国石油储备发展的道路。
(1)石油储备模式
首批4个石油基地已经建成并注油,使我国具备了初级规模战略石油储备,各石油公司也建有少量的商业石油储备。以此为起点,目前我国还在加紧建设新的石油储备基地,进一步扩大战略石油的储备规模,同时新的法规当中规定企业除自己的商业储备之外,还应当建设一定量的法定储备,承担部分储备义务。待企业义务储备的管理和运营比较成熟后,由国家立法成立石油储备联盟,直接管理企业的法定储备,实现向机构储备的逐步过渡。最终,我国将建立起以政府储备为主导、以机构储备为主体、以商业储备为补充的石油储备模式,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佳储备模式。
(2)石油储备规模
我国石油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大量的石油需要进口。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建立石油储备的规模越大,石油能源的安全性越高,大规模的石油储备需要庞大资金投入作为支持,无形中又增加国家和企业的财政负担。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结果,我国石油储备的发展规划目标应当是相当于12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达到国际能源机构对一般发达国家的要求。
2003年起,我国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初步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第一期为1000~1200万t,约等于我国30天的净石油进口量;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为2800万t。2008年年底,首批建设的镇海、舟山、大连、黄岛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储备库容为1200万m3,相当于我国10余天石油进口量。第二批8个基地于2012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注油,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量达到2.74亿桶。第三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正在筹划中,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三期工程项目全部完成,中国的石油储备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净进口量,超过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
(3)石油储备选址与存储方式
石油储备选址与存储方式选择作为石油储备的两个重要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目前,我国首批已经建成的包括镇海、黄岛、舟山、大连在内的4个石油储备基地,都是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交通便利,且靠近生产消费地区,便于石油的加工与运输。在石油存储方式上,采用传统的油罐储存,成本较高,并且由于靠近沿海地区,安全性不高。考虑到石油储备的安全,我国在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中选择在西部地区建设部分储备基地,其中包括甘肃兰州以及新疆独山子和鄯善,并且储库都将建在地下。从中远期发展规划上看,我国应该在选择在三大石油输送管线上合适的站点周边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增加内陆地区的石油储备,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地下岩洞储备方式,降低存储成本,提高安全性。
(4)石油储备建设资金
我国大规模石油储备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作为支撑,资金筹集已经发展为石油储备建设的焦点问题。我国可以采用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模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应由财政出资,还可以通过发行石油储备债券等方式筹资建设石油储备。我国公司储备的资金可以由企业自己来承担,对于企业储备中的法定储备部分,国家在资金、利息、政策等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