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地区素有“林海竹乡”之称,境内的丘陵地带以红壤为主。当地的高岭土和黄壤、红壤、黏土等储量丰富,尤其是土壤中的含铁量高达10%,因此建窑建盏胎质坚硬,胎色呈灰黑色,叩之有金属之声,保温性能好。这是建盏品质优异的独特地理条件。同行的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常务副会长魏尚人告诉我们,宋代建窑窑址集中在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主要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营长墘等处。在方圆数十里、总面积达12.6万平方米的窑址集中地,当年废弃的匣钵、瓷片堆积成山,俯拾皆是。
有关资料记载,建盏黑釉瓷烧制始于五代末,宋代达到鼎盛。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建窑”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而“盏”的称谓在宋代早已有之。“入窑一色,出窑千变。”建盏的釉面斑纹给人幽深、玄妙之感。其突出特点是釉呈黑褐色或酱黑色,其上自然形成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各种纹路,代表性的有乌金釉、兔毫釉、油滴釉以及鹧鸪斑、柿红釉、铁锈斑、杂色釉等。器形以碗、盏为主,兼有少量的灯盏、钵、三足炉、渣斗、扑满、执壶、水注、砚台、盏托、高足杯、罐、瓶等。造型古朴,胎体厚重,釉水肥润。然而,古代建窑建盏的烧制极为不易,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测试,烧窑全凭个人经验炼泥、拉坯、修坯、上釉、观火,建盏的成品率极低,因而倍加珍贵。
年过六旬的村民丘家义是后井宋代建窑遗址的看守人,他热情地把我们带到村中一座古朴的寺庙前。古庙门前匾额上书“显应威灵”四个楷书大字,门前的一块明代古碑上,记述着当时寺庙的田产地界、谷租等信息。“太保庙肇基前唐,历宋、元、明三代,三朝以来至我明尤为显灵。”尽管年代久远,村民们都不知道庙中具体供奉的是什么菩萨,但千百年来,建窑的窑工们都虔诚地在此膜拜,希望神灵护佑,保境安民,同时,也让他们顺利烧制出更多更美的建盏。(www.daowen.com)
芦花坪宋代建窑遗址的瓦砾堆
宋代建窑遗址西侧数百米,清澈的南浦溪悠悠流淌,这条河可以说是建盏的生命之河、开拓之河。当地的建盏成品在码头装船后,顺流而下经建瓯、南平可达福州出海。宋代泉州刺桐港的崛起和海外贸易的兴盛,为建盏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通道。建窑建盏传至浙江,由天目山的僧人带到日本,日本人称之为“天目碗”,在日本掀起了仿烧热潮。直到今天,建盏仍为嗜茶的日本民族所钟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