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石油产业也发生巨大变化,能源的消耗量急剧增加。与此对应,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尤其在石油需求和石油进口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2011年我国石油进口量2.65亿t,2012年石油进口量约为2.71亿t,201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达到2.85亿t左右,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逼近6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测的,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5~5.0亿t,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的指标提前实现。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高达60%;而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的数字更高,为76%。以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能源供需为基础,到2020年石油需求总量可能超过7亿t,其中三分之二都需要依靠进口。因此,石油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石油进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石油净进口量与石油消费量的比值,反映本国石油消费量对国外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警示标志之一。一般说来,对外依存度越高,则本国石油安全程度越低。国际公认安全警戒线为30%,而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居高不下。图1-3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进口石油依存度的变化。自2008年后,我国石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依靠进口,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图1-3 我国进口石油依存度
数据来源:历年《全国石油天然气矿产储量通报》和历年《中国矿产资源年报》
2.油气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大陆架八大盆地,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大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占全国的83.64%。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m)和中深层(2000~3500m),而深层(3500~4500m)和超深层(>4500m)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端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端资源占24%。
早在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70亿t。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t。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km2,发现的石油储量达52.2亿t,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t,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300亿t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t。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达到5550万t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
2007年5月23日中石油公司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发现了储量规模10亿t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新发现的冀东南堡油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曹妃甸港区),地质上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南堡凹陷,属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范围。冀东油田公司有勘探面积1570km2,其中陆上570km2,滩海1000km2。经过长达40年的艰苦探索,到2004年中石油在冀东陆上共发现5个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t,原油年产量100万t。
冀东南堡油田共发现4个含油构造,基本落实三级油气地质储量(当量)10.2亿t。其中:探明储量4.0507亿t,控制储量2.9834亿t,预测储量2.0217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1401亿方(折算油当量1.1163亿t)。
冀东南堡油田是一个整装、优质、高效油田。储量规模大、油层厚度大,平均单井钻遇油层厚度达到80~100m;单井产量高,已试油的直井单井日产80~100t,水平井单井日产200~500t,油田储量丰度达507万t/km2;油层物性好、油品质量好、试采效果好,主要目的层埋深为1800~2800m。
国务院新闻办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指出,中国能源资源是总量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较大等特点。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储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储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www.daowen.com)
3.石油生产与消费状况
我国石油产量虽然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受到资源及开采条件的限制,增长速度缓慢。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出现了高速的增长。国内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石油消费达到4.62亿t,比2010年的消费量增加了5.5%,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11.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图1-4显示了2001~2011年我国石油生产与石油消费的增长趋势。近10年,我国石油产量略有增长,但涨幅不大,而我国石油消费量逐年递增。供需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大量依赖国际市场进口石油成为必然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表1-3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大庆油田自20世纪开发以来已为国家稳定提供原油50多年,尽管储油量大大减少,开采成本增大,由于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长庆油田是我国最早发现并开采的油气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探明储量的增加,原油产量增加很快,已成为我国主力油田之一。
图1-4 2001-2011年我国原油产量与消费量
数据来源:2012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表1-3 国内主要石油产地
4.能源的利用状况
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
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能源工业的发展。我国能源资源的西富东贫和消费分布的不均衡性,大大增加了运输压力,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批量、远距离输送格局。多年来,由于运力不足造成了大量的煤炭积压,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能源供需形势从长期看依然十分紧张。我国的能源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能源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然而与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洁净高效能源,缺口依然很大。
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尽管我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不高,然而,其能耗强度却跃居世界之前列。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测算,我国能源系统的总效率(开采+加工+运输+利用)仅为9%,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按万美元GDP能耗分析,我国高出平均水平的2倍多。产业、能源结构的不合理、能源品质低下,管理落后等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
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影响越来越大,农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过度的薪柴开发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质减少等严重生态问题。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能耗量急剧增长。乡镇工业能耗直线上升,能源利用率严重低下。
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并开始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继续扩大。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烟尘和酸雨危害最大,TSP、PM2.5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能源开发逐步西移。随着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的日渐枯竭,开发条件的逐步恶化,近年来,我国能源开发呈现出逐步西移的态势,特别是水能资源开发和油气资源的勘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