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聊慰乡愁:寂静的老屋与先贤故居中的惊心历史

聊慰乡愁:寂静的老屋与先贤故居中的惊心历史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海格林村的苏眇公故居不见想象中的官方文物标志和乡里醒目的文字警示,眇公故居就这么寂寞地独立于山野。1916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在厦起草《讨袁檄文》的苏眇公受到暗探盯梢,只好避祸回家,匿居阁楼,三餐由家人送饭,躲过了反动派的搜捕。尽管它的主人曾经上演过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然时空远遁,人去楼空,寂静的老屋却难以寻觅风云过后的痕迹。

聊慰乡愁:寂静的老屋与先贤故居中的惊心历史

从厦门轮渡上船,30分钟就抵达对岸的龙海市屿仔尾码头。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南行20余公里,我们来到了港尾镇格林村,这里是辛亥志士、爱国报人苏眇公的家乡。

在村头的老榕树下,等候多时的苏眇公之子、80高龄的苏见羹老人,热情地带领我们走过林荫遮蔽的乡间土路,在种植着龙眼、香蕉的果林中穿行,来到一座朴素的红砖古厝前,这就是苏眇公的故居。

龙海格林村的苏眇公故居

不见想象中的官方文物标志和乡里醒目的文字警示,眇公故居就这么寂寞地独立于山野。环顾四周,茁壮的青草还带着露水的潮湿气味,一阵犬吠,数声鸡鸣,使远山环抱的田园益显静谧安详。只有院落里的两株赤柏和几棵月季,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苍翠红艳,似乎要留住那段血色的记忆。

轻轻推开厅堂的大门,房内光线昏暗,两位清末装扮的老人画像,庄严肃穆地高挂在厅墙上,他们就是眇公的父母。画像上的两老貌相严谨、温良恭让,目光中却有难以言说的惊恐之色。眇公的才学没有给双亲带来富足和安逸,却因为自身投身革命屡遭拘役而让严父慈母忧心如焚,这自然是他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之事。

1916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在厦起草《讨袁檄文》的苏眇公受到暗探盯梢,只好避祸回家,匿居阁楼,三餐由家人送饭,躲过了反动派的搜捕。1917年,时任《闽南报》总编的眇公又因抨击时政被厦门警厅逮捕,出狱返乡后,老父百感交集地撰写了“四海风波难作客,一门耕读胜为官”的对联。如今这副门联还在,虽然釉彩已经褪色,字迹亦多脱落,但当时主人的心境却不言自明。(www.daowen.com)

毗邻厅堂的眇公居室,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主人曾经睡卧过的老式雕花漆床几近散架,这就是眇公的婚床。1919年,眇公应聘回乡修《海澄县志》期间,得暇安排终身大事,娶妇纪氏。后发妻早殁,又续弦继室甘氏。一侧的墙边立着眇公的书桌,油漆剥落后露出的森森木骨还在顽强支撑,几支蒙尘的秃笔在悬挂的竹篮中悄无声息,仿佛在泣悼远去的岁月。

我们心头沉重起来,眇公的儿孙辈都已迁居漳州等地,只有耄耋之年的苏见羹偶或从石码回来看看。由于久不住人,老屋日见破败,沾尘的蛛网,锈蚀的门环,观之令人唏嘘。尽管它的主人曾经上演过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然时空远遁,人去楼空,寂静的老屋却难以寻觅风云过后的痕迹。

远客的造访,让苏见羹颇感欣慰。老人指指老屋对面的油车山告诉我们:1943年5月,病逝于南靖的眇公运柩葬于此山。我们来到山麓的眇公墓前,逝者如斯,坟草犹自疯长,而里人却不再知晓这位曾经纵横诗笔、为民请命的乡贤。

落日悲凉的投影在山谷间或隐或现,我们无法留住时光的脚步,但愿还能留住先贤渐渐远去的背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