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朝廷下令访求民间应祀与祗,“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陈庙十余座,我市中山公元北门原有的陈文龙祠就是其中之一。
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以福州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相传当年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拾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便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明天启七年(1627年),当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贾,出于对陈文龙的敬仰,将原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下。庙建成后,历经沧桑,几度重修。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分别记载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九年(1859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况。其中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庙为“尚书庙”,称陈文龙为“尚书公”。福州市区的其他4座庙均由此分香,阳岐尚书庙也被称作“尚书祖庙”。1919年,阳岐人、思想家严复发起又一次重修。他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福建督军李厚基、省长萨镇冰、前清福州知府叶大庄等都有善捐。严复为祖庙题写镌刻了三副石柱联,其中大殿正门的草书联为“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助;百余香风清魔伏,为民所依”。他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
历代史传、诗文、戏曲等都对陈文龙倍加褒扬。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今冲绳)、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闽台及东南亚等地,都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仅在台湾和妈祖,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就有16座之多。(www.daowen.com)
(刊于2005年10月10日《厦门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